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帽子”咋来的,最早是低贱身份标志,后来又和青楼女子有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1:38 1

摘要:最开始的时候,绿色只是老百姓穿的衣服颜色,跟道德品行根本八竿子打不着。后来又和青楼女子有关系。

说起"绿帽子"这个词,现代人都知道它是个“挺难听”的词儿,专门形容婚姻出轨的事。

可你知道,这个词在古代压根儿就不是这个意思。

最开始的时候,绿色只是老百姓穿的衣服颜色,跟道德品行根本八竿子打不着。后来又和青楼女子有关系。

那这个词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意思的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颜色就不是个简单的审美选择,而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那时候的贵族穿朱红色、紫色这些"贵色",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青色或者绿色。

这个规定写在《礼记》里,叫"庶人衣青"。你要是个平民百姓,就老老实实穿青色或绿色,要是敢穿贵族的颜色,那就是僭越,是要受惩罚的。

到了汉朝,这套颜色等级制度更加细化了。奴婢、差役、仆人这些伺候人的,统统穿绿色的"青衣"。

东方朔在他的文章里就提到过,街上到处都是穿青衣的仆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些是主人哪些是下人。

这个时候的绿色,虽然代表地位低,但还没有什么道德上的贬义,就是个单纯的身份标识而已。

唐朝的时候,服饰等级制度达到了顶峰。朝廷不光规定官员的衣服颜色,连民间职业都要按颜色分类。

搞音乐的乐师、唱戏的倡优这些娱乐行业的人,都被要求穿绿色。

为啥呢?因为在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里,这些靠卖艺为生的人被认为是"不正经"的职业,比种地的农民和做买卖的商人地位还低。

绿色就成了"低贱""不务正业"的代名词。

唐朝的文人写诗作文,经常用"青衣""绿衣"来形容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这种文化积累下来,绿色在老百姓心里的印象就越来越负面。

虽然这时候还没有直接和"老婆出轨"联系起来,但是"绿色等于低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这为后来元明时期的转变打下了基础。

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入主中原,带来了一套特别严格的管理制度。

当时朝廷专门出了个规定,凡是青楼里干活的女子,她们家里的男人必须戴青色头巾。这个规定可不是随便说说,是写进法律里的硬性要求。

你想想看,那些女子的丈夫或者父亲,每天出门都得顶着这么一块青色头巾,走在大街上,所有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家里有人在青楼做营生。

这种标记比脸上刻字还难受,因为它不光是你自己知道,全城的人都能一眼认出来。

当时元朝的统治者觉得,青楼女子就是从事低贱职业的人,她们的家人自然也得有个明显的标识。

这块青色头巾就成了一个移动的耻辱标签。你走在街上,别人看见你戴着青头巾,心里就明白了——哦,这家伙老婆或者女儿在青楼里接客。

这种“羞辱性”的标记,让那些男人走路都不敢抬头挺胸,见到熟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更要命的是,这个规定执行得特别严格。衙役们专门负责检查,要是被发现家里有青楼女子却不戴头巾,那可是要挨板子的。

所以那些男人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戴上这块让人指指点点的头巾。

时间一长,老百姓们就把"戴青头巾"和"家里女人不正经"划上了等号。这个联系一旦建立起来,想要改变就难了。

到了明朝,这套制度不但没有废除,反而变本加厉。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青楼女子及其家人的管控更加严苛。

明朝法律规定,青楼女子的丈夫不光要戴青绿色头巾,还得穿绿色衣服,腰上还要系一条红布带子。

这一整套装束下来,简直就是行走的招牌,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明朝的统治者还不觉得够,又加了一条规定:这些男人走路只能走路边,不准走路中间。

你想想那个画面,别人都昂首阔步走在街道中央,就你一个人穿着绿衣服系着红带子,缩在路边小心翼翼地走着,那种感觉得有多屈辱。

这种规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些男人是社会最底层的存在,连走路都不配和正常人一样。

明朝持续了将近三百年,这套制度执行了差不多三百年。三百年的时间里,无数男人戴着绿色头巾在街上走,无数人指着他们的背影议论纷纷。

这么长时间的重复和强化,"绿头巾"和"丢人现眼"的联系在老百姓心里扎了根。

到了明朝后期,哪怕不是青楼女子的家人,只要有人说你该戴绿帽子,那就是在骂你老婆不守妇道。

这个词已经从一个具体的服饰规定,变成了一个羞辱性的骂人词汇。

明朝之后,社会慢慢变化,青楼女子家人戴绿头巾的规定虽然还在,但执行得没那么严格了。

可是这个词却通过另外的渠道传播开来。戏曲、小说这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成了"绿帽子"这个词最大的传播者。

明清时期的小说里,经常出现丈夫被妻子背叛的情节。作者们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就喜欢用"戴绿头巾""戴绿帽子"这样的说法来形容男主角的遭遇。

读者们看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这个词。

戏台上也是,每当演到妻子红杏出墙的桥段,演员往往会给那个倒霉的丈夫戴上一顶绿色的帽子,台下观众一看就懂,哄堂大笑。

这种表演方式直观又印象深刻,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民间的传说故事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某个地方有个男人,老婆跟别人跑了,他气得把自己的帽子染成绿色,天天戴着示众,表示自己的愤怒和羞耻。

有的说某个村子里,大家为了羞辱一个管不住老婆的男人,送了他一顶绿帽子,逼他戴上

这些故事真真假假,越传越离奇,但都在强化一个信息:"绿帽子"就是男人被老婆背叛的象征。

清朝到民国这段时间,"绿帽子"这个词已经彻底固定下来了。而且有意思的是,原来说的是"绿头巾",后来逐渐变成了"绿帽子"。

这个变化可能是因为清朝男人流行戴瓜皮帽,帽子比头巾更常见,所以老百姓说着说着就改成了"绿帽子"。

不管怎么变,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男人被妻子出轨这档子事。

到了现代社会,"绿帽子"这个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你在网上、电视上、日常聊天里,都能听到这个词。它从一个具体的服饰规定,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文化符号。

现在的人说"戴绿帽子",早就不是真的指戴一顶绿色的帽子,而是用这个词来形容一种婚姻中的背叛和羞辱。

这个词已经完全脱离了它的物质形态,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文化概念。

"绿帽子"从最初的颜色等级标识,到青楼女子家人的耻辱标记,再到如今婚姻被背叛的代名词,这个过程走了上千年。

古代那些严苛的等级制度早就消失了,可是这个词留了下来,而且越传越广。

说到底,它承载的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身份、道德、羞耻的集体记忆!

信息来源

1. 《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等级制度相关规定

2. 《汉书·东方朔传》,记录汉代社会不同阶层服饰颜色使用情况

3. 《唐律疏议》,详细记载唐代服饰等级制度及对娱乐从业者的服饰规定

4. 《元典章》,元朝法律文献,记载对青楼女子家人服饰标识的具体规定

5. 《大明律》及相关明代法律文献,记录明朝对青楼女子及其家人的管理规定

来源:史为今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