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治水学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11:41 1

摘要:潘季驯是中国明朝的一位世界级河工专家。本文从多沙河流治水方略、黄河堤防工程体系、四防二守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提炼了潘季驯的治水学术思想,梳理了后世水利专家对其的高度评价,总结出深化潘季驯治水思想研究、加强潘季驯历史遗存保护、扩大潘季驯名人效应影响三方面的结论。为从

潘公桥(位于湖州北门苕溪、霅溪交汇处,1585年潘季驯捐资建造五孔石梁桥,1840年改建为三孔石拱桥。2023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摘要:潘季驯是中国明朝的一位世界级河工专家。本文从多沙河流治水方略、黄河堤防工程体系、四防二守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提炼了潘季驯的治水学术思想,梳理了后世水利专家对其的高度评价,总结出深化潘季驯治水思想研究、加强潘季驯历史遗存保护、扩大潘季驯名人效应影响三方面的结论。为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思路。

关键潘季驯;河工专家;治水;学术思想;现代意义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1. 概述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湖州吴兴区)人,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三日,生于浙西水利分区与杭嘉湖水利分区的分界线——苕溪之畔,现为湖州市吴兴区环渚乡(原塘甸乡)外溪村(亦名槐溪或汇沮,2002年与西邻常田圩村合并,现更名为常溪村),卒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四月十二日,终年75岁,葬于湖州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遗产区中国家水利风景区西山漾北岸的八里店三墩村曹家墩。

潘季驯故里及墓址地理位置图

潘季驯墓园

潘季驯墓园牌坊楹联:

纠冤肃腐,勤政爱民,

江南儒士凭三部尚书名留青史;

束水攻沙,蓄清刷黄,

溇港贤才以四任总河功在神州。

横联:万古留芳

潘季驯是被誉为“千古治黄第一人”的世界级河工专家、明朝大水利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堪与张衡、墨子、徐霞客、李时珍、华佗等36名顶尖科技名人媲美,并与大禹、李冰、苏轼、郭守敬等并驾齐驱的12位最杰出的治水名人,《中国水网》则将他列为古今治水十大名人之一。他同时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握有兵权和历任工、刑、兵三部尚书的治水专家。这位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并曾四次总理河道的治水专家,在其历时二十七年的治水生涯中,提出了“遥堤、格堤、月堤”的治理工程体系,总结并提出了“四防(昼防、夜防、风防、雨防)、二守(官守、民守)”的修守制度、“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并发明了“束水冲沙法”。在河患十分严重、河道变迁频繁的明代,潘季驯能针对当时乱流情况,总结提炼前人(万恭)提出的束水攻沙理论,并大力付诸实践,是一种超越前人的创举。

潘季驯像

《河防一览》卷二

2. 治水学术思想

2.1多沙河流治水方略

针对黄河斗水沙六、善徙善淤、暴涨暴落、年际水量极不平衡的特点,潘季驯认为在治理多沙河流问题上,不能照搬清水河道和大禹“疏九河”“分杀水势”的做法,而必须“不弃故道,堵决固槽、以堤束水”。所谓“束水攻沙”,就是根据底蚀的原理,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坚固的堤防,不让河水分流,使水量集中,流速加快,把泥沙送入大海,以减少河床泥沙沉积。他反复强调:“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1]“分流诚能杀势,然可行於清水之河,非所行於黄河也”[2],因为“兰州以下,水少沙多”,“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塞”,“支河一开,正河必夺”[1],因此他坚决反对分流杀势,他说:“徒知分流以杀其怒,而不知水势益分,则其力益弱;水力既弱,又安望其能导积沙以注於海乎?”[1]根据现代泥沙专家研究,黄河下游水流的挟沙能力大约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3]亦与平均流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因此流速增大就可大大提高河流冲沙和挟沙能力,这就是“合则流急,急则荡涤而河深”的道理。因此,他主张汛期必须堵塞所有溃决的口门,“挽全河之水以还故漕(槽)”。如果在黄河任意分流,将会使原来河床水流的挟沙能力呈抛物线陡降,并造成泥沙的快速淤积,从而破坏黄河“大水淤滩,小水淤槽”的自然规律,这是很有见地的。那么,要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泥沙淤积问题呢?潘季驯的办法就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於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1]。他在四任总河期间强调指出:“惟治河之法,别无奇谋秘计,全在束水归漕(槽,下同)。……束水之法,亦无奇谋秘计,惟在坚筑堤防。……故堤固则水不泛滥,而自然归漕;归漕则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沙之所以涤,渠之所以深,河之所以导而入海,皆相因而至矣。”[4]

