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斤玉米的悲歌:泥泞中的抢收战争与土地的未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18:33 1

摘要:今年10月,北方平原迎来了一场连绵的雨。山东、河南等地的农民们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是放下城里的工作,回家抢收玉米;还是让辛辛苦苦种了数月的玉米烂在地里?

玉米地里,五十四岁的小军穿着连体雨衣,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中。脚下的雨水已经淹到小腿肚,原本应该轰鸣的收割机陷在田埂动弹不得。

今年10月,北方平原迎来了一场连绵的雨。山东、河南等地的农民们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是放下城里的工作,回家抢收玉米;还是让辛辛苦苦种了数月的玉米烂在地里?

“天气预报说明天没雨,后天又会有雨,这意味着只有一天可以抢收。”小军神色慌张地说。一大片土地上只剩下一两家的玉米地未收,这种例外感让人焦虑。

更让人心寒的是经济账。一万斤玉米,市场价约12000元,却抵不上一部顶配苹果手机。拆解成本后:种子化肥1800元,农机租赁2000元,人工成本3000元,净收益不足5000元。

雨中的抢收战争

“播种时干旱,盼不来雨,浇了一遍又一遍。庄稼人靠天吃饭,可今年的天偏不遂人意。”这是许多农民的心声。作物收获时,雨就成了敌人。雨水让土地泥泞,轮式收割机无法作业,而更昂贵的履带式收割机在广大农村尚未普及。

于是,传统的抢收场景重现:全副武装、头戴草帽、长袖长裤的农民,走进泥泞的田地,徒手掰下带霉斑的玉米棒。有些雨势大的地方,农民甚至需要给玉米“坐船”,用大盆一盆盆地装玉米,然后漂流到“岸上”。

抢收玉米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智慧的挑战。运输是首要问题,几百斤玉米要靠人力一袋袋从地里背出来;砍玉米杆是需要气力和注意力的活;掰玉米和晒玉米同样繁琐。

小农经济的脆弱平衡

小军所在的村庄,常住人口平均年龄61岁。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流向城市,他的儿子在杭州送外卖,日赚500元。这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外流已不容忽视。

“村里谁还愿意种地?”小军的反问道出了现状。在当下经济结构中,种地已成为高风险、低回报的行当。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就业人员从2012年的25773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17072万人。

农民是“理性小农”,他们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配置资源。如果小军将一天劳动投入到收玉米,可以完成这项工作;但如果将同样时间投入城里的工作,尤其在旺季,他能获得更多收益。即使玉米全部烂在地里,他也可以通过城里工作轻松弥补损失。

土地的三重价值冲突

面对“土地还要不要种”的问题,不同代际的农民有不同理解。

对老一辈农民,土地是“命根子”,是世代相传的祖业。对小军这样的中年农民,土地则是“社会保险”,是遭遇失业或年老体衰时的生存保障。而对更年轻一代,土地成了“鸡肋”,是他们融入城市的负担。

除了情感因素,现实考量更复杂。一方面,农民心疼肥沃的土地:“这是一块好地,不应该荒着,还得考虑国家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现实困难重重:种植成本不断攀升,而粮价低迷。

土地流转也面临困境。“承包给谁?”小军质疑道。村里有能力的人早已将目光投向城市。而且,城郊农民囤地盼拆迁,期待土地被征用获得补偿。在这种心理下,任何形式的土地流转合同都显得碍事。

农业现代化的困境与希望

政府部门并未忽视这些问题。近日,多部门下发了近5亿元资金,用于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

但这一投入面对巨大的种植面积显得杯水车薪。当前,我国玉米播种面积6.71亿亩,5亿资金平均到每亩土地上不足一元钱。按户均10亩地计算,每户补贴不足十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4%,在北方平原地区更是高达91.7%。但今年秋天的连阴雨暴露了农业机械的局限性:轮式收割机在湿软土地寸步难行,而履带式收割机保有量仅占3%。

未来的出路

面对挑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至关重要。这需要强化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同时,优化农业结构,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拓展食物供给来源。

土地托管模式是一个有希望的方向。农民不需要自己操心,只需支付托管费,土地还是自己的,收成也是自己的。这种全套服务(包括供、耕、种、管、收、售)能让农民增收15%到20%。

发展特色产业也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例如,特色果蔬种植、中药材种植等项目,有望大幅提升土地收益。

生命与手机的对话

有人质疑:“一万斤换不来一台手机,这也许是事实,但粮食是干什么的,是养命的,是活命的必须品!一万斤粮食能养活很多生命,如果没有生命,有再多昂贵的手机有何用”。

这一问,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容易用价格衡量一切,却忽略了有些东西本无价。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雨还在下,玉米地里的抢收战争终会结束。但关于土地未来的思考,不应随秋雨而去。当我们手捧一碗热腾腾的玉米粥时,不应忘记那些在泥泞中挣扎的身影,以及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玉米,更是我们共同的生命线。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农业的价值,让农民成为一个有奔头的职业,让土地不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是充满希望的田野。

来源:鲨鱼不会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