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竞争对手来了,Anthropic 与谷歌洽谈云协议,高达百亿美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4:41 2

摘要:一家叫 Anthropic 的人工智能公司,正在和谷歌谈一笔可能高达上百亿美元的云计算协议。

最近,科技圈又悄悄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家叫 Anthropic 的人工智能公司,正在和谷歌谈一笔可能高达上百亿美元的云计算协议。

这事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背后牵扯的,是整个 AI 行业未来几年的走向,也关系到我们普通人将来用什么工具、谁来提供服务、甚至哪些公司会变得更强大。

先说说 Anthropic 是谁。

这家公司成立于 2021 年,创始人是一群从 OpenAI 出来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他们离开 OpenAI 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 AI 安全问题的担忧。

他们觉得,AI 发展得太快,如果不加约束,可能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于是,他们另起炉灶,搞出了自己的大模型——Claude。

Claude 现在已经是全球最主流的大语言模型之一,和 OpenAI 的 GPT、谷歌的 Gemini、Meta 的 Llama 并列。

尤其在企业服务领域,Claude 因为强调“可解释性”和“可控性”,赢得了不少客户的信任。

比如一些银行、律所、医疗公司,它们不敢随便用黑箱模型处理敏感数据,但 Claude 提供了更透明的推理过程,这让它在专业市场站稳了脚跟。

不过,做 AI 模型是个极其烧钱的活。

训练一个顶级大模型,动辄需要上万块高端 GPU 同时跑几个月,电费、芯片、网络、存储,样样都是天文数字。

Anthropic 自己不建数据中心,只能靠租用云服务。

目前,它有两个主要的“房东”:

亚马逊和谷歌。

亚马逊是 Anthropic 最早的金主,投了大约 80 亿美元,还专门为它定制了 AI 芯片 Trainium2,建了号称“全球最强”的训练集群。

谷歌也不甘示弱,前后投了 30 亿美元,同时用自己的谷歌云提供算力支持。

现在,Anthropic 正在和谷歌谈一笔更大的买卖:

未来几年内,可能花掉 100 亿甚至更多美元,专门用来买谷歌的云计算资源。

这笔钱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一家中型科技公司一年的全部收入。而 Anthropic 打算把这些钱全砸在算力上,说明它对自己的增长非常有信心。

据内部目标,公司希望到 2025 年底,实现 90 亿美元的年化营收。

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它的年化营收还只有几亿美元。

这种增长速度,放在任何行业都极为罕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谷歌愿意接下这笔单子?

表面看,这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Anthropic 付钱,谷歌提供服务器,两边各取所需。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谷歌在 AI 时代的战略卡位。

过去几年,谷歌在 AI 领域其实有点被动。

虽然它最早提出“Transformer”架构,现在所有大模型的基础,也拥有 DeepMind 这样的顶尖 AI 实验室,但在产品落地和商业化上,一直被 OpenAI 和微软抢了风头。

微软靠着 Azure 云和 OpenAI 的深度绑定,把 Copilot 做进了 Office、Windows、Teams,几乎无处不在。

谷歌当然不甘心。

它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 Gemini,并把价格压得极低,比如z府版每年每机构只要 0.47 美元,几乎是白送。

目的很明确:先抢用户,再谈赚钱。

但光有模型还不够,必须有实际场景。

于是,谷歌开始和 Salesforce、Meta、Anthropic 这些大客户深度合作。

比如上个月,谷歌和 Salesforce 宣布扩大合作,把 Gemini 全面接入 Salesforce 的 Agentforce 360 平台。

这意味着,全球几十万家使用 Salesforce 的企业,未来都会用上谷歌的 AI 能力。

而这次和 Anthropic 的潜在协议,则是从底层算力上绑定——Anthropic 越成功,谷歌云的使用量就越大,收入就越稳。

这种“投资 + 云服务”的双重绑定模式,其实是科技巨头的新玩法。

微软对 OpenAI 如此,亚马逊对 Anthropic 也是如此。

但谷歌现在想更进一步:不仅要当供应商,还要当生态主导者。

今年 4 月,谷歌在 Cloud Next 大会上推出了一个叫 A2A(Agent2Agent)的协议。

简单说,就是让不同公司开发的 AI 智能体(Agent)能互相沟通、协作。

比如一个销售 Agent 可以自动调用财务 Agent 的数据,再通知客服 Agent 跟进客户。

这听起来很理想,但前提是大家都用同一套“语言”。

而 Anthropic 也在推自己的协议,叫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重点是让 AI 模型能安全地接入各种数据源,比如数据库、邮件、代码仓库。

