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研招 | 人文与发展学院专业介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17:40 1

摘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干学科的学院。学院践行“ 重拾人文情怀,讲好发展故事 ”的院训理念,牢记社会责任,为天地立心传道授业育英才,为生民立命济世安邦解民艰,培育一流人才,奋发进取。

• 具有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 设有“北京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创新研究中心”(省级研究平台)

• 全国首批24所招收MPA研究生的单位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干学科的学院。学院践行“ 重拾人文情怀,讲好发展故事 ”的院训理念,牢记社会责任,为天地立心传道授业育英才,为生民立命济世安邦解民艰,培育一流人才,奋发进取。

学院设有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公共管理与发展系、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法律系、媒体传播系、外语系、艺术系,具备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学院共设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法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区域国别学)、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农村发展领域的农业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社会工作硕士和法律硕士)、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社会学、公共管理)、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社会学、公共管理)。

学院的学术和研究坚持“扎根乡土、扎根乡村”,紧扣“三农”和发展重大主题,探寻国家发展和乡村变迁的路径和轨迹。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在国际发展、农政转型、精准扶贫、农业文化、创新管理、生态补偿、农村法治、留守人口、乡村社会、乡村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院正在“三农” 与发展相关领域建立学术话语权、媒体讨论话语权和政策建议话语权,力争成为全国“三农”与发展研究的学术中心和重要“智库”,并逐渐成为“农政变迁”研究的国际学术中心。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学院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国际化发展程度在国内人文社科类学院中首屈一指。近年,学院近百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先后赴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苏塞克斯大学、瓦赫宁根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访问和求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倡导“以学术成果滋养社会服务,以社会服务丰富学术研究”的理念,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牢记社会责任,担当强农兴农时代使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德楼外观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德楼内部

区域经济学

经济学门类 学术学位 2026年招收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简介:侧重研究农村产业集群、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区域发展政策、环境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等城乡区域发展问题,在农业技术扩散、区域资源环境与生态补偿、农村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居于 国内领先水平。

核心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前沿、区域经济研究方法、计量经济软件应用、政策影响评估方法。

培养基地:学院现拥有浙江开化乡村振兴研究院、四川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河南兰考乡村振兴研究院、河北易县乡村振兴研究、江西赣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安徽天长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

就业情况:近年来深造比例约为50%。具有代表性的深造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具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有:各级发改委等政府机关,银行、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高校等科研院所。

法学

覆盖四个二级学科 刑法学、民商法学 、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法学门类 学术学位 2026年招收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简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致力于建设特色型、创新型法学学科,聚焦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农业知识产权、农村资源与环境保护、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食品安全等“ 三农 ”法治新议题,培养具有深切家国情怀、深厚学术底蕴和法治实践经验的新时代复合型、高层次法治人才。

核心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学理论与方法、民法理论与前沿、刑法理论与前沿、经济法专题、环境法专题、农村法治专题、公司法专题、知识产权法专题、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专题、食品安全法专题、农村习惯法与乡村振兴专题等。

培养基地:现有一个校级研究中心和三个院级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烟台市牟平区人民法院、烟台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亿达律师事务所、广东华商(北京)律师事务所、 四川达宽(北京)律师事务所、山东鲁汇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北京市门头沟清水镇建立了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与教学实践基地,并设立“北京门头沟文旅科技小院”。在贵州湄潭、广西桂林、浙江嘉兴、安徽合肥、山东潍坊等地设立了多个教授工作站,着力打造面向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到实践中去研究真问题、探求真逻辑、形成真结论的科学研究风气。

就业情况:毕业生可到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等单位从事法律工作,也可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 具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包括北京市税务局、北京市公安局、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中国证券业协会、北京体育大学等。

法律硕士(法学)

法学门类 专业学位 2026年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专业简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强化法律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尤其是农村农业法律职业部门和农业行业需求的高层次专门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核心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法理学专题、宪法专题、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原理与实务、经济法实务、农村法治实务、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法实务、农业知识产权实务、土地法实务、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诊所法律教育等。

培养基地:现有一个校级研究中心和三个院级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烟台市牟平区人民法院、烟台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亿达律师事务所、广东华商(北京)律师事务所、 四川达宽(北京)律师事务所、 山东鲁汇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北京市门头沟清水镇建立了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与教学实践基地,并设立“ 北京门头沟文旅科技小院 ”。在贵州湄潭、广西桂林、浙江嘉兴、安徽合肥、 山东潍坊等地设立了多个教授工作站,着力打造面向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到实践中去“研究真问题、探求真逻辑、形成真结论”的科学研究风气。

