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100万研学班:是拯救企业真经,还是收智商税的新方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12:53 2

摘要:10月21日,于东来宣布——胖东来将于明年正式启动“高端研学计划”:每年仅招收10位企业家,参加2至3次两天的交流活动,费用为100万元/人。所有收入,据称“将全部用于传播美好之路”。

【独家锐评】不迎合潮流,只提供视角。最快的刀,最锐的眼。

一、100万的“传播美好之路”,究竟卖的是什么?

10月21日,于东来宣布——胖东来将于明年正式启动“高端研学计划”:每年仅招收10位企业家,参加2至3次两天的交流活动,费用为100万元/人。所有收入,据称“将全部用于传播美好之路”。

有人算了笔账:这意味着,一天课要25万元。比北大MBA还贵几倍。

一时间,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这是零售业的“爱马仕课程”。也有人冷笑:这是割韭菜的新姿势。

但在遍地都是“假研学、真收割”的市场里,胖东来的“高价研学”却显得格外复杂——它既不像骗子,也不像慈善。它更像一场关于“价值与信仰”的实验。

二、当“研学”成了割韭菜的代名词

这几年,“研学”二字快被玩坏了。打着“企业学习”、“标杆参访”的旗号,收几千、上万的课程费,讲的却是抄来的PPT、编的成功学。

你报名前,他们告诉你能学会“成为胖东来”;你上完课,发现只学会了“怎么吹成胖东来”。

那些研学机构靠着“贩卖别人的成功”,把学习变成了一门包装好的生意。学员交的,不是学费,是智商税。

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东来宣布收费百万研学,自然会被放到放大镜下审视。——这是要把“割韭菜”卷到更高段位,还是要让“学习”重新回到尊严?

三、胖东来的逻辑:贵,是一种“筛选”

了解于东来的人都知道,他不是那种“只讲情怀、不讲账”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品牌在中国商界意味着什么。

从商超到人心,他把“顾客满意”做成了信仰。但这一次,他把信仰定价为——100万。

这价格,不是为了“圈钱”,而是为了“筛人”。谁会花100万来上两天课?不是冲动的投机客,也不是想抄作业的创业者,而是那些真心想理解“胖东来精神”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它像极了奢侈品——卖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被选中的资格”。那是一种“你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我”的傲慢,也是一种“我不想被所有人模仿”的清醒。

四、“传播美好之路”——是公益,还是更高级的商业?

胖东来声明:所有研学收入将“全部用于传播美好之路”。这句话听上去像情怀,但又让人心生疑问。

——传播“美好”,究竟是什么?——是帮更多企业学会善待员工、尊重顾客?——还是打造一个更高端、更封闭的经营理念圈层?

在商业世界里,“美好”往往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它被赋予价格,它也就被赋予了特权。

100万的学费,也许买不到智慧,但买得到一场“共识的仪式”。这场仪式告诉我们:原来连“美好”,也需要被资本包装、被价格守护。

它像是一种“道德的奢侈品”,只卖给那些能负担得起的人。

五、美好的传播,是否该有门槛?

我并不想轻易地批评于东来。在遍地逐利、真假难辨的商业世界里,他至少在努力让商业与人性共存。

但我也想问一句:当“美好”被定价百万,它是否还属于大众?当企业家们用100万买一场“价值共鸣”,那些被剥削的底层员工,又从中得到什么?

这就是今天的荒诞——有的人在为理想付费,有的人在为生存讨薪。

而我们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有的在传播美好,有的在为“美好”买单。

六、智慧还是收割?答案在每个人心里

有人说,于东来这是“商业智慧”;也有人说,这不过是“高价的情怀秀”。但或许两者都对。

在资本与理想的夹缝中,每一个选择都带着妥协的味道。

胖东来不只是一个商超,它已成为一种“社会投射”——我们希望它纯粹,却又容忍它商业化。我们希望它真诚,却又习惯质疑它的动机。

或许,这就是现实的残酷:连“传播美好”,也要先找到能买单的人。

✨编辑说 ————

来源:时代棱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