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让丘成桐口碑暴涨的举动,就是提议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设立以杨振宁命名的奖项,专门奖励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10 月 18 日,103 岁的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在北京逝世的消息,让全网一片沉痛。
从央视新闻的滚动播报,到清华大学官网长篇的悼文,再到国际学术期刊的专题纪念,这位诺奖得主的一生,被无数人反复追忆。
可就在大家还沉浸在惋惜中的 10 月 21 日,76 岁的数学家丘成桐在一场学术座谈会上的举动,突然成了讨论的焦点。
他没说太多悼念的话,只提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建议,就悄悄收获了满屏的认可,口碑在短短一天里直线上升。
这个让丘成桐口碑暴涨的举动,就是提议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设立以杨振宁命名的奖项,专门奖励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藏着两代科学巨匠半个多世纪的交情,更透着一股不掺水分的实在劲儿。
丘成桐敢站出来提这个建议,本身就自带分量,他可不是普通的学者,是国际数学界公认的几何分析奠基人,也是首位拿菲尔兹奖的华人。
25 岁那年,他就成了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是这所名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这些年他扎根清华,办数学科学中心、开求真书院,手把手带青年学者,做的都是能落地的实事,所以他的发声从来不是空谈。
更关键的是,他和杨振宁的交情,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埋下了伏笔,1972 年,还是青年学者的丘成桐跟着恩师陈省身,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拜访杨振宁,那天在长岛的家里,两个人围着一张书桌聊了两个多小时。
从华人学者在美国的处境,聊到数学和物理的交叉融合,丘成桐后来回忆,和杨振宁聊天总能带来很多启发。
这之后的几十年,两人的交流就没断过,他们有过针尖对麦芒的学术争论,2016 年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建造巨型对撞机的讨论,一个力主建造,一个担忧投入性价比,在公开场合争论了半年,却从没伤过和气。
丘成桐当时就说,除了自己的老师陈省身,杨振宁是他最尊敬的科学家。
他们更有高度的共识,2011 年《杨振宁传》首发式上,面对台下的年轻学子,两人异口同声地反对功利化科研。
杨振宁说,如果一个人的目的只想获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丘成桐紧接着补充,中国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者为做学问而做学问,他们有着同属于科学家的默契。
丘成桐太清楚杨振宁这一生真正的价值在哪,不只是 1957 年和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拿诺奖,更不是那些写在教科书上的“杨 - 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些成就早已被世界公认,他看重的,是杨振宁对中国科研实打实的付出。
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刚缓和,杨振宁就成了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科学家,硬生生为封闭的中国学术界打开了一扇窗。
他募集资金设立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去美国进修,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2003 年,81 岁的他放弃美国的优厚条件定居北京,把家安在了清华园。
在清华的这些年,他不领年薪,还把美国的房产捐出来给高等研究院筹钱,靠着自己的声望,他把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专家王小云这些顶尖人才都请了回来。
就算到了 90 多岁,他还坚持给大一新生讲《大学物理》,每周两次课,一讲就是一个学期,比起那些只挂名不授课的“名人教授”,这份踏实太难得。
2021 年百岁寿辰上,杨振宁提到已故同窗邓稼先,说自己这五十年合了“共同途”的瞩望,丘成桐把这些都看在眼里。
所以他提的这个奖,不是简单挂个名字,而是想把这份“共同途”的精神留住,用制度化的方式,让更多人记得做学问要纯粹,让年轻人知道深耕基础科学真的能被看见、被尊重。
丘成桐口碑暴涨丘成桐的提议一出来,反响比想象中更热烈,不少高校已经在内部讨论,要不要从校级基金里拨出专项资金支持筹备。
连外媒都跟着关注,丘成桐能收获这么多认可,不只是因为和杨振宁的情谊,更因为这一举动正好踩中了当下中国科研的“痛点”。
这些年,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热门领域总是被媒体和资本围着转,发布会一个接一个,融资消息满天飞,可基础数学、理论物理这些“冷门”学科却常常被忽视。
但懂行的人都知道,没有基础学科的支撑,再火的前沿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丘成桐之前就在公开场合提过,没有数学的进步,人工智能根本没法持续发展。
他提设奖的事,相当于给公众提了个醒:那些坐冷板凳的基础研究,才是科技发展的根,而且这个奖选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设立,本身就很有讲究。
这个大会是 2023 年丘成桐牵头创办的,由北京市政府、科技部这些部门联合主办,是基础科学领域的顶级盛会,把奖项放在这里,既能保证国际认可度,又能让中国的基础科研成果被更多人看见。
这事儿还正好契合了国家对基础科研的重视方向,从“十四五”规划开始,基础研究就被放在了更优先的位置。
科研资金、人才培养体系都在慢慢完善,这时候提出设立一个以国人命名的国际科学奖项,不光可行,更像是给基础科研领域添了一把火,让做这些“慢功夫”的科学家有了更多盼头。
大家真正认可的,还有丘成桐身上那股和杨振宁一样的“实在劲儿”,这两位老人从不是只靠名气“刷存在感”的人。
杨振宁到 90 多岁还在清华的办公室里改论文、见学生,把 2000 多件珍贵的手稿、书信都捐给了学校,建了专门的资料室供师生研究。
丘成桐也一样,2020 年他在清华创办求真书院,招的第一批学生里,有不少是放弃了清北热门工科专业来学基础数学的。
他亲自给本科生上《数学分析》,每周雷打不动去书院和学生吃饭聊天,还带着他们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这种手把手的培养,在现在的高校里并不多见。
这次设奖的提议,延续的正是这种“不玩虚的”的风格,丘成桐没说什么华丽的悼词,也没搞什么形式主义的纪念活动,而是直接拿出了一个能让科学精神延续下去的方案,真金白银地鼓励后来者。
现在这个奖项的具体方案还在讨论中,可能由国家基金委牵头,也可能是高校和社会捐赠一起发力,虽然离真正落地还有距离,但已经攒足了关注度和群众基础。
杨振宁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方程和理论,丘成桐的这个提议,就像把他手中的火种接了过来,准备传给更多人。
参考资料:
丘成桐悼念杨振宁:希望未来设立一个以杨振宁命名的奖项来纪念他
2025-10-19 06:18·上观新闻
来源:嘉嘉讲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