学费标准:2026年中国农业大学法律(法学)硕士研究生学费每学年1.5万元,总额为3万元。

社会学

法学门类 学术学位 2026年招收学术学位硕士、博士

专业简介:本学科专业坚持以“三农”问题和发展研究为重点,形成了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研究、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围绕贫困治理、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长期扎根乡土,在人类减贫、国际发展、乡村振兴、留守人口、农政变迁、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等领域形成优势特色。

核心课程:社会学理论、人类学理论前沿;发展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人类学理论前沿、农业社会学、农民研究经典导读、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专题、社会政策比较研究、高级发展学专题等。

培养基地:本学科长期坚持鲜明的行动育人传统,注重在实 践中提升学生的研究素养和综合能力。学位点在北京、河北、河南、 四川、江西、陕西、宁夏、云南等全国多个地区建立了二十多个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在浙江省开化县、四川省青神县、河南省兰考县、江西省赣州市、河北省易县等地以“校地共建”模式建有乡村振兴研究院,为研究生提供了进行实地研究和实践学习的广阔空间。每年大量硕博士研究生前往实践基地,进行农业转型、农村文化、农村基层组织、农村治理、农村社会变迁等主题的调研。

就业情况:近年到国内外高校继续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深造学习的比例约为30%。具有代表性的深造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英国 利兹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

近年来就业学生70%就职于党政机关、高校和事业单位。具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有: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共青团安徽省芜湖市委员会、中铁建业集团等政府机关、公司企业。

其他情况:学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秉持国际视野与发展眼光,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全球思维能力。学院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德国霍恩汉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海外知名院校合作开设了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由学位点相关领域的优秀教师和来自英国、美国、荷兰等地区相关领域的顶级国际学者共同建设的7门全英文课程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与国际化的学术平台。学位点建立了“农政与发展”、“中国与国际发展”等系列讲座和日常学术交流品牌活动,每年有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学者应邀参加学术交流和讲座讲学。

社会工作

法学门类 专业学位 2026年招收专业学位硕士

专业简介: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不同人群在不同领域进行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伦理、农村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老年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等。

培养基地:在人文与发展学院既有的乡村发展基地基础上,近两年进一步与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共建了相关实习基地,包括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北京三知困难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广州市珠海区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北京老年医院等。

其他情况:学院入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单位。

新闻传播学

文学门类 学术学位 2026年招收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简介:以乡村社会发展与媒体互动为基点,融合传播学理论与乡村独特视角,聚焦于乡村传播学、乡村视觉传播、乡村新媒体实践等研究,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传播理论与技能,能够洞悉媒体与乡村发展前沿的高层次新 闻传播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传播社会学研究、乡村传播学研究、传播学史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媒体传播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影视传播研究、传播学英文文献研读、数字传播研究工作坊等。

培养基地:学院现拥有省部级平台1个(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院级平台若干个,包括四川省青神县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河南省灵宝市乡村产学研综合试验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 梯田系统)研究基地、中国农业大学钱江源(浙江开化)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河北易县院地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生实践基地、河北省易县坡仓乡乡村振兴“行动育人”研究生实践基地、山西省左权县老井村实习基地、甘肃省敦煌市清泉实践基地、教育电视台实习基地等。这些 基地自设立以来,为多门研究生专业课程提供了观察乡村 的“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开展社会研究、进行科研创新的研究平台,助力他们完成了多篇研究报告,提高了 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业情况:近年来继续深造者人数不断增加。具有代表性的深造高校有: 中国社科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大学、日本新潟大学等。

具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有:各类媒介机构的专业工作,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宣传、公共传播、艺术创作与传播、行政事务、项目策划等工作。近3年具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包括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河北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国际科技传播中心、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健康时报社、河南日报社、河南省公安厅、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三星集团、华为集团及其各级政府机关等。

农村发展

农学门类 专业学位 2026年招收专业学位硕士

专业简介: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硕士主要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和发展规划等学科的农村发展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农村发展问 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农村发展专门人才。

2020年以来,人文与发展学院秉持发扬“扎根乡村,扎根田野”的研究传统,将“行动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纳入农村发展领域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设立“乡村振兴基层岗位实践”制度。“乡村振兴基层岗位实践”的培养模式创新以乡村振兴一线岗位为轴心,以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培养为框架,专注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依托学院的实践基地,研究生在县、乡、村三级乡村振兴相关工作部门、社会组织、农业企业担任8个月以上的助理职务,深度参与各类乡村振兴基层行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

