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父母给他什么东西呢?其实就3件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2 18:08 1

摘要:“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面对青春期孩子,打不得、骂不得、也说不得,每一次明明都被气得半死了,还得把他们好生伺候着,我们不停地被迫崩溃、又主动治愈,然后再安慰自己:孩子会长大、也会慢慢懂事的…”

文/兰妈谈育儿

有人说:

“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面对青春期孩子,打不得、骂不得、也说不得,每一次明明都被气得半死了,还得把他们好生伺候着,我们不停地被迫崩溃、又主动治愈,然后再安慰自己:孩子会长大、也会慢慢懂事的…”

事实上,也只有当了父母之后才知道孩子就是我们的软肋,很多事情我们终究也是拗不过儿女的,这里面包含的恰恰就是我们对孩子深深的爱、还有太多无奈。

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哪有那么多的输赢争辩呢?明知道会扭不过孩子,就不要硬着头皮去撞南墙了!

想想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明白我们的爱、感受到爱?这才是最重要的。

01

父母和睦恩爱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整个家庭的情绪价值都很高

鲁迅先生曾说过: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把孩子养大成人,为他们提供舒适和富裕的生活环境,而是当孩子每一次想起自己的父母时,他们内心都是会充满力量、能感到温暖,哪怕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有足够多面对的勇气,从而获得人生真正的自由和乐趣”

是呀,父母的爱从来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唾手可得的东西,你不需要花多少心思、也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享受这份炙热的爱。

可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如果无法理解,那自然也就无法真正拥有爱了。

认识一个女孩,从小生活在父母每天都要争争吵吵的环境下,特别是父亲酗酒之后,回家就会对母亲非打即骂。

当母亲每次被打得崩溃想要离婚了,父亲又下跪认错,但过不了几天又会因为一些事情开始了争吵和打骂。

而每一次循环到这里,母亲就会把所有的错怪在她这个女儿身上。

大概的意思就是:

“你就是拖油瓶,不知道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这辈子专门来报仇的,如果不是有你把我拴着,我的日子又怎么会过得那么苦呢”

所以,作为一个女儿,她一直也是充满自卑和内疚的,她从小到大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尽量多干些活,希望可以弥补她对母亲的罪孽。

可直到很多年后,不管她表现得有多乖巧、多懂事,只要是父母吵架了,那妈妈还是会对她发脾气、说很多难听的话。

她也似乎渐渐地明白了一个真相:父母并不爱我

很明显,那种带着“没有人爱我”、“我没资格得到爱”的自卑自责感生活,是多么的痛苦和压抑。

例子中的女孩就是如此,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导致她性格很孤僻,对所有人都冷漠,不愿意靠近、也总是冷冰冰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因而,大家都在背后对她各种诋毁,说她瞧不起人、还说她孤傲自大等等!

同样的生儿养女,不同的成长环境,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女孩:

这个女孩给人的第一眼就是乐观开朗,遇到问题从来都是一句口头禅“那又怎么了?”,即便是遇到再难搞定的困难,她似乎都能自带光芒一样勇敢地闯过去。

后来,我问她“为什么遇到事情总是那么乐观开朗”,她给我的答案是“因为爸爸妈妈都是这样生活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们最后都能笑着面对”

原来,女孩爸爸是一个特别温柔的男人,在家里从来不会觉得“家务活都是女人该干的”,下班回家主动帮妈妈干家务不说,每次遇到结婚纪念日、或者生日时,他还会给妈妈买一束花庆祝一下。

正因为如此,这个家庭才会时刻环绕着幸福、和爽朗的笑声,大家的情绪价值都很高,遇到事情看待问题的心态自然也会比寻常人家更积极、乐观一些了。

看吧,父母感情好不好、家庭氛围怎么样,对孩子成长真的是太重要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那一方,那家庭的和谐恩爱氛围就是必不可少的,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然后爸爸妈妈一起去爱孩子,这份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回应和延续。

02

认可鼓励孩子

越长大越渴望独立,这也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方法

小时候总是期盼能够快一点长大,那样就可以脱离父母的管控约束,也以为自己长大后就可以获得自由。

可当我真正大后才发现,原来成长的这个过程并不是想象中样子,成长一路上不仅充满艰辛和挑战,就连你想简单平淡地生活都会耗尽全部精力,因为长大也就意味着责任和压力,你曾经所认为的岁月静好也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认识的一个妈妈就是如此,因为爱孩子,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曾经吃过的苦怎么也不能让孩子再受一次罪。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为孩子规划了完美的人生计划,奈何孩子越长大对她的安排越反感

特别是妈妈不让做的事情明明是为了孩子好的综合考虑,可孩子根本就不领情,反而还大声控诉她:“你凭什么管我,我难道就没有自己的尊严、和自己的人生自由了吗”

直到,孩子被逼急了,对她一次又一次说“你滚”、“别管我”的寒心话,妈妈不止一次瘫坐在椅子上发呆。

她不能明白,也不能理解,明明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为什么孩子就是拼了命地反抗、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呢?