两个协议目标不同,但本质上都在争夺“标准制定权”。

谁的标准被更多公司采用,谁就能在未来的 AI 生态中掌握话语权。

有趣的是,目前 OpenAI 和微软阵营更倾向支持 MCP,而谷歌则拉拢了 Salesforce、SAP、PayPal 等 50 多家公司加入 A2A 联盟。

这说明,AI 行业已经从“单打独斗”进入了“生态对生态”的阶段。

不再是比谁的模型参数多,而是比谁的朋友圈更广、谁的基础设施更牢靠。

回到 Anthropic 和谷歌的这笔潜在交易。

如果最终敲定,它将是 AI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云服务协议之一。

对 Anthropic 来说,这意味着它能全力冲刺模型训练和产品迭代,不用再为算力发愁;

对谷歌来说,这不仅是一笔巨额收入,更是向市场证明:

谷歌云有能力支撑顶级 AI 公司的发展。

而对亚马逊来说,这可能是个不太舒服的消息。

就在几天前,AWS 刚经历了一次长达 15 小时的大规模宕机,影响了上千家企业。

这种稳定性问题,在 AI 时代尤其致命——企业客户不可能容忍训练任务突然中断。

再加上 Anthropic 可能大幅增加对谷歌云的依赖,亚马逊在 AI 云服务市场的优势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不过话说回来,Anthropic 并没有“站队”。

它依然同时使用亚马逊和谷歌的云服务,这种“两边下注”的策略,既保证了算力冗余,也避免被单一供应商绑架。

对一家估值已达 1830 亿美元的公司来说,这种谨慎是必要的。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AI 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技术差距在缩小,生态和基础设施的竞争成为关键。

OpenAI 有微软,Anthropic 有谷歌和亚马逊,Meta 自建数据中心但也在外购云服务,谷歌则四处出击,既要服务别人,也要打造自己的护城河。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些巨头之间的合作与博弈,短期内可能感觉不到太大变化。

但长远来看,它决定了我们未来用的 AI 工具是否稳定、是否安全、是否真正有用。

比如,如果你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想用 AI 自动处理客户咨询,那你选的平台背后,很可能就运行在谷歌云或 AWS 上。

而平台能不能快速响应、会不会突然中断,就取决于这些底层基础设施的可靠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AI 的成本正在成为行业门槛。像 Anthropic 这样能拿到百亿级算力支持的公司,全球也没几家。

中小创业团队即使有好想法,也可能因为付不起训练费用而止步。

这导致 AI 领域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巨头及其盟友手中。

从创新角度看,这未必是好事;

但从工程落地角度看,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最后说一点:很多人以为 AI 竞争就是模型之间的比拼,但实际上,真正的较量发生在数据中心、光纤网络、芯片工厂和合作协议里。

Anthropic 和谷歌的这笔潜在交易,表面上是商业合作,实则是一场关于未来基础设施主导权的布局。

我们正处在一个 AI 应用加速落地的时代。

企业开始用 AI 写代码、做客服、分析财报、生成营销文案。

而支撑这一切的,不是某个炫酷的 demo,而是稳定、高效、可扩展的云计算能力。

谷歌和 Anthropic 的合作,正是在为这个新时代打地基。

未来几年,类似的巨额云协议还会越来越多。

科技公司不再只是卖软件或硬件,而是卖“智能基础设施”。

谁能在这一轮建设中占据先机,谁就有可能在下一个十年继续领跑。

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或许不需要关心 100 亿美元到底是怎么花的,但可以留意:

你每天用的那些 AI 工具,背后是谁在提供算力?

它们是否可靠?

是否值得信任?

这些问题,可能比模型本身更值得思考。

毕竟,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

而基础设施的稳固,才是技术真正落地的前提。

(全文完)

来源:一只传奇的狐狸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