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圣哲老子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由此,我不禁深深思索,竟突然想到著名书画家孙学艺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正与老子的此番论道不谋而合。
書畫探索
(書畫篇)
图:孙学艺先生
品读书画名家孙学艺书画作品
文/四夕
圣哲老子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由此,我不禁深深思索,竟突然想到著名书画家孙学艺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正与老子的此番论道不谋而合。
画之为物,恰似老子所言之“道”,惟恍惟惚。在孙学艺先生的作品中,那看似迷离、朦胧的笔触之下,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意象。
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并非简单的临摹自然,而是在恍惚之间,捕捉到事物的本质与灵魂,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形象。
在如今这个眼花缭乱、纷繁争艳的时代,孙学艺先生能够悟求追本溯源的画道,实在难能可贵。他不被外界的繁杂与浮华所干扰,坚守内心对于艺术的纯粹追求,这不正合乎老子所讲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自然本真之意吗?他在恍惚成象中努力追寻事物的质朴本相,以精真大意去诠释艺术的真谛。
孙学艺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传承了先贤的章法和笔墨,追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趣味、寻吴昌硕、潘天寿笔墨及意境,集他人之法于一炉,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笔下花草鸟石、脉脉含情,生动传神,饶有风趣。尤喜画梅兰竹菊,特别是在画作中所映现出的氤氲超逸之气与旷远高尚之趣,正大和平与清微淡远的人生气象与襟怀,正契合了中国文化精神深层的气质。受到诸多书画名家赞赏。
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孙其峰教授在数幅作品上题评"学艺画鸡独具一格,可喜也”;“学艺画荷自有蹊径”;“学艺此幅有吴昌硕大师遗骨,而又不失自家面貌”等。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在两幅作品上题“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画社社长、著名教育家、一代宗师高冠华教授在荷花图上题评“清新有味”。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王济夫题评“学有所成"。
唐代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清代画家石涛说:“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清代唐岱认为“气韵由笔墨而生",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说:“画中之味,舍笔墨无内参语。"这些关于绘画中形质关系的论述,无一不体现了笔墨在绘画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而孙学艺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无疑是对这些绘画精髓的生动诠释。他的作品散淡放松,毫无刻意造作之痕迹,仿若悠然见南山般的随性与自在,浅淡空灵之中,真可谓“淡墨写出无声诗”。
孙学艺先生的作品,并非那种追求铺天盖地视觉冲击的巨幅,而是恰到好处的尺寸。这种尺寸的选择,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独特的观察和品味生活的方法与态度。在他的画作面前,观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清新柔和的色调,仿佛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那是一种生动而和谐的大自然气息,扑面而来,将人瞬间引入一个充满诗意美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紫藤蜿蜒缠绕,绽放着生命的绚烂;有小鸡欢快嬉戏,展现出天真无邪的活力;有牡丹娇艳盛开,彰显着雍容华贵的气质;有竹子挺拔直立,蕴含着坚韧不拔的品格;有荷花亭亨玉立,散发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有丝瓜垂挂枝头,透露着朴实无华的韵味;有梅花傲雪绽放,传递着坚韧不屈的精神;还有麻雀灵动跳跃,增添了几分活泼与俏皮。这些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生灵,它们在孙学艺先生的笔下,不仅展现出外在的形态美,更有一种意味深长的内涵。
孙学艺先生精于大写意花鸟画,山水、人物、书法亦各有建树。孙学艺先生的山水画所营造的意境苍润幽邃、清奇野逸,可谓别具韵味。其画作中,既有着缠绵悱恻的情感流露,又展现出超旷空灵的高远境界。
那些纵横交错的丘壑,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沧桑;繁密的树林,像是在诉说着自然的奥秘;虚白的云水,更增添了几分梦幻与神秘。在这三者之间,不仅交织进了他浓重的乡愁,更隐隐透露出一种勃郁不平之气以及对人世沧桑的深深感喟。
画家内心更加留恋山水田园诗中的幻境,“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这句诗便成为了他内心的一种寄托与象征。家对于画家而言,不仅仅是现实中的居所,更是心灵的港湾。他对家的眷恋,实际上寄托、象征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无限向往与眷恋。这种眷恋是深沉的,是源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是对传统文化中那份宁静、和谐与美好的执着追寻。