《总理河漕奏疏》四任卷六

按潘季驯的说法:“以水刷沙,如汤沃雪。”[1]“故治河之法,惟有慎守河堤,严防冲决”[5]。“欲图久远之计,必须筑近(缕)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此不易之定策也”[6],从而“实现了自宋代以来以分流为主向坚守堤防的划时代的转变”[7]。他主张治理黄河,必须不弃故道,高筑堤防、堵塞决口,以河治河。他说:“水有性,拂之不可;河有防,弛之不可;地有定形,强之不可;治有正理,凿之不可。故厌常者,每欲弃旧以更新,而臣则以为祖宗二百余年之故道,必不可失也;泥成说者,每欲分支以杀势,而臣则以为黄河之浊流,必不可分也。臣执此以治河者,前后一十二年矣。”[2]为了解决自宋以来7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屡次夺淮的局面,并针对“淮清河浊,淮弱河强”的特点,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和认真吸纳前人的治河经验教训后,他认为“欲导河入海,必借淮以刷沙”。淮水可以高家堰为障,以全淮敌黄,出清口,使黄、淮合流,出云梯关入海。假若“黄淮力全,涓滴悉趋於海,则力强且专,下流之积沙自去,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所谓固堤即以导河,即以浚海也”(《明史·河渠志》)。根据测算,潘季驯当年通过黄淮合流最多可以调用淮河100亿立方米清水用于刷黄冲沙,并可输载泥沙2.5亿吨。[8]这样就可实现“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流移归业,禾黍颇登,国计无阻,而民生亦有赖矣”[9],这也为我们当前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实现引江济黄和以清刷黄,解决黄河中下游泥沙问题提供了实证和依据。于淮河水清,冲沙能力强,因此他“冲冒风雪”“往来泥潭中”,亲自率领民工修筑了北起武家墩、南至越城,“高一丈五尺,厚五丈,基厚十五丈”,全长达60里的高家堰,同时在清口东西相继堵塞了朱家、王简和张福3处决口,使淮水全部从清口而出,与黄河合流。为了防止淮河特大洪水,他又选择在洪泽湖南端周桥地段,高程约10.4米的高亢有利地形,修筑了十多公里可宣泄上万个流量的人工和自然结合的开敞式溢洪道,他称之为“天然减水坝”[10]。由此,大堤西侧原有的万家湖、泥墩湖、富陵湖等洼地,连成一片,并在万历七年(1579)建成了举世罕见、工程完整,1964年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水库——洪泽湖,并形成总面积达1160平方公里(汛期新水位11米),可用于蓄清刷黄、以清释浑的巨型水利工程,这不仅“是我国水利史上的创举,也是中外罕见的伟大水利工程”[11],其实施的工程规模和精湛的技术远比当时的西方要先进得多,在世界河工史和水利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579年洪泽湖水利枢纽示意图[12]

2.2黄河堤防工程体系

为了解决黄河泥沙的利用问题,潘季驯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提出了“宽滩沉沙、淤滩固堤”的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筑近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6]和“束水归槽,筑格堤淤滩固堤;筑顺水堤、逼(挑)水坝挑流、筑滚水坝(减水坝)以资宣泄和消能”等一整套河工堤防体系建设的理论。他深刻阐述了诸堤之间的关系:“遥堤约拦水势,取其易守也;而遥堤之内复筑格堤,盖虑决水顺遥而下亦可成河,故欲其遇格即止也;缕堤拘束河流,取其冲刷也。而缕堤之内复筑月堤,盖恐缕逼河流,难免冲决,故欲其遇月即止也”[13]。又在汛期主动引水淤滩,利用黄河“大水淤滩”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淤沙固堤。他在《条议河防未尽事宜疏》中就提出了“放水淤平内地(遥缕二堤之间的滩地),以图坚久”,其具体做法是“先将遥堤查阅坚固,万无一失,却将一带缕堤相度地势……放水内灌。黄河以斗水计之,沙居其六。水进则沙随而入,沙淤则地随而高”。由于淤地肥沃,老百姓还常择地耕种。为宣泄伏秋洪潦,他还选择土性坚实、质量完好的堤段修建滚水石坝,“比堤稍卑二三尺,阔三十余丈,万一水与堤平,任其从坝滚出。则归漕(槽)者常盈,而无淤塞之患,出漕(槽)者得泄,而无他溃之虞。全河不分,而堤自固矣”[14],由于“坝面有石,水不能汕,故止减盈溢之水,水落则河身如故也”[1]。上世纪浙江省曾针对小流域洪水易涨易落、变化无常的特点,提出了在适当堤段修筑减水坝(开口堤),力求做到“漫顶不垮坝,防冲不防淹”的办法,实际上就是从潘季驯提出的“创建滚水坝以固堤岸”以实现“高位分洪”“溢而不垮”的工程实践而来。

