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出版社建社40周年:四秩守正传文脉 薪火相传续书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19:02 1

摘要:顺应时代发展,1985年河南大学出版社成立。40年来,河南大学出版社从白手起家,到坚定出版信心,从偏居一隅,到落成出版大楼,经过高速成长,实现跨越式发展。请梳理出版社40年的发展轨迹。

2025年,时值河南大学出版社建社40周年。本报专访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谢清溪,忆往昔峥嵘岁月,畅想未来新辉煌。

40年耕耘:与时代同频,与河大共进

Q

顺应时代发展,1985年河南大学出版社成立。40年来,河南大学出版社从白手起家,到坚定出版信心,从偏居一隅,到落成出版大楼,经过高速成长,实现跨越式发展。请梳理出版社40年的发展轨迹。

河南大学出版社的40年,是与国家文化发展同频共振、与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同向同行的40年。可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筚路蓝缕筑根基(1985~1995)。

西一斋,河南大学出版社办公楼 (1985年4月~9月)

1985年2月,在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河南大学出版社应运而生,成为河南省成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建社初期,我们面临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条件简陋的困境,第一任社长陈信春、总编辑朱绍侯等前辈带领大家白手起家,逐步确立了“服务教育事业,打造学术精品”的出版宗旨,提出了“立足本校,面向全国,出好大、中、专教材和学术专著”的出版理念,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和学术专著,赢得了广泛好评。至1995年,出版社已从十几人发展到50余人,年出书从几十种增至200余种,专业配置逐步合理,为后续发展铺就了坚实根基。

第二阶段,同舟共济谋发展(1996~2005)。

6号楼,河南大学出版社办公楼

跨世纪的10年,我们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期。2002年,投资1000多万元的出版大楼落成,我们从中西合璧的6号楼迁入新址,开启了“大学术、大教育、大市场”的发展新阶段。面对出版业改制、集团化组建的新形势,我们提出“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的思路,学术出版与教育出版双翼齐飞。2004年,与河南报业集团联合成立“大河大图文传播有限公司”,探索产业结构调整,为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

2002年4月,河南大学出版社迁入新建的出版大楼

第三阶段,枝叶扶疏铸辉煌(2006~2012)。

这一时期,是出版社的转型期与拓展期。我们围绕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劳动、分配等制度改革,完成了出版社体制改革的任务。同时,我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了以北京为前沿、以郑州为主体、以开封为依托的新格局。基础教育出版获得全品种资质和多品种授权,支撑了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我们还抢抓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获批近千万元项目资金,被评为“河南省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多元化转型成效显著。

出版社转企改制后,2011年将主体迁至郑州,初步构建起以郑州为主体、开封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开启了新的征程。

第四阶段,守正创新谱新篇(2013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跃升。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国家级及省级项目、奖项数量连年位居河南省前列;数字化转型实现弯道超车,“书香河南数字阅读平台”“豫高教数字教材智慧服务平台”等入选省级重点项目,数字教材开发走在河南全省前列;《中华源·河南故事》等数字产品成果丰硕;服务“双一流”建设成效突出,与省委宣传部共建河南大学出版学院,有力支撑学校学科发展。

以精品立社,以责任铸魂

Q

40年来,河南大学出版社有哪些出版特色,取得了哪些成绩,获得了哪些殊荣?

40年来,我们坚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融会中外、贯通古今”的出版特色,在中原文化沃土中扎根生长,构建起主题、教育、学术、大众、国际、数字出版等协同发展新格局,累计出版图书9千余种,其中700余种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具体总结为六个“一以贯之”:

第一,一以贯之做亮主题出版,彰显政治担当。40年来,我们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黄河文明为己任,持续深耕。建社初期,聚焦赓续中华文脉,《元典文化丛书》系统阐释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斩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河南新文学大系》全面梳理地方文学发展脉络,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出版向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传播拓展,《焦裕禄诗传:把泪焦桐成雨》以生动笔触展现榜样力量;《旗帜:红旗渠最美奋斗者人物志》微视频以新媒体形式传播红色故事,获河南省一等奖。近年来,聚焦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丛书》《黄河流域戏曲文物图典》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黄河文库”、“中华元典引读丛书”、《四十个铜板》等入选河南省重点图书,成为记录中原变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力量。

《元典文化丛书》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第二,一以贯之做大教育出版,服务立德树人。建社初期,聚焦高等教育教学需求,首批推出的《中国近代文学史》等教材,或填补学术空白,或解决教学急需,凭借扎实的教材建设成果,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材建设先进单位”。20世纪90年代,依托河南大学师范教育传统优势,拓展基础教育领域,精准对接中小学教学需求,积累了稳定的经济基础。跨世纪以来,教育出版体系持续完善,“新世纪课程改革设计专业系列教材”“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等多学科教材的出版,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近年来,教育出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础教育领域,紧跟课改需求,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戏曲知识》等地方教材,推出中小学《新课程练习册》等教辅读物。河南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获省级以上规划教材立项200余种,为教育事业贡献出版力量。