孙学艺先生的人物画笔下有骨,墨中见魂。他以线条为经脉,勾勒出人物轮廓的同时,也描摹了精神世界的起伏跌宕。那些看似随意的墨色晕染,实则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意象提炼,在形似与神似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
孙学艺先生笔下的人物画从不刻意追求表面的肖似,而是以写意精神直指本质。一袭青衫可显高士风骨,几笔皱纹便见沧桑人生。这种"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既承续了中国文人画的写意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墨色浓淡间,人物从纸面走出,带着体温与呼吸,在观者心中激起悠远的共鸣。
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是对中国书法与绘画关系最为精妙和准确的概述,这一理念在孙学艺先生的画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孙学艺先生的书法作品气韵自然,率真质朴。观其运笔,中锋浑厚如古树盘根,侧锋峻利似断崖削壁,每一道墨痕都是力与美的辩证法实践。他深谙"屋漏痕"锥画沙"的古法真谛,却又能将这种理解转化为个人化的表达。
更难得的是,孙学艺先生的书法充满音乐性。他打破常规的章法布局,使字与字之间产生奇妙的引力与斥力,整幅作品宛如一首视觉交响曲。在看似不经意的留白处,藏着最精心的设计,那是道家"有无相生"哲思的现代诠释。孙学艺先生的书法作品洋溢着蓬勃的生机,让人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学艺先生的书法真正做到了字如其人,其刚健逸兴的笔触、庄重严谨的布局,都反映出他内心的笃定与豁达,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每一笔、每一墨,都饱含着孙学艺先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与感悟。他用画笔捕捉到了这些生命瞬间的灵动与美好,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更能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孙学艺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书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者系《大家境界》《翰墨视界》总编辑
艺术家:孙学艺,生于1953年9月,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先后在齐鲁石化公司教育处、临淄区实验中学从事书法美术教育三十余年。早年授教于齐辛民、高潮、李波、曾先国等老师,后深造师从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孙其峰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高冠华教授。
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齐鲁华艺书画院院长、教授,
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家一级书法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齐鲁美术馆副馆长。
1990年4月,应邀于潍坊国际风筝会举办“孙学艺书画作品展”得到国家领导人及书画名家高度赞扬;
2010年8月,应邀在山东省明湖美术馆成功举办“孙学艺个人书画展”;
2011年7月,在山东省图书馆成功举办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齐鲁书画名家六人展”;2015年8月,在山东省图书馆成功举办“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著名书画家作品展”;
2015年9月,在齐鲁美术馆成功举办“中国画九人展”。
2021年7月应邀在北京李可染画院成功举办形与神当代中国画名家范本学术研究全国花鸟画六十人展,深受专家艺术同道及社会备界的高度赞扬。
出版有《孙学艺书画集》《孙学艺画集》《中国花鸟画技法》《孙学艺书法集》《孙学艺山水画集》《国画学刊》(名家专辑)等专著。
论文《试论书画同源》于1999年12月在《中国书画报》画理探奥栏目发表,并入选《中国美术论文集》。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多次播放新闻及艺术成就专题,并得到了同行及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好评。
被山东省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图:孙学艺先生在创作中
書畫探索
(書畫篇)
第2519期
(总第0571期)
供稿:《今日美術家》
策划:《長明藝術工場》
主持:蔡成剛
出生山东淄博,籍贯河北衡水,定居北京。
文学作品刊载于《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服装时报》《今日信息报》《慈善公益报》《中国书画报》及各类网站杂志。
参与策划编辑《宝塔之光》一书出版发行。主持书中百名书画名家线上展、主导书名、主笔书中文章后记。与著名书法家李洪海先生出版有《对谈书法十五讲》。
现为中博藏(北京)博物馆专家,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委副主席,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
曾任今日信息报社副社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主持、评论、策划,曾连续十一年采访全国两会。
责编:欧开琳
美编:王桃京
来源:慈善公益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