摘要:我在门诊经常会碰到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他们愁容满面,跟我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还不爱和人交流。之前有个孩子,家长一开始以为就是调皮、注意力不集中,就按多动症给治了一段时间,可效果一直不好。后来经过详细检查才发现,这孩子不仅有多动症(ADHD),还有自闭症谱
我在门诊经常会碰到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他们愁容满面,跟我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还不爱和人交流。之前有个孩子,家长一开始以为就是调皮、注意力不集中,就按多动症给治了一段时间,可效果一直不好。后来经过详细检查才发现,这孩子不仅有多动症(ADHD),还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这就是两种病症共患的情况。共患的时候症状相互交织,诊断起来特别困难,家长们也很迷茫,不知道该咋办。
像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少见,以前诊断标准不太完善,很多时候会把这两种病的症状弄混。不过后来有了DSM - 5,这可算是个很大的突破。它允许ADHD与ASD共患诊断,这就让诊断变得更科学了。但要区分这两种病,还得用标准化量表,像ADOS - 2、ADHD评定量表。我在诊断的时候,就会用这些量表仔细评估孩子。有些孩子社交方面有问题,以前可能就简单认为是ADHD的注意力问题导致的,但用了量表后,就能更准确判断是不是ASD的核心症状,这样就能避免误诊。
知道了诊断标准的变化,接下来就得说说具体怎么诊断了。动态评估得按四步走,要家庭、学校、医院联动起来。第一步是家庭访谈,我会和家长详细聊孩子在家的情况,比如平时的作息、和家人的互动、有没有特别的行为习惯。第二步是学校行为观察,我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像上课是否专心、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第三步是神经心理学测试,通过一些专业测试,看看孩子的认知、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最后一步,综合前面的结果,重点关注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症状表现的差异。因为有些孩子在家和在学校表现不一样,只有多场景观察,才能更准确诊断。
诊断过程中,家庭起到的作用可不小。前面说了那么多诊断的方法,其实家庭在诊断和干预中特别重要。我会指导家长记录症状日记,就像写孩子的日常行为小账本。让家长每天记录孩子的注意力情况、社交表现、有没有重复刻板行为等。这样我就能更清楚孩子症状的变化。除了记录,我还会让家长配合执行功能训练。执行功能就像是大脑的指挥官,能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我会教家长一些简单的训练方法,比如让孩子做一些有规律的活动,像整理玩具、按时完成作业。另外,建立家校沟通机制也很关键。家长要和老师经常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这样能更好地监测干预效果。
孩子被诊断为ADHD和ASD共患,对家庭来说是个挑战,但也不用太担心。通过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干预,孩子的情况会慢慢改善。家长要积极配合,按照我们说的方法做。我也会持续关注孩子的情况,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干预方案。建立一个持续监测的共患管理生态很重要,家庭、学校和医院一起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让孩子能健康成长。
来源:健康贴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