第三,一以贯之做优学术出版,助力学科建设。从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种图书《汉碑集释》开始,我们就把学术出版作为出版社发展的根和魂。建社初期,我们聚焦宋史等优势学科,推出《宋代研究丛书》,首批成果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成为国内宋史研究的重要文献支撑;20世纪90年代,依托编辑学专业优势,出版“编辑学研究系列”,为人文社科出版奠定了鲜明特色。进入新世纪,学术出版向重大工程突破,承担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大典・农业典》和国家清史工程《袁世凯全集》,成为全国3家承担《中华大典》出版任务的大学出版社之一。近年来,聚焦“元典文化”“宋代研究”“黄河文化”三大特色方向,通过设立学术出版基金、重奖国家“三大奖”等机制,助力学校学科建设与文化传承。截至目前,已有8种图书先后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承担23项国家级出版基金项目,89种图书入选省级出版项目,形成了学术出版特色集群。

第四,一以贯之做精国际出版,传播中国声音。从《元典文化丛书》等图书输出版权,到《中华源河南故事》《袁世凯全集》等学术专著远销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从推出“优秀图书海外大学馆藏计划”,到首次获批国家四部委联合评选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从与海外知名出版机构联合开发选题,到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多年跻身“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入选“中国-东盟知识服务优秀数字内容资源提供单位”等,近年来,河南大学出版社国际出版进入规模化、多元化阶段,持续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一以贯之做专数字出版,加快转型升级。面对数字化浪潮,我们率先开启数字出版探索,“中国民间收藏汉画像数字博物馆”获国家文产办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村落富媒体互动数字出版”等项目获得河南省新型文化业态专项资金资助,被评为“河南省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示范单位”。近年来,出版社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开展全员培训,提升人工智能在出版全流程中的应用能力。“中华源AIGC文化出海领航计划”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获“新闻出版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出版发行创新案例”等多项殊荣。《太古传宗》数智化产品入选年度数字音乐优秀产业项目,让封存在历史典籍中的古代音乐曲谱活过来、唱起来、传开来。打造豫高教数字教材智慧服务平台,入选“出版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案例”,荣获河南省文产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机器学习应用实践》等28种数字教材入选省级规划教材,努力建设河南省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出版新高地。

中华源·AIGC文化出海领航计划荣获国 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第六,一以贯之重视出版质量和队伍建设,共建学科、夯实发展根基。出版社始终坚持高标准的质量管理,特别是近年来,严格落实“三审三校两读两检”制度,开展月度、季度、年度讲评,编写质检月报,加大奖惩力度,图书质量显著提升。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传帮带”、专家讲座、编辑沙龙等多元载体持续强化,队伍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锻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近两年,有1人入选“中原英才”,1人荣获第八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大赛“编辑三等奖”,获得河南赛区唯一团队一等奖,为出版事业发展筑牢根基。我们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度参与省委宣传部与河南大学共建出版学院,有力支撑学校学科发展。通过组建研究团队、共建出版智库等举措,围绕融合出版、智能出版、国际出版等前沿方向,探索完善师资互聘机制、学界业界“双导师”培养机制,深化产学研用,为出版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向一流奋进,向时代作答

Q

展望未来,河南大学出版社将有哪些规划,将在哪些方面布局和发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锚定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出版社”的目标,重点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以高质量主题出版汇聚力量。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全流程,推出一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著作,以精准的阐释、生动的表达传播真理力量,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

二是以精品出版内容赓续文脉。深度融入国家文化传承发展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深耕中原文化沃土,系统梳理黄河文明、元典文化、宋文化等宝贵遗产,推出更多展现中原气象、服务国家战略的出版精品,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三是以服务“双一流”厚植根基。紧扣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需求,聚焦新工、新医、新兴交叉学科等,推进“AI+”融合数字化建设,打造系列高水平学术丛书、人工智能系列通识教材课程等,让出版社成为服务学校科研创新、培育学术人才的重要平台。

四是以深化改革筑牢发展支撑。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动 AIGC 技术与出版全链条深度融合,在数字教材开发、智能内容生产、个性化知识服务等领域打造标杆项目。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内控机制,以更严标准守住出版质量生命线。深化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培养既懂专业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出版社乃至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庆祝河南大学出版社成立40周年 谢清溪词,王刘纯书

40年前,我们在河南大学6号楼书写文化篇章,40年后,我们正以崭新姿态迈向未来。我们将继续传承百年河大“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秉承“服务教育事业,打造学术精品”的出版宗旨,以终为始,奋勇争先,为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和百年名校振兴梦想,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出版力量。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