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1先秦《关雎》先秦•诗经•国风•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是《诗经》中的
01
先秦
《关雎》
先秦•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国风”中的“周南”。这首诗表达了男子对理想伴侣的渴望和赞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
这首诗通过雎鸠的雌雄和鸣,比喻男女之间的和谐匹配,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同时,诗中“窈窕淑女”也成为后世赞美女性的常用词汇。通过对荇菜采摘的描写,展现了男子对理想伴侣的思念和追求。这首诗歌在形式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节奏和谐,语言优美,是《诗经》中的佳作之一。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中国先秦时代民歌。是《诗经》的首篇,又为十五国风第一篇。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之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挑尽难成眠”,乔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的名句。《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02
两汉
《短歌行》
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葬于高陵。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短歌行》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是第一首,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03
魏晋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组诗便是陶渊明在归隐后陆续写成的,这组诗大多为酒后即兴之作,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佳作,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及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开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对比鲜明,寓含深意。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因心境高远而觉环境清幽。“心远地自偏”四字,点明了他内心与世俗的距离,这种精神上的独立与超脱是全诗的主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与周遭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流露出一种“不期而遇”的自然之美,既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映射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自然界的循环规律,暗喻了人生的旅途和归宿,飞鸟的归巢象征了诗人对家的依恋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体会,以及对言语无法完全表达的情感与思考。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表现了陶渊明独特的个人风格。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生命及哲学思考的独到见解,使读者能从中体味到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享受
04
南北朝
《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仕途坎坷,所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简析
《三峡》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文中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05
唐代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说法不一。
郁贤皓《李白集》认为约作于公元736年前后。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公元752年。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
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06
五代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07宋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这首词创作于丙辰年的中秋之夜,当时苏轼因政治失意而感到苦闷,同时又思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辙,于是借着酒意写下了这篇抒怀之作。
整首词以明月为引子,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天上宫阙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展现了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宇宙奥秘的好奇。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中,苏轼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既表达了自己想要超脱尘世的愿望,又揭示了对现实世界的留恋和恐惧。随后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是对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深刻反思,认为即使是在虚幻的天上,也难以找到真正的快乐。
下阕部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月光洒满人间的美景,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因思念亲人而夜不能寐的心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反问,抒发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团圆的渴望。
最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总结了人生的常态,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和朋友的美好祝愿,希望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共享同一轮明月带来的慰藉。
苏轼的《水调歌头》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杰作。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天上宫阙的想象,苏轼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亲情友情以及自由超脱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些思想和情感贯穿全词,使得这首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08
元代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元曲中的小令。这首作品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深邃悠远的意境和哀婉动人的情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后人称其为“秋思之祖”。
鉴赏: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09
明代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号升庵,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
杨慎出身官宦世家,七岁时母亲黄氏教导他学习唐诗及书法,十一岁开始创作近体诗,十二岁模仿创作《古战场文》,得到叔父和祖父的称赞。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因上疏劝谏武宗不该醉心玩乐,未被采纳,于是辞官回乡。世宗即位后,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贬云南充军,最终终老于云南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在昆明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中追谥“文宪”。
杨慎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在许多领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0
清代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其诗文多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创作背景】
清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年),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着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想到清政府腐败无能、不重用人才的社会现状,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写下了315首诗,题为《己亥杂诗》,本诗是其中一首,是诗人经过江苏镇江时所写。
龚自珍,一位身处时代变革之际的思想家、诗人,他以笔为刃,将对国家的赤诚热爱与深刻思考融入诗句之中。那些滚烫的文字,跨越百年,依旧震撼人心。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龚自珍的诗境,探寻蕴藏其中的爱国情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在国家积弊日深之时,龚自珍迫切呼唤上天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各类人才。他深知人才是国家振兴的关键,这一呐喊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与变革期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 诗人以落花自比,即便离开枝头,也要化作春泥滋养花朵,展现出他虽仕途坎坷,却依然心系国家,愿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一切的无私精神 。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己亥杂诗·其八十五》。 诗中龚自珍直击时弊,批判了当时朝廷在盐铁、水利等治国理政上的不作为,以及赋税沉重致使民不聊生的现状,深刻表达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 龚自珍的每一句诗都浸透着对国家的深情,它们是历史的注脚,也是激励我们奋进的号角。让我们铭记这些爱国篇章,传承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 。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