遥、缕、格、月堤布置示意图

2.3守管理制度

潘季驯在治河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河防管理的重要性,他说:“成功不难,守成为难,使禹之成业,世世守之,盘庚不必迁也。”他认为:黄河改道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疏于管理,果“人亡岁久,王迹熄而文献无征(存),故业毁而意见杂出,又何怪乎河之无常也!”[1]。通过不断总结探索,他还提出了一整套“四防”(即昼防、夜防、风防、雨防)“二守”(即官守和民守)办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堤防修守制度。如今我们实行的“堤防巡查制度”和“防汛责任制”,可以说,就是从此脱胎演变而来!他说:“防河如防寇,自古记之矣。防寇则曰边防,防河则曰堤防。边防者,防寇之内入也;堤防者,防水之外出也。欲水之无出,而不戒於堤,是犹欲寇之无入,而忘备於边者矣”[13]。

(1)昼防。“堤岸每遇黄水大发,急溜扫湾处所,未免刷损,若不即行修补,则扫湾之堤,愈渐坍塌,必致溃决。宜督守堤人夫,每日卷土牛小埽听用,但有刷损者,随刷随补,毋使崩卸。少暇则督令取土堆积堤上,若子堤然,以备不时之需。”这便是昼防。伏秋防汛,昼防工作量最大,既要守险工,又要修补损害之处,还要积土备料,因此,任务也特别繁重。

(2)夜防。夜防是针对白天劳累,晚上人困马乏,容易误事的特点而规定的加强夜巡的措施。“守堤人夫,每遇水发之时,修补刷损堤工,尽日无暇,夜则劳倦,未免熟睡。若不设法巡视,恐寅夜无防,未免失事。须置立五更牌面,分发南北两岸协守官并管工委官,照更挨发,各铺传递。如天字铺发一更牌,至二更时前牌未到日字铺,即差人挨查,系何铺稽迟,即时拿究。余铺仿此,堤岸不断人行,庶可无误巡守。”这便是夜防。

(3)风防。“水发之时,多有大风猛浪,堤岸难免撞损,若不防之于微,久则坍薄溃决矣。须督堤夫捆札龙尾小埽,摆列堤面。如遇风浪大作,将前埽用绳桩悬系附堤水面。纵有风浪,随起随落,足以护卫”。它是针对汛期风大浪猛的特点,为防风消浪,规定此时要特别加强堤面的专门保护,这便是风防。

(4)雨防。“守堤人夫,每遇聚雨淋漓,若无雨具,必难存立,未免各投人家或铺舍暂避。堤岸倘有刷扫,何人看视?须督各铺夫役,每名各置斗笠蓑衣,遇有大雨,各夫穿带,堤面摆立,时时巡视,乃无疏虞。”这便是雨防。它是针对雨天管理人员为避风雨而贻误堤防守护,所规定的防范措施。

“四防”把汛期守堤可能遇到的问题均考虑得十分周密、细致,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对各种可能出事的堤段和薄弱环节,严加防范。因此,对于保证大堤安全度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守”是指“官守”与“民守”。

