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委会和转化医学网承办,《中国癌症杂志》《肿瘤影像学》《抗癌》作为学术支持的第八届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8th SIMOS)将于2025
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委会和转化医学网承办,《中国癌症杂志》《肿瘤影像学》《抗癌》作为学术支持的第八届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8th SIMOS)将于2025年11月20-23日在上海召开。
今年,8th SIMOS将延续精益求精的态度,深度融合转化医学与临床实践,特邀多名国内院士及海内外知名专家。本次会议将围绕肿瘤复旦肿瘤八大亚专科特色诊疗体系展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学治疗、护理、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的探讨。同时对液体活检、类器官、单细胞&多组学、人工智能等转化研究与临床攻关并重的核心议题展开全方位研讨。
聚焦三大创新方向:
♦ 临床转化突破:设置类器官、单细胞&多组学等临床转化应用专场
♦ 研究方法升级:引入转化研究、临床前研究及AI辅助临床试验等前沿方法
♦ 亚专科精准实践:系统性展示乳腺/消化/肺癌等八大亚专科诊疗经验
以往昔为鉴,可知兴替而益前路。2025年SIMOS将开启崭新征程,见证我国肿瘤内科学驶向更加全面化、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的肿瘤治疗时代,加速推进转化研究,持续秉持“全球指南与中国实践”“基础与临床一体化”深度融合!
在此,诚邀您与众专家一起线下相聚,共探转化医学落地路径、共享亚专科诊疗经验,与您共话肿瘤治疗的未来之路!
大会基本信息
时间地点
时间:2025 年 11 月 20 - 23日
地点:上海
主办单位
上海市抗癌协会
协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委会
转化医学网
学术支持
《中国癌症杂志》
《肿瘤影像学》
《抗癌》
大会共同主席
胡夕春 王红霞
人工智能专场日程
2025年11月22日
13:30-17:00
主持:
张剑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刘文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3:30-13:50
冯建峰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题目:多尺度数据融合的生物标志物识别研究
13:50-14:10
孙慧妍
吉林大学
题目:肿瘤系统生物学中的因果学习
14:10-14:20
讨 论
10min
主持:
范广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14:20-14:40
曹志伟
复旦大学
题目:癌症前沿组学AI整合分析与发现
14:40-15:00
刘 佳
上海科技大学
题目:AI赋能的CRISPR功能基因组用于肿瘤药物靶点发现
15:00-15:20
讨论&茶歇
10min
主持:
张玉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5:20-15:40
潘小勇
上海交通大学
题目:基于人工智能的RNA序列设计
15:40-16:00
熊 毅
上海交通大学
题目:AI驱动的mRNA功能预测、序列设计与优化方法
16:00-16:10
讨 论
10min
主持:
余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6:10-16:30
余维淼(新加坡)
新加坡生物信息研究所
题目:Building a Secure and Controllable Data Ecosystem: Advanc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Pathology Models and Exploring the Translational Pathway from Foundational Models to Clinical Diagnostic Models.
