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0日的日本股市,活像打了一剂强心针。日经225指数开盘就往上冲,收盘时直接飙到49185.5点,一天涨了1603点,涨幅超过3%。
10月20日的日本股市,活像打了一剂强心针。日经225指数开盘就往上冲,收盘时直接飙到49185.5点,一天涨了1603点,涨幅超过3%。
这是该指数第一次站上49000点关口,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日本政坛传来大消息,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要和维新会签署联合执政协议,21日的首相指名选举基本稳了。
一边是股市狂欢,一边是政治格局落定,看似巧合的两件事,其实藏着日本经济的深层逻辑。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波股市上涨到底靠不靠谱,高市早苗上台后,日本经济又会走向何方。
股市暴涨的“三重推力”,每一个都和政治挂钩很多人觉得股市涨是因为经济好,可日本这波上涨,更像是“政治预期驱动”。
拆解下来,至少有三个关键因素在发力。第一个是政治不确定性消失。之前日本政坛对首相人选还有争议,现在自民党和维新会联手,高市早苗当选没了悬念。
要知道,股市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现在方向明确,资金自然敢进场。
看看数据就知道,自民党在众议院有196席,维新会有35席,加起来占了众议院465个席位的近一半;参议院里自民党100席、维新会19席,同样是绝对优势。
就算在野党想反对,也翻不起浪花,这种稳定预期直接给市场吃了颗定心丸。第二个是“安倍经济学2.0”要来了。
高市早苗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继承人”,她的政策方向特别明确:低利率+多花钱。她之前就说过,要让日本经济规模10年内翻倍,办法就是减税、搞经济刺激、加大政府投资。
这对股市来说可是好消息,低利率意味着借钱成本低,企业愿意扩大生产,投资者也愿意把钱从银行拿出来买股票。
政府花钱能拉动需求,不管是基建还是产业扶持,相关企业都能受益。就像这次大涨的板块,软银集团涨了8%,总市值破36万亿日元,半导体、金融、电机股集体跟涨,本质上都是在押注未来政策红利。
第三个是短期资金的“跟风效应”。亚太股市当天本来就集体上涨,日本股市一领头,不少观望的资金怕踏空,赶紧跟风买入。
尤其是半导体板块,KioxiaHoldings(铠侠)涨了近9%,LASERTEC半导体涨超5%,东京电子涨超4%,这背后不仅有政策预期,还有全球半导体行业回暖的大背景,两者叠加,涨幅自然亮眼。
不过要注意,这波上涨更多是“预期先行”,不是经济基本面突然变好了。
日本经济的老问题,老龄化、内需不足、出口依赖,一个都没解决,现在的涨势能不能持续,还要看后续政策能不能落地,以及落地后有没有效果。
日本央行陷入“两难”:加息还是不加息?股市狂欢的同时,日本央行正处在“左右为难”的境地。
一边是通胀连续三年超2%的目标,按道理该加息;另一边是新政府要搞宽松,加息又怕捅破泡沫。
先说说支持加息的理由。日本整体通胀率已经连续三年半维持在2%以上,这早就超过了央行的目标。
央行政策委员高田创是“鹰派”代表,他最近直接说现在是加息的“黄金时机”。
他的理由很充分:通胀达标了,关税担忧也缓解了,经济基本实现物价稳定目标,再拖着不加息,可能会让通胀失控。
之前9月的央行会议上,就有两位委员提议把利率从0.5%升到0.75%,只是没通过。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个月还上调了2025年全球增长预期,全球经济韧性不错,这也给加息提供了外部条件。
但反对加息的声音更占上风,核心原因就是新政府的政策方向。
高市早苗主张扩张性财政政策,她认为现在的通胀是原材料涨价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不是经济增长催生的“内生性通胀”,所以不支持加息。
