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年来,天津卫生健康系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2.58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重大传染病疫情控制持续保持全国最优行列。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天津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的不懈努力。
转自:天津日报
从国家医学中心的顶层设计到社区医院的细微关怀,“十四五”时期,天津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健康保障网,让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
5年来,天津卫生健康系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2.58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重大传染病疫情控制持续保持全国最优行列。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天津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的不懈努力。
通过打造以1个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5个区域医学中心为龙头,9个区域医疗中心、9个专科诊疗中心和区属医院为主体,26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天津正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迈进,为百姓提供就近便利、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顶层设计与基础夯实 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新格局
走进位于西安道70号的天津市胸科医院和平院区,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人性化的就诊环境,让前来就医的患者及家属倍感舒适。
这家于2024年1月15日正式启用的院区,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开放床位436张,更突出“救急、救重”的专科特色。
“之前的老院虽然离家近看病方便,但病房狭小等问题确实影响了就医体验。”家住和平区五大道街道的张女士说,她因家人看病住院对该院新旧对比感触颇深,新和平院区进到楼内感觉特别通透,就算是多人间的病房也很宽敞,以后在家门口看病更称心了。
天津市胸科医院和平院区的启用,只是天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的一个缩影。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天津市环湖医院天塔院区先后开诊实现双院区并行,到“一院三区”的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开启“三核”驱动,到天津市人民医院扩建三期工程(D座住院楼)投入使用,再到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天津鹏瑞利医院落地开诊。一批重大项目的竣工并投入使用,正重塑着天津的医疗资源版图。
而在静海区的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内,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项目正在崛起,那就是国家医学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4年8月,总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的该建设项目正式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成为全国首批三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之一。目前,国际针灸中心楼已完成主体封顶及二次结构施工,二期多学科交叉研究转化中心、生物样本及实验动物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中心已完成封顶,计划2026年底将全面建成。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将紧紧围绕建成医疗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三大关键目标。”该院党委书记张艳军表示,该项目将着力打造临床诊疗、研发攻关、医学研究转化、人才培养、公共卫生、国际交流合作六大中心,带动中医药多元传承创新研究。
这些项目的落子布局,不仅体现了“强基筑高、拓面提质”的发展思路,更彰显了天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从“高峰”耸立向“高原”广袤延伸的坚定决心。
“守门人”与数字化 基层医疗服务能级的新提升
“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后,我们会留下手机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值班电话及微信服务号,做到24小时有人回应。”东丽区万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顾君昌的承诺,代表了天津2564支家庭医生团队的态度。
顾君昌所在的金牌家庭医生团队,只是天津基层医疗服务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天津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总人数已达512万,1047名上级医院医师编入团队,全科、专科医生共同协作,筑牢基层健康网底。
对和平区新兴街道的续阿姨来说,家庭医生是她的救命恩人。那次,她突然感到胸闷、憋气,家庭医生带着急救设备立即赶到她家,做完心电图后判断可能是心梗,迅速联系上级医院并护送她就医。“当时大医院医生说我幸好被及时送医,如果再晚一些就会有生命危险。”她感慨道。
在河东区向阳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科技正为基层医疗赋能。今年10月16日,该中心“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正式启动运行,成为河东区首家、天津第三家同类型中心。
“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落地“慢阻肺病家庭医生数字服务包”,将数字疗法与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深度融合,为签约患者提供AI(人工智能)辅助评估、个性化用药指导、智能随访、康复训练等一体化服务。
“这里承载着三重使命,政策落地的‘转换器’、基层能力提升的‘倍增器’、医防融合的‘连接器’。”该中心副主任曲艳介绍。
签约患者赵大爷说:“以前用药总感觉效果不好,现在有这个监测用药的智能‘机器人’,错了马上就报警。回家之后大夫也可以随时了解我的用药情况,心里特别踏实。”
9个涉农区每家基层医疗机构打造1支金牌家庭医生团队,建设102家社区疼痛门诊、154家糖尿病规范化门诊,259家增设儿科服务……
从传统的人际关怀到现代的数字赋能,天津基层医疗服务正在实施一场深刻的变革,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管慢病、看专病、救急病。
生命通道与黄金时间 急救体系建设的“天津模式”
今年9月20日9时22分,天津蓟州区渔阳镇围坊村,71岁的王大爷因突发胸痛到村卫生室就诊。乡医李美华立即为他检查心电图,并通过“心电一张网”实时上传数据,同时电话联系上级胸痛单元。
上级医生远程快速判读,考虑为“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急救车仅用5分钟即抵达村卫生室,途中急救人员提前联系蓟州区胸痛中心启动“绿色通道”,老人最终成功接受介入治疗,后续康复出院。
这场高效的生命接力,展现了天津胸痛中心建设的显著成效——这张上下联动的完整救治网络,创造了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8年总计下降67%的佳绩。
如今,“天津模式”已成为全国胸痛中心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范本。而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胸痛中心—胸痛单元—胸痛救治点”三级协同体系,打通了急性胸痛救治的“最后第一公里”。
天津以胸痛中心建设为“小切口”,在院内救治能力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向院前延伸,系统性地“书写”急救体系建设这篇“大文章”,实现了能级跃升。
目前,全市急救站点达206个;急救车总数达512辆,平均2.66万人口配备一辆急救车;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在8分钟以内,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稳定在100%,“生命通道”更加畅通高效。
今年国庆节当天,天津市急救中心指挥大厅内,调度员徐蓓仅用不到30秒便完成派车,并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家属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将一名在家中突然昏倒的市民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该中心调度员通过电话及视频指导急救,6天内成功挽救了7名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一个专业体系的精密运转——从调度员“第一声应答”的专业判断,到车组人员“第一时间抵达救治”的娴熟技能,再到视频急救等科技手段带来的革命性突破。
天津市急救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远程医学指导共成功抢救患者144例,同比增长336%;今年上半年远程医学指导成功139例,同比提升148%。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得以守护。
从国家医学中心的“顶天立地”,到基层医疗的“铺天盖地”;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纳入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天津南开区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到打造“龙头机构引领、基层网络覆盖、特色服务升级、政策机制保障”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天津用一张“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蓝图,将优质医疗资源串联成网。
这条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道路上,每一个生命的微笑都是最美的风景。天津卫生健康事业以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让百姓健康成为现代化津城最温暖的底色。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