(1)官守。“黄河盛涨,管河官一人不能周巡两岸,须添委一协守职官,分岸巡督。……仍画地分委省义等官,日则督夫修补,夜则稽查更牌。管河官并协守职官,时常催督巡视。庶防守无顷刻懈弛,而堤岸可保无事。”“官守”类似现在实行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即通过健全堤防指挥系统并配备和责成专职,以保证伏秋防汛不致失事的重要措施。

(2)民守。“每铺三里,虽已派夫三十名,足以修守。恐各夫调用无常,仍须预备。宜照往年旧规,于於附近临堤乡村,每铺各添派乡夫十名,水发上堤,与同铺夫并力协守。水落即省放回家,量时去留,不妨农业。不惟堤岸有赖,而附堤之民亦得各保田庐矣。”“民守”是指人力配备上,在常年编制之外,于伏秋防汛关头,临时加派民夫共同防守,这与现在编制的防汛应急预案中配置的抢险队伍十分类似。

“官守”和“民守”两项规定,是从组织上保证大堤安全度汛的重要措施,也是潘季驯在总结继承前人防汛抢险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大创造。

3. 结论及启示

3.1后世评价

潘季驯的治水理论,得到不少后世水利专家的高度赞扬。清康熙年间的治河专家陈潢就佩服得五体投地:“潘印川以堤束水、以水刷沙之说,真乃自然之理,初非矫揉之论,故曰后之论河者,必当奉之为金科也。”乾隆皇帝称赞他:“有明一代治河之臣, 最著者惟陈瑄、潘季驯二人。”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盛赞:“神禹以后善河事者,未有能及潘氏者也。”清末民初政治家、改革家赵尔巽评价他:“明治河诸臣,推潘季驯为最,盖借黄以济运,又借淮以刷黄,固非束水攻沙不可也。”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在其《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一文中说:“(德国河工专家)方修斯缩小堤距,束水刷深河床之论,固似偏于理论。但吾国四百年前明代潘季驯氏,亦主是说并实行之,虽未全部奏功,而部分生效者已经显著”,“然其名言谠论,深合乎治理者,可取者甚多也”[15]。他还说:“黄淮既合,则治河之功,惟以培堤堰闸是务,其功大收于潘公季驯。潘公之治堤,不但以之防决,兼以之束水刷沙,是深明乎治导原理者也。”[16]另一位近代著名水利学家沈怡称赞说:“潘季驯是我国近五百年来最杰出的治河人物”[17]。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白寿彝指出:“潘季驯的这些理论,是多年的实际经验,考索而得,在当时是难能而可贵的。”

潘季驯治黄的方略和实践介绍到国外以后,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还引发了河工界一场长达12年的学术之争。美国水利专家费礼门两度来华考察并获悉潘季驯治黄事迹后,深感“中国治河历史之渊远和治河思想之丰富”。他说:“况河性,世之最难捉摸者也,而尤以挟沙之河为甚。现代科学虽发达,但我人今日所有关于河工之知识,犹不过如何利用人工及机械之力以事疏浚,以及若干冲刷原理。比较之下,则所未知者,诚未有涯也。”当时世界上的河工界权威:德国的恩格斯教授也承认,“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之一种方法,此点实非常合理”[18],他通过三次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了四点治黄建议,竟与潘季驯的“治黄方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7-435]

1995年9月初,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纪念潘季驯逝世400周年暨潘季驯治河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对潘季驯作了这样的评价:“他以理论和实践的突出建树,在治黄史也在世界河工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2019年12月,潘季驯成为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2021年5月,潘季驯治水成就与新时代水文化高层论坛在潘季驯家乡湖州市吴兴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水利史、水文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高度赞扬潘季驯的治水思想。

3.2启示

1深化潘季驯治水思想研究

深入研究潘季驯的治水理论。成立潘季驯研究会。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在黄河小浪底的调水调沙试验和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工程的洪泽湖段都得到了应用,要探索多沙河流治水方略、黄河堤防体系、四防二守管理制度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启示和应用,鼓励各方学者撰写学术论文和专著。结合苕溪㘰群灌溉工程遗保护与利用工作,可开展“治水攻淤的启蒙思想与束水攻沙的结果导向”及“苕溪㘰群㘰埂工防体系与黄河缕、遥、格、月堤工防体系关联性”研究。今年10月在湖州召开潘季驯治水学术思想座谈会,对他在哲学、水利、经济、教育、司法、治安、廉政建设、组织人事等方面的论述、成就和不足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更好地为现实的水利、经济、文化和法治建设服务。