市场也看明白了这一点,高市早苗当选的消息一出,原本强烈的10月加息预期直接降温。
野村证券的分析师就说,新政府政策没明朗前,央行肯定会观望,不会轻易加息。更关键的是,日本经济经不起加息的“折腾”。
日本是出口依赖型经济,美国要是搞关税政策,日本出口就会受影响。
央行行长植田和男之前多次提醒,要先看看美国经济的情况,还有特朗普政府关税对日本的影响,不能太早加息。
去年央行才结束十年的大规模刺激,今年1月刚把利率提到0.5%,要是现在再加息,企业借钱成本上升,投资可能收缩,刚有点起色的经济说不定又会掉下去。
现在市场普遍预期,10月央行会议会维持现行政策不变。但这只是“暂时的平静”,只要通胀还在2%以上,加息的压力就不会消失,未来央行和新政府的政策协调,会是影响日本经济的关键。
狂欢背后的三大隐忧,别被“新高”冲昏头脑日本股市创了新高,政治格局也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就一片光明。
仔细看,至少有三个隐忧藏在狂欢背后,随时可能影响市场走势。第一个隐忧是“政策落地风险”。
高市早苗承诺的“10年经济翻倍”“减税刺激”听着好听,但能不能落地是个大问题。
日本政府债务率本来就很高,2024年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超过260%,再搞大规模刺激,只会让债务更重。
而且减税意味着政府收入减少,一边花钱一边减收,资金从哪儿来?要是政策只停留在“口号”上,或者落地后效果不如预期,之前因为政策预期进场的资金,很可能会撤资,股市说不定会回调。
第二个隐忧是“出口依赖的软肋”。日本经济靠出口,尤其是半导体、汽车这些产业。现在全球贸易局势还不稳定,美国的关税政策是个“不定时炸弹”。
植田和男就担心,美国关税的影响可能会慢慢显现,要是美国对日本出口商品加税,不管是半导体还是汽车,相关企业业绩都会受打击,进而影响股市。
而且中国、欧洲这些主要市场的需求要是减弱,日本出口也会跟着承压,经济增长就没了支撑。第三个隐忧是“股市结构失衡”。
这次上涨,主要是大公司和热门板块在涨,比如软银、半导体股、金融股,很多中小盘股涨幅有限,甚至没怎么涨。
这种“少数股票拉涨指数”的情况,说明市场热度集中在少数领域,一旦这些板块出现利空,比如软银业绩不及预期、半导体行业回调,整个股市都可能受影响。
而且很多资金是“短期投机资金”,不是长期投资资金,这些资金快进快出,很容易加剧股市波动。
普通人该怎么看?别跟风,看这两个信号对普通人来说,不用被日本股市的“新高”冲昏头脑,不管是投资还是观察,重点看两个信号就够了。
第一个信号是“政策落地情况”。11月之后,高市早苗政府要是能拿出具体的减税方案、刺激计划,而且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比如通过国企改革、变卖资产来补充资金,不是单纯靠发债,那政策效果可能会好一些,股市也可能有持续上涨的动力。
但要是只说不做,或者方案漏洞百出,就要警惕回调风险。第二个信号是“央行12月会议动向”。10月央行大概率不加息,但12月就不好说了。
要是11月通胀还在2%以上,美国经济韧性不错,没有大规模加税,央行可能会重新考虑加息。
要是加息落地,说明日本经济真的在好转,通胀可控;要是还不加息,说明央行对经济没信心,或者和政府政策有分歧,这时候就要谨慎。
日本股市这波新高,是政治预期、资金推动的结果,不是经济基本面的“质变”。狂欢之下,更要保持理性,毕竟投资和观察经济,看的是长期趋势,不是短期的涨跌。
还记得几十年前的时候,因为一纸广场协议,让日本的经济沉沦了数十年的时间。
而现在这种局面的出现,未必不是另外一场“三十年”出现。对于日本来说,这种情况绝对是难以承受的事情。
只不过对于美国来说,这种情况又能怎样?只要能让美国继续发展,他们也未必不会选择彻底的舍弃日本。
来源:科技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