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大平原,中国独吞俩,剩下2个,老祖宗为什么无法拿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20:05 2

摘要:这“四大天王”里,咱们中国稳稳地占据了一个,就是那片富得流油的东北平原。但你要是觉得咱们老祖宗的家底就这点,那可就小瞧了他们。

在广袤的亚洲大陆上,有四个面积巨大的平原,被很多人并称为 “亚洲四大平原”。

这四大平原分别是位于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中亚的图兰平原、南亚的恒河平原,以及咱们中国的东北平原。

看到这儿,问题就来了。

这“四大天王”里,咱们中国稳稳地占据了一个,就是那片富得流油的东北平原。但你要是觉得咱们老祖宗的家底就这点,那可就小瞧了他们。

除了东北平原,我们还有一块堪称“定海神针”的宝地,华北平原,虽然它没被划入那个“四大”的民间说法里,但论起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它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这么算下来,亚洲最精华、最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大平原,咱们中国至少稳拿两个。

咱们老祖宗这么厉害,开疆拓土几千年,为什么就止步于此了呢?尤其是那两个离我们并不算遥远的平原,北边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和西边的图兰平原,为什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始终没能把它们彻底纳入囊中,变成像华北、东北平原一样的核心领土呢?

要想弄明白为什么没去拿剩下的,咱们得先搞清楚自己手里这两张“王牌”到底有多好。

就拿东北平原来说。提起东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黑土地”。没错,这片广达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肥沃得能攥出油来。

它由松花江、嫩江和辽河三大水系冲积而成,所以也叫“松辽平原”。这种地方,对于一个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文明来说,简直就是天赐的宝藏。

从清朝中后期“闯关东”开始,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让曾经的“北大荒”变成了如今名副其实的“北大仓”,每年产出的粮食,是稳定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可以说,拥有了东北平原,就等于拥有了一个永远不会饿肚子的底气。

再来看华北平原,这地方的分量就更重了。

如果说东北平原是我们的“大粮仓”,那华北平原就是我们文明的“孵化器”和“会客厅”。它由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共同塑造,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虽然比东北平原略小,但它的历史地位无可替代。

这里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无数王朝在这里定都、发展、谱写历史。

平坦的地势、便利的交通、肥沃的冲积土壤,让这里从古至今都是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文化最灿烂的核心区域。可以说,没有华北平原,就没有我们熟悉的中华文明史。

北边那块地,西西伯利亚平原。这块平原不得了,面积高达270多万平方公里,是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平原,比整个印度还要大。

从地图上看,它就在我们北方邻居俄罗斯的腹地,北至北冰洋,南抵哈萨克丘陵,广阔无垠。

面对这么一大片平坦的土地,按理说,崇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代中国王朝,应该会很有想法才对。

历史上,从汉唐到元清,我们的祖先也确实曾将势力范围延伸到西伯利亚的南部边缘。但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始终只是“浅尝辄止”,从未真正将其纳入版图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残酷,就两个字: “不值”。

第一个原因是极端的自然环境。西西伯利亚平原虽然大,但它所处的纬度太高了。这里是典型的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突出一个字就是“冷” 。冬季漫长而严寒,气温动辄零下三四十度,一年里有大半时间都被冰雪覆盖。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这里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和永久冻土。

对于我们以精耕细作为核心技能的农耕文明来说,这样的土地简直就是噩梦。我们的士兵习惯了温带和亚热带的气候,在这种酷寒地带,别说打仗,就连生存都极其困难。

后勤补给线更是会被无限拉长,穿越茫茫雪原和沼泽,成本高到无法想象。汉朝的军队可以远征漠北,唐朝的铁骑能够驰骋西域,但面对西伯利亚的“冬将军”,任何强大的军队都得掂量掂量。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经济价值和战略驱动力。在古代,土地最大的价值就是耕种,产出粮食,养活人口。西伯利亚这片冻土,显然不具备这个核心价值。

清朝的皇帝就曾直言不讳地评价这片土地“不能种地”,缺乏吸引力 。我们可能会问,那里的矿产资源不是很丰富吗?没错,西伯利亚确实富含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矿产。