核心课程: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教育的现有课程体系包括农村社会学、农村公共管理、农村公共政策分析、农村组织与治理、发展理论与实践、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农村自然资源与管理、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社会调查和研究方法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农村发展领域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知识。

培养基地:在人文与发展学院既有的6个县级乡村振 兴研究院(包括易县太行山乡村振兴研究院、兰考乡村振 兴研究院、天长乡村振兴研究院、钱江源乡村振兴研究院、 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江西赣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基础上, 先后与云南省勐腊县、河北省乐亭县、江西省上栗市等近 20个基层实践基地围绕“ 乡村振兴岗位实践 ”达成共识,建立了成熟、稳定的合作机制。

就业情况:近年来,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公考、选调、事业单位等综合上岸比率达80%以上。其中,2022级、2023级平均就业率达92%。

管理学门类 学术学位 2026年招收学术学位硕士、博士

专业简介: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包括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自设)、国际发展政策与治理(自设)等在内的学科方向布局。致力于塑造基于公共管理主流学科的理论框架,聚焦农业农村农民、全球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及国土空间规划等关键领域,提出并探究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问题,具有深厚公共精神与人文关怀、现代化治理视野和公共管理创新意识的的高级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高级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高级发展学、社会保障学、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进展、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社会研究方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全球农业治理、全球农业与国际发展专题。

培养基地:拥有省部级实验室1个(国土资源部农用 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2月通过验收)。2014年获批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2015年获批成为全国科普基地。在北京、内蒙古、云南、浙江、安徽、宁夏以及非洲坦桑尼亚等地建立十多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聘请实践基地导师建设,支持硕士1个月、博士3个月的实习实践,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结合云南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内蒙赤峰扶贫改革试验区、勐腊深度贫困综合治理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实践的项目,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研究问题,提升研究能力。

就业情况:近年来学位点研究生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5%,有继续深造的也有直接就业的。具有代表性的深造高校有: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耶鲁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德 国波恩大学、利兹大学等。

直接就业的研究生中,前往党政机关就业占比约30%,事业单位就业占比为40%,前往各类企业单位就业占比为30%,具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有:各级政府组织部、农业农村局、县乡政府等政府机关,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商业大学等企事业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

其他情况:开设“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能力培养”系列学术讲座、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系列讲座、NML国际视域下的中国非营利部门系列学术讲座、空间规划讲堂之村庄规划篇、“耕地保 护基层主体动力提升机制与路径”对话、大国耕地保护与持续利用名家论坛等品牌系列讲座,助力学生了解“三农”问题、政策与学术前沿。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2026年招收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专业简介: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首批24所MPA招生试点高校之一,并于2001年作为首批招生单位正式开始招收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MPA)。中国农业大学MPA教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中国国情,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系统掌握公共管理多领域理论、知识和方法,且具有深切人文情怀、深厚学术底蕴、深耕实践经验和深远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社会研究方法、公共管理研究专题、政治学、宪法与行政法、社会组织管理、比较政府与政治、政府形象与危机传播管理、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专题、国际组织管理等。

专硕培养领域介绍:MPA培养以“共同富裕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主题,下设行政管理、国际组织与社会组织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分为:公共政策与政府管理、乡村建设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与资源管理、国际组织与社会组织管理五个培养领域。

就业情况:MPA学生均为在职攻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占比合计超过90%。具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组成部门,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红十字总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电网等企事业单位。

其他情况:

1.培养特色:

(1)行政管理方向:

以核心课程构建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融合多学科知识与工具性知识,辅以拓展课程和人文讲座;强化案例分析与公共部门实践训练;注重培养决策、实践研究、问题解决、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2)国际组织与社会组织管理方向:

依托学校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深厚底蕴及国际发展、区域国别等领域的实践积累,提供特色人才培养。学生可系统学习乡村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新理论与政策分析工具,理解国情;还能拓宽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发展合作、国际组织管理、全球治理的前沿动态与方法。

2.奖助特色:为激励学术研究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设立如下奖励办法:

(1)MPA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办法,对于获评各级优秀论文的学生和导师给予一定奖励;

(2)师生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获奖奖励办法,根据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置的“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奖项,分别给予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相应奖励。

3.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继续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MPA教育中心开展合作,对非全日制乡村振兴领域的MPA培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具体政策待招生方式确定后再行确定)

艺术学门类 学术学位 2026年招收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简介:艺术学是对艺术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等。具体而言,包括艺术的本体与特征、艺术的功能与形态、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的创造与生产、艺术的交流与传播、艺术的批评与接受、艺术的消费与管理等诸多领域。艺术学研究既涉及艺术内在系统的分析,也包含对艺术与外在系统关系的研究,关注艺术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突出理论性和学术性。