16:30-16:50
郑 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题目:预测上下文特异性合成致死抗癌药物靶点的可解释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16:50-17:00
讨论&会议总结
10min
嘉宾简介(按日程出场顺序排序)
冯建峰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长江学者,复旦大学浩清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学院院长,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英国华威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数学、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推动计算脑科学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主要研究贡献包括:在精神疾病研究方向,提出并在治疗上论证了抑郁症“奖惩环路失衡”神经机制,通过大数据挖掘验证精神分裂的语言起源假说;在计算神经科学方向,发展了全脑数字孪生脑模型和矩神经网络数学理论;在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了多种新型神经网络结构和算法等。共发表五百多篇学术文章,许多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Lancet子刊,JAMA子刊,IEEE TPAMI和PRL等。中国NIPs第一人,2011年获英国皇家学会沃夫森研究功勋奖(首位华人),2019年作为三十年来的首位华人受邀在剑桥大学做Paykel Lecture年度冠名讲座,2023年获洪堡研究奖。
孙慧妍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人工智能、因果学习及肿瘤系统生物学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 Cancer Research、National Science Review、AAAI等杂志和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及参与编著《因果推断:原理解析与应用实践》、《医学信息学》等书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吉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ACM SIGBIO CHINA 2022新星奖、2020年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担任第十二届、十三届肿瘤系统生物学国际研讨会(ICSB2023、ICSB2024)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任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青年编委、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信息学会系统生物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曹志伟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计算生物学系主任,生命科学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计算生物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创建同济生物信息系。担任2021-2025 科技部 BT-IT融合重点研发专项实施方案与指南编制专家,中国生物信息学会(筹)系统生物学专委会秘书长等。聚焦创新药物AI计算方法研究: 1)肿瘤微环境空间异质性计算解析与药靶发现; 2)抗原表位预测与抗体AI设计;3)中药“复方-药材-成分-代谢-靶点”数据平台与计算方法。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973、863、传染病材重大专项和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项目20余项, 发表Cell,Cancer Cell,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多篇。
刘 佳
上海科技大学
现任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分子物质的细胞进入机理。荣誉包括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2021)、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022)、张江“新锐人物”(2023)、浦东新区明珠计划领军人才(2023)、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2024)。在国际知名期刊Nat Microbiol, Nat Commun, Sci Adv等发表高水准科研论文50多篇;申请专利12项(含3项PCT),获授权7项,成功转化3项。创办了苏州若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5轮融资超1.3亿元人民币;已完成1项生物制剂产品的IND申报、获批(2025LP01658)及首例入组给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完成CRISPR-Cas12a诊断技术的产业化,相关试剂盒已通过NMPA审评并于2021年9月上市(国械注准20213220714),为国内首个、世界范围内第二个获批上市的CRISPR检测试剂盒。
潘小勇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荷兰伊拉斯姆斯医学中心和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谷歌学术引用累计5000余次,部分研究成果已落地转化应用,被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购买软件使用许可。主持基金委面上、青年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项目2项,参与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等项目。
熊 毅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江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级青年人才(2022)。主要从事AI驱动的生物大分子功能设计与优化、AI驱动的药物发现与疫苗设计等研究方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余维淼
新加坡生物信息研究所
National Programme Director, AI-based Digital Pathology (AiDP) Programme,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STAR), Singapore.Senior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nd Head, Intelligent Digital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iDMP) Lab,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 (BII), A*STAR, Singapore.Senior Principal Investigator (Honorary Adjoint Appointment), 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IMCB), A*STAR, Singapore.Associate Professor (Adjunct),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Associate Professor (Adjunct),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SB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Teaching Course: BS6207 – Advanc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Biomedical Imaging Informatics and Clinical Diagnosis.Chief Scientific Officer (CSO) and Co-Founder, A!Maginostic Pte Ltd, Singapore.Senior Principal Investigator / Programme Director, AI-based Digital Pathology (AIDP) Programme,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STAR), Singapore.Head, Intelligent Digital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iDMP) Lab,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 (BII), A*STAR, Singapore.Senior /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djoint Appointment), 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IMCB), A*STAR, Singapore.Associate Professor (Adjunct),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Associate Professor (Adjunct),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SB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Teaching Course: BS6207 – Advanc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Biomedical Imaging Informatics and Clinical Diagnosis.Chief Scientific Officer (CSO) and Co-Founder, A!Maginostic Pte Ltd, Singapore.