但在古代,勘探和开采技术极其有限,这些深埋地下的宝藏对古人来说毫无意义。唯一能吸引人的,可能就是珍贵的毛皮了。

但为了这点毛皮,就去驱动整个国家机器发动一场伤筋动骨的远征,对于一个务实的农耕文明来说,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

相比之下,促使沙皇俄国向东疯狂扩张的,恰恰就是毛皮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他们那支由哥萨克组成的探险队,人数不多,行动迅速,沿着河流一路向东建立据点,对土地的农业价值毫不在意。

当我们的清王朝还在忙于平定内部叛乱、巩固中原统治的时候,俄罗斯人已经捷足先登。

等到康熙皇帝腾出手来处理北方问题时,俄国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最终双方只能通过《尼布楚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划定了边界。

所以,不是我们的老祖宗打不过去,而是他们经过冷静的成本收益分析后,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

与其去征服一片无法耕种、无法有效统治的苦寒之地,不如集中力量经营好长城以南的富饶家园。

与对西伯利亚的“冷漠”不同,对于西边的图兰平原,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熟知的 “西域” 核心地带,中原王朝的态度可以说是 “爱恨交织”。

这片位于中亚的广阔区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虽然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但阿姆河与锡尔河滋养的绿洲,却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漫漫黄沙之中,孕育了发达的灌溉农业和繁荣的商业城镇。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

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命脉,还能从战略上对北方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形成侧翼包抄。

因此,从汉朝开始,中原王朝就对这片土地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资源。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度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大幕。为了打通河西走廊,保障丝路畅通,汉朝与匈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

最终,汉朝成功地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府,将这片土地第一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到了唐朝,国力鼎盛,更是将势力范围推进到中亚腹地,设立了安西和安北两大都护府,长安城里活跃着大量的西域胡商,文化交融达到了顶峰。

即便是后来的元朝和清朝,也对这片土地实现了强有力的直接或间接控制。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花了这么大力气,为什么图兰平原最终没能像华北、东北那样,彻底融入我们的核心文化圈,成为稳固的腹地呢?这背后的原因,就复杂得多了。

因为,地理距离和恶劣地形是最大的障碍。图兰平原与中原核心区之间,隔着塔克拉玛干这个“死亡之海”和连绵的巍峨山脉。从长安或北京出发,一支军队要想到达中亚,需要跋涉数千公里,后勤补给线的压力是致命的。

一旦中央政府国力强盛,就能维持住这条生命线;可一旦中原发生内乱,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央自顾不暇,就只能被迫收缩力量,对遥远的西域鞭长莫及。

高昂的统治成本与不稳定的收益。在西域驻扎重兵、设立官府,每年都需要消耗海量的钱粮。而西域的绿洲经济虽然繁荣,但其产出主要反哺当地,很难为中央财政提供大规模的持续输血。

控制西域的战略意义(保障丝路、制衡游牧)和经济收益,始终在与巨大的统治成本进行着博弈。

当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陆上丝路的经济价值相对下降时,或者当北方的游牧威胁减弱时,耗费巨资去维持对西域的统治,就显得不那么划算了。

明朝采取战略收缩,放弃对西域的直接管理,就有这方面的考量。

另外,与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不同,图兰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明交汇融合的舞台。这里生活着粟特人、吐火罗人、突厥人等众多民族,他们拥有自己成熟的语言、宗教和生活方式。

中原王朝虽然可以在军事和政治上征服他们,但想要在文化上将其彻底“汉化”,难度极大。

这种强大的文化韧性,使得该地区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难以像南方百越地区那样,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与华夏文明融为一体。

所以,我们的祖先未能“拿下”西西伯利亚和图兰这两大平原,并非因为他们能力不足或缺乏雄心,而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最务实、最智慧的选择。

面对北方的西西伯利亚平原,那片广袤的苦寒之地,农耕文明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对其缺乏征服的欲望和能力。

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强行征服只会拖垮国家。

而对于西方的图兰平原,那片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土地,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来源:硬核纪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