2加强潘季驯历史遗存保护

对潘季驯故居、潘氏祠堂、状元坟、毗山草堂、芝林馆、潘氏家庙(慈云寺)、潘季驯坟、永安桥、古银杏、祖父潘孝墓、父亲潘夔墓、黄母桥、潘公桥、潘家廊等潘氏家族遗迹进行现状评估和保护。潘季驯一人曾任工、兵、刑三部尚书,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相当稀少的。如果能将上述遗址进行有效的修复整合和包装,特别是对潘季驯墓、潘氏祠堂和他与王世贞、董份等明朝文学巨擘吟诗唱和并传为文坛佳话的毗山草堂、芝林馆先行修葺、恢复,不仅可以培厚浙江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还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亮点。

3扩大潘季驯名人效应影响

加强潘季驯治水理论的研究与挖掘,谋划出版潘季驯治水学术成果相关书籍。拍摄电视连续剧《千古治黄第一人——潘季驯》,撰写丛书《苕溪之子——潘季驯》《溇港之子——潘季驯》《㘰群之子——潘季驯》。在他的诞辰、忌日并每逢五、逢十的周年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和纪念活动,整理编辑出版有关他的著作,扩大潘季驯影响力。加强宣传,在中国水利博物馆增加潘季驯治水成果展陈和讲解内容。潘氏宗亲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要借助于潘氏宗亲和其后人对分布海内外的潘季驯后裔开展调查和联系,动员他们返浙探亲、祭祖、寻根,投资开发和旅游。通过《湖州市水利志》的出版发布,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潘季驯学术思想专题讨论。今年11月在第五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作关于潘季驯治水学术思想研究的主旨报告,向全世界介绍潘季驯治水思想价值。