我校艺术学硕士点设有艺术理论、美术学、设计史论、 乡村艺术研究与实践等学科方向。其中艺术理论以艺术哲学、艺术史学、艺术批评学为核心;深入乡村文化语境,在数字人文手段的介入中,构建数智时代下的中国乡村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美术学聚焦美术领域的门类史、门类理论知识体系研究;在史地维度下,深入挖掘乡村中所蕴含的各类美术资源、发展形态及其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路径,推动我国乡村艺术地理学的确立。设计史论聚焦设计领域的门类史、门类理论知识体系研究;探讨设计学在社会创新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运行机制、应用模式及价值体系,以设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及城乡融合式永续发展。乡村艺术研究与实践以探究艺术作为社会实践力量介入乡村建设为核心;在跨媒介的数字艺术表达、文化叙事及美育实践中,为我国乡村本土叙事体系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核心课程:艺术史论基础与研究、 现当代艺术研究专题、艺术跨学科研究、乡村艺术研究、艺术论文写作等。

培养基地:现有湖北省熊畈村、河北省桑岗村、河南省兰考乡村、云南省大理乡村等4处美育实践基地。乡村美育实践基地已成功打造品牌化系列艺术教育活动,有效实现了高校艺术教育资源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双向赋能。相关实践成果获得《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等权威媒体,以及今日头条、搜狐等主流平台的广泛报道。

其他情况:我校以乡村艺术与数字人文艺术为研究重点,结合农学特色,打造服务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学科体系。同时拓展生物艺术、生命艺术等跨学科领域,培养兼具艺术素养、科研能力、实践创新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十 一

法学、文学或经济学等门类(交叉学科) 学术学位 2026年招收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简介: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从公共管理学、 社会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和农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区域国别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专业性学习,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全球与区域治理研究、区域国别专题(发展与减贫)等。

核心课程:区域国别理论、 区域国别方法、 区域研究专题、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全球农业治理、 国际发展合作等。

培养平台: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高校、学院拥有坦桑尼亚与东南非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 、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和中非“科技小院 ”、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核心智库等一批能够为学生 提供国内外教学培养和科研实践的基地。

目前,学院已建立了覆盖全球的三个田野实践场域:一是与以非洲的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以及南亚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国为重点,建设全球南方发展合作与农业减贫实践场域;二是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合作建立多边治理实践场域,并与德国、英国顶尖发展研究机构共建国际发展政策双边对话实践场域;三是在国内建立了一批旨在推动中国发展经验与国际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乡村振兴与现代化转型基地。

其他情况: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从事发展合作领域相关政策、实践、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并在新世纪后,深度参与中国援外政策转型、中非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等系列新型国际发展合作研究工作,尤其注重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强调将“向上生长,对话全球治理前沿”与“向下扎根,探寻乡土创新源泉”紧密结合,在“三位一体”的国内外实践基地中推进自主发展知识体系创新,孕育复合型区域国别人才;在中国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开展比较发展与比较乡村研究中开创新发展主义知识体系。

赵江燕山西省发改委项目推进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孔德帅陕西省发改委规划处副处长

金华宝重庆市委党校教授,《探索》编辑部主任

李培景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门 炜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法案室处长

何 斌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处处长

陈彦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桑 坤中 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郭天禹入选国家海外博士后人才引进项目

孟祥丹吉林大学副教授

陈兴彦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胡鹏辉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萧子扬江西省委组织部定向选调生、江西省自然 资源厅人事处干部

周晓璇中国农业大学教师工作部副部长

范晨辉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

程田玉秀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张永群光明日报技术与视听部两微编辑室副主编, 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马 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徐梓峰健康时报记者,多次获得国际记录片奖励

邱 密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BA中心副主任

马 琳中央网信办

崔凯铖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

梁东勤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委党校

王恺怡陕西省委组织部

汪 勤四川省内江市委组织部

吴文正青岛西海岸新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窦敬丽陕西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

陈庆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对外联络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

宇向东山东省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田志强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规划所所长、研究员

宋志军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校级特聘教授

蔡文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灾害管理处处长,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吴 栋2018级MPA学生,获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

曾 喆河南省信阳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法务官、党委委员

裴继涛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供销联社党委委员、理事会副主任

翟志伟河北省默森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游百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项目官员

厉成辉江苏省镇江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秘书处处长

招生直播咨询会回放

电子邮箱

文稿来源:人文与发展学院

编辑:刘子涵

责任编辑:武镒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