郑 杰
上海科技大学
郑杰博士目前在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担任研究员、长聘(tenured)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分别在浙江大学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从事博士后研究。他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并担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基因组研究所(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客座研究员。近三年来其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以及ISMB/ECCB、AAAI等顶级会议,并担任计算生物学旗舰会议RECOMB的程序委员会委员。2019年他被评选为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郑博士的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与 AI4Science,聚焦于抗癌药物发现、癌症精准医学及蛋白质数据科学的人工智能方法。他开发新型计算技术(如图形神经网络、大语言模型智能体),以助力解答生物医学问题,从而加速生物医学的发现与创新。
张剑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市浦江人才、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 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健康生活促进会类器官技术与临床转化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主攻胃肠道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局级课题多项,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BMC Medicin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刘文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细胞与基因治疗中心。长期聚焦肿瘤微环境及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联合免疫治疗新策略研究。发现多个肿瘤干细胞新靶点和新亚群,揭示了关键靶点在肿瘤干细胞干性维持中的关键作用和机制,并提出靶向肿瘤干细胞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揭示免疫微环境在干细胞激活和异常分化中的关键机制,并提出靶向微环境关键亚群细胞可以显著抑制肿瘤发生及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Mol Immunol, Adv Sci, Cell Death Differ, Oncogene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青年委员。
范广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员,201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博士,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任职青年PI。主持三项国自然项目,获得上海市启明星人才、卫健委优秀医学人才等称号。以第一/通讯(含共同)身份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 (4篇)、Oncogene (2篇)、Current biology、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等经典杂志发表SCI论文数十篇,平均影响因子约18.5分。申请人以乳腺癌为模型,围绕肿瘤异质性,取得如下学术成果:①发现乳腺癌TSPAN8+ myCAFs新耐药亚群,并完整解析了TSPAN8-RBBP6-SIRT6信号轴,证明靶向此信号轴能有效逆转乳腺癌特别是三阴性乳腺癌的化疗抵抗;②揭示了中心体过度复制的肿瘤细胞亚群,这种亚群不仅可以直接导致肿瘤发生,并且在接受DNA损伤类放化疗手段治疗后,还会导致乳腺癌的复发,成为复发的"种子细胞";③探究了不同亚群细胞的代谢特征,绘制了乳腺癌非组蛋白乳酰化图谱,并进一步揭示乳酰化蛋白在肿瘤异质性和铜死亡中的关键作用。
张玉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助理研究员,目前主要围绕肿瘤微生物探究其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在EMBO J、Plos Pathog、EMI等杂志发表SCI论文近10篇,累计影响因子30分,申请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组噬菌体递送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余 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Phenomics杂志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作者在Sci Transl Med、Oncogene、Nat Commun、Adv Sci、Blood、Cell Death & Differ、EMBO Rep 等发表SCI论文多篇。
大会嘉宾(按姓氏排序,持续更新中)
施剑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医学院
谭蔚泓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王红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徐兵河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Di maria Jiang Genitourinary Site 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
Italiano Antoine DepartmentofMedicine,InstitutBergonié,Bordeaux,France
Winnie Yeo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柏乾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卜 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蔡俊超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蔡志坚 浙江大学
曹 凤 北京老年医院
曹军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曹志伟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常瑾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陈 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陈 飞 吉林省肿瘤医院
陈 飞 复旦大学
陈 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陈光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陈健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陈 惕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文艳 南昌市第三医院
陈奕贵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陈 誉 福建省肿瘤医院
陈治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成文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程向东 浙江省肿瘤医院
仇晓霞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储天晴 上海市胸科医院
储以微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崔越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戴月娣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
董春燕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董元鸽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杜鲁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范仁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方美玉 浙江省肿瘤医院
方向东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方 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冯建峰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冯婉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冯 燕 大连市友谊医院
傅 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高大明 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
耿其荣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顾 飞 零假设信息科技公司
郭非凡 复旦脑转院
郭伟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郭艳靓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郭增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韩泽广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
何霞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何义富 福建省肿瘤医院
洪小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侯 晋 海军军医大学
胡超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胡国宏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胡 海 浙江省肿瘤医院
胡 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胡兰靛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安达生物
胡四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胡夕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胡 政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胡志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胡志远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黄 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黄明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黄若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黄 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黄志力 复旦基础医学院
嵇庆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季冬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姜 华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姜时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蒋 华 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蒋翔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金 钢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金 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靳光付 南京医科大学
居雯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孔星星复旦生科院
黎 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李 晟 江苏省肿瘤医院
李 聪 复旦大学药学院
李桂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慧慧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 晋 复旦生科院
李 曼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南林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李 萍 上海同济医院
李 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李 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文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心翔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 燕 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廉 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梁晓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廖 宁 广东省人民医院
林 峰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
林 晶 福建省肿瘤医院
林鑫华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刘宝瑞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刘传绪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春玲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 峰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
刘厚佳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
刘胡丹 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南医院
刘继彦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刘 佳 上海若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刘军力 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
刘汝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 蜀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刘天艳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刘铁民 复旦生科院
刘 文 厦门大学药学院