面对妈妈身上的焦虑,我想了想告诉她:“其实,现在看起来叛逆顶嘴的孩子,不就是小时候的我们吗?不服父母的安排拼了命地反抗”

是呀,反抗代表着长大了,越长大也就越渴望独立!

记得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大家都围在火炕前包饺子,那时候年仅8、9岁的兰妈好奇不已,最大的目标也是:一定要包一个完整的饺子。

可初学的时候,根本就是眼睛看会了,等到真正操作的时候大脑和双手根本不配合,一个又一个饺子被包得奇形怪状。

奶奶见了,也不止一次批评我“浪费”,甚至还威胁我“不会包就别包了,如果再浪费,明天早上你就饿着肚子,一个饺子都不准吃”

也就是从那以后,不管什么时候谁在包饺子,我都会刻意回避很远,幼时奶奶给我的打击也自然而然形成了“干什么都不会的闯祸精”

...

恰恰是有着如此深切的体验吧,所以当自己成为了妈妈,当女儿想要帮我做什么却没做好时,我第一件事就是赞美、和鼓励她们。

记得女儿第一次搬着凳子洗碗的时候,明明每一只碗上还沾着摸着滑手的油渍,我却极为满足地表扬她们“这是谁家的姑娘呀,太勤快了,洗个碗还把厨房收拾得那么整洁,真是太厉害了”。

也就是那以后,每次饭后女儿都抢着洗碗,至于洗碗的质量也是一天比一天干净整洁了。

所以,更多时候不是孩子学不会,也不是孩子不够优秀,而是他们需要更大更多的舞台和自信去展现自己。

自信的能量越大,那最后结局就会越贴近你的心意和目标!

03

平等尊重孩子

及时调整相处状态,让孩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动不动反感父母,憎恨父母的管教和约束呢?

其实,仔细想想,问题也一下子就明了了

遇到过一个女孩,因为她妈妈喜欢唠叨,每天回家后都必须要按照妈妈安排去做事情,她不服也不满,经常会在放学的时候故意在路上磨蹭,明明20分钟能到家的路程,非要耗时40分钟到50分钟才能到家

对此,妈妈怪她做什么事情都磨蹭,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可女孩却闭口不语,委屈地承受着一切,直到又一次不服妈妈的安排时,她和妈妈大吵一架才说出真相

原来,每次放学后之所以回家那么晚,就是每晚回家一分钟,她就可以多享受一分钟的自由呼吸

妈妈很诧异,她无法理解,明明她什么都没做,只是希望孩子少走一些弯路提了一些建议而已,孩子怎么会那般讨厌和排斥呢

事实上,这里孩子的心理活动就是“我需要平等和尊重”

记得私底下和这个女孩沟通时,她就告诉我说:

“我哪里不知道妈妈说的话、做的事都是为了我好,可我就是接受不了她那什么事都必须要听她的说话语气,明明我也有很努力呀,可她为什么就是看不到,唯独看到了我身上那些努力了又努力的缺点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如果妈妈总是盯着我的缺点看,那在缺点不断放大下,我身上哪里还有什么优点呢”

不得不说,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父母带给他们的东西,除了上面提到的家庭环境和睦恩爱、对孩子个人的认可鼓励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尊重和平等了

记得很久以前,兰妈女儿曾对我说过一句

她说:

妈妈,你可不可以不要说话那么快呀,我还没有听明白你说的上一句话,你就开始下一句、和下下一句话了,如果我没有回应你的话,你又会冲我发脾气,觉得我没有认真听你说话”

也就是这样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从此和女儿沟通的时候都会尽量压低语速,每讲完一句话的时候也会特意多问她一句:“我说的你能理解吗”

就这样,在有问也有答的情况下,我和女儿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亲密深厚了

这里需要划重点的地方就是: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你的敌人不是孩子,而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那孩子的问题在哪里?通常都是孩子因为什么和你争吵就是什么了

这个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案也是接受孩子的问题,包括他们身上所有你曾经瞧不上眼的缺点,然后站在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孩子商量“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随着孩子的不断思考、规划,孩子身上哪里还有什么叛逆了呢?剩下的不过是为了目标而不断拼搏的努力劲儿了

那么,关于青春期孩子最喜欢听到的一些话,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兰妈谈育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