《吴兴纯孝里潘氏世谱》中的潘季驯像

—潘季驯生平表—

时间年龄官职主要事迹1521正德十六年1岁—潘季驯出生于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州府乌程县。其出身为以诗礼传家的望族“汇沮潘氏”1549嘉靖二十八年29岁—潘季驯参加乡试中举,获得第九名1550嘉靖二十九年30岁九江推官潘季驯得中进士,初授九江推官。潘季驯在担任推官时,曾为一个叫刘云四的人平反昭雪1554嘉靖三十三年34岁河南道监察御史转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后因其父亲潘夔去世,潘季驯丁忧去职1557嘉靖三十六年37岁监察御史因紫禁城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遇大火被毁,需要修复,潘季驯奉旨核查木料。潘季驯在核查木料过程中,认真调查研究,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后来,三大殿被修复,嘉靖皇帝命令将三大殿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1559嘉靖三十八年39岁广东巡按潘季驯面对倭寇充斥、山贼纵横、闾阎哀苦的混乱局面,将安民作为自己职责中的重点,大张旗鼓地蠲免赋税、招抚流亡,改革赋税制度,终于使民心得以稳定,各安本业,广东的社会秩序很快恢复1561嘉靖四十年41岁顺天督学潘季驯在督学顺天期间,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所选拔的人才得到大家的公认,也颇得朝廷的赏识。申时行和王锡爵都说他在顺天督学期间,“所奖拔士,多斌斌显者”1564嘉靖四十三年44岁大理寺右寺丞/大理寺左寺丞1563年底调入大理寺任右寺丞,1564年十一月升为左寺丞1565嘉靖四十四年45岁大理寺右少卿/大理寺左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565年七月,被提拔为大理寺右少卿,十一月再升为左少卿。十一月底潘季驯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其主职是总理河漕,自此开始治黄生涯。潘季驯第一次治河,是以工部尚书朱衡副手的身份出现的。在第一次治河过程中,潘季驯与朱衡对治河方案的看法不一致,最后朝廷以朱衡的治河方案为主,并部分采纳了潘季驯的意见1566嘉靖四十五年46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被加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旋即因其母亲闵氏去世,潘季驯丁忧去职1570隆庆四年50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河决于邳州、睢宁,潘季驯以原官被起复,再次总理河道,奉命堵塞决口。潘季驯在第二次治河中,初步形成了“束水攻沙”理论,并向朝廷上奏了《议筑长堤疏》。疏中写道:“必须预筑长堤坚固,水无泄漏,则沙随水去,无复停蓄壅遏之患。”1571隆庆五年51岁—奏报河工完成,不久后因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被罢官1576万历四年56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潘季驯以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再度被起复,奉命巡抚江西1577万历五年57岁刑部右侍郎潘季驯升任刑部右侍郎1578万历六年58岁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潘季驯第三次治河,这次朝廷赋予他总理河漕的重任。第三次治河中,高家堰的修筑是个关键。高家堰的修建既有力地扼制了淮水的东泄,又壅高了洪泽湖的水位,在一定条件下,确实可以起到“蓄清刷黄”的作用1580万历八年60岁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潘季驯被加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此时,他仍在治理河道的前线。后,明朝政府又改潘季驯为南京兵部尚书,并明确指出要他“候九月间水落事宁,具奏赴任管事”。因此,潘季驯的工部尚书一职实未到任1583万历十一年63岁刑部尚书在刑部尚书任上,他统一法令,使官员不能上下其手、从中谋私。他认为,法令条文纷繁复杂,执法官员就有机会上下其手、任意轻重,最后受害的还是百姓。他着手清理刑部旧规,“乃折衷划一,琐科条以请。遂著令颁行之”(《潘季驯评传》)1584万历十二年64岁—在潘季驯第二次治水时,他因不肯附和张居正而被罢官。但在张居正被清算时,潘季驯却不计前嫌,替张居正之亲属求情而被斥回湖州,削籍为民1585万历十三年65岁—潘公桥动工兴建。桥位于现吴兴区境内,为三孔石拱桥,南北跨龙溪港,是潘季驯出资兴建的,现存之桥为清代重建之桥1588万历十六年68岁都察院右都御史黄河大患,经给事中梅国楼等举荐,潘季驯复官右都御史,仍受命总督河道1589万历十七年69岁都察院右都御史妻子去世1590万历十八年70岁都察院右都御史《河防一览》成书。《河防一览》为古代著名河工专著之一,该书既较全面地继承了前人治河的主要成果,又系统地总结了潘季驯长期治河的实践经验,是“束水攻沙论”的主要代表著作1592万历二十年72岁—朝廷正式同意他卸任归里,但潘季驯始终放心不下河道之事,因此请求朝廷选派熟悉治河的官员接替自己的职位1595万历二十三年75岁—潘季驯去世。葬于现今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三墩自然村境内。王锡爵撰写《总理河道提督军务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印川潘公季驯墓志铭》

注 释:

[1]《河防一览·卷二·河议辩惑》,1936年版(下同)。明万历十八年自刻本作“河议辧(辨)惑”

[2]《总理河漕奏疏·四任卷六·条陈熟试河情疏》

[3]钱宁《黄河下游河床演变》

[4]《河防一览·卷十·申明修守事宜疏》

[5]《河防一览·卷十·恭诵纶音疏》

[6]《总理河漕奏疏·二任卷三·议筑长堤疏》

[7]周魁一《水利的历史阅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第438页

[8]黄委黄河志总编室侯起秀等《潘季驯束水攻沙理论演进的初步探讨》

[9]《河防一览·卷八·河工告成疏》

[10]《河防一览·卷九·高堰请勘疏》

[11]范成泰、朱兴华《潘季驯与洪泽湖水库》

[12]张卫东《洪泽湖水库的修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13]《河防一览·卷十二·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疏》

[14]《河防一览·卷七·两河经略疏》

[15]《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年,第114页

[16]《历代治黄文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7]《黄河问题讨论集·潘季驯治河》,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18]恩格斯《覆(沈怡)前二书》,1932年。载沈怡《黄河问题讨论集》。

致谢:原湖州市水利局陆鼎言教高曾牵头开展了“潘季驯学术思想及其名人效应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在本文撰写期间,倾尽全力精心指导,付出了巨大贡献。陆鼎言教高已于2024年驾鹤西去,谨在此向陆鼎言教高致以深切的缅怀与崇高的敬意!

校订:张卫东

作者简介:

王旭强,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委员,浙江省湖州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幸福河湖建设、水文化以及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

李博韬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水文化研究、幸福河湖建设等工作。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