刘文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晓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晓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 欣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一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振华 福建省立医院
刘 震 贵州省人民医院
柳 珂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卢大儒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卢宏韬 科望生物医药
卢仁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陆海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陆 舜 上海胸科医院
陆雪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罗 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罗志国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吕方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吕 晖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马 琼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毛 睿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宓现强 复旦大学
潘绵顺 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
潘 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潘小勇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潘跃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一院
彭俊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彭小波 长海医院
蒲兴祥 湖南省肿瘤医院
钱 昆 上海交通大学
裘佳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曲凤宏 中国药学会
渠 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瞿 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任 贺 青岛大学
沈春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沈 赞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盛伟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舒友生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
宋少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苏春霞上海市肺科医院
孙昊昱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
孙慧妍 吉林大学
孙 强 山东大学
孙 思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孙 涛 辽宁省肿瘤医院
孙 伟 清华大学
孙献甫河南省肿瘤医院
谭 聪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汤 忞 上海中医药大学
汤唯艳 江苏省肿瘤医院
陶 荣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陶中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田 捷 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童 彤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碧芸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辰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 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王 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王红霞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洪江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惠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佳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杰松 福建省肿瘤医院
王 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久存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王 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理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王立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王丽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奇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 蔚 信谱生物
王 霞 清华大学
王晓稼 浙江省肿瘤医院
王孝深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王亚农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耀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 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育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振宁中国医科大学
魏勋斌 北京大学
吴朝晖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吴方恬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寒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 宁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吴 乔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吴 涛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吴向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小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武多娇 复旦金山医院
席建忠 北京大学
夏 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夏 阳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夏祖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向 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熊 毅 上海交通大学
徐大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海鹏 福建省肿瘤医院
徐建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徐 晔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增军艾斯拓康
许蜜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许彭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薛 芬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薛丽琼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薛 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薛 妍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肿瘤医院
晏光荣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杨 力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杨文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晓晖 上海市同济医院
杨亚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叶 峰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殷文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应国光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应红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应江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
余 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余维淼 新加坡生物信息研究所
袁 媛 徐州市中心医院
原致远 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臧远胜 上海长征医院
詹 琼 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
占昌友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
张 华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会来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嘉漪 复旦脑院
张 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洁筠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 瑾 天津市肿瘤医院
张 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张群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盛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 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文皓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小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晓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晓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玉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 哲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赵广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赵建国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赵 林 北京协和医院
赵文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赵兴明 复旦大学
赵饮虹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郑春雷 上海电力医院
郑 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
郑 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郑 杰 树兰医疗集团
郑宇轩 复旦表型院
钟 华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钟 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仲小敏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周东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周 雷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
周良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周 璐 复旦大学药学院
周鹏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周圣涛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周 涛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晓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周鑫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朱 波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朱 晖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朱 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朱晓东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朱正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庄诗雯 复旦肿瘤厦门医院
邹建玲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简要日程
11月20日(周四)13:30-18:00科技之光“光华论坛"13:30-18:00东方细胞与基因治疗论坛13:30-18:00肿瘤创新:杰出科学家论坛13:00-18:00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11月21日(周五)08:30-12:00第八届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 开幕式& 主旨报告13:30-18:00乳腺肿瘤专场13:30-17:30胸部肿瘤专场13:30-18:00液体活检18:00-20:30会议摘要评审专场13:30-17:35临床转化与创新专场11月22日(周六)08:30-12:00
第八届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 开幕式、颁奖、主旨报告
09:00-12:00
第九届长三角消化道肿瘤论坛暨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年会
13:30-18:00
13:30-18:00类器官专场13:30-18:00单细胞 & 多组学13:30-18:00人工智能专场11月23日(周日)08:30-12:00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巡讲暨2025年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08:30-12:00淋巴瘤专场08:30-12:00头颈新视界08:30-12:002025年第十六届抗肿瘤药物治疗护理新进展学习班13:30-18:00头颈新视界13:30-17:00创新药专场提供I类学分10分
往届回顾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人:刘老师
来源:Yon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