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坛的两位大师掌门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08:09 1

摘要: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正是这个太湖南部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鱼米之乡,造就了茅盾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和精致入微的大家笔风。

茅盾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正是这个太湖南部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鱼米之乡,造就了茅盾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和精致入微的大家笔风。

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茅盾开始从事文学活动,他接编改革的《小说月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刊物。1921年他与郑振铎、叶圣陶等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成为该会的首席评论家。

同年茅盾参加中国共产党,大革命中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毛泽东是当时的代部长)、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大革命失败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文学创作,这段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他早期的作品《幻灭》、《动摇》、《追求》和《虹》多取材于此。

1930年茅盾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作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名著,与鲁迅等人一道反击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周恩来领导下,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战救亡工作,1938年3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9年春到迪化(今乌鲁木齐)新疆学院任教外并担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等职。

1940年茅盾离开新疆赴重庆,在国民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任常委,皖南事变后赴香港从事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后辗转赴桂林,创作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抗战胜利后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赴苏访问,回国后撰写了《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书,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47年茅盾赴香港任《小说月刊》编委,并开始在《文汇报》发表长篇小说《锻炼》。1948年底,从香港辗转北上北平。

1949年7月,茅盾以其在文学界的崇高威望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主席,并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文协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

“文革”期间,茅盾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粉碎“四人帮”后,文学界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在相隔了26年后,中国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于1979年11月召开,年过八旬的茅盾继续担任主席。


1981年春茅盾逝世前,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给中国作家协会,作为基金设立茅盾文学奖,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20多年来,这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一直备受关注,影响甚巨。迄今茅盾文学奖已历6届,共有27部长篇小说获奖(另有2部作品获荣誉奖)。

茅盾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文学巨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言而喻,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编辑家,他的作品代表了整整一个时代,他的伟大人格也必将他的作品一样,永世长存。

青年巴金

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早年受无政府主义思潮浸染,具社会反叛精神。1927年巴金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家》,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4年秋天东渡日本,回国后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936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建国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晚年后巴金在散文随笔集《随想录》中提倡说真话、写真人、抒真情,真实地记录了他一生所经历的风云变幻,以坦诚的态度深刻反省个人、国家和人民的历史与命运。

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共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等文学作品,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丰碑。他的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四方,成为世界文学画廊里的一道靓丽风景。

茅盾去世后,作为硕果仅存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文坛新的掌门人。2005年10月17日,这位在20世纪历史的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的老人乘鹤远去,享年101岁。

套用托尔斯泰评价卢梭的话“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巴金老人,那是十分妥贴的,正如鲁迅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文学的旗手,更是民族性格和意志的标志一样,百年巴金是作为民族良心和品质的旗帜而为人们所尊崇的。

来源:砚田文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