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佛山男子感染基孔肯雅热死亡"的消息在微信群疯传,引发全市恐慌性购药——然而真相大白时,制造这场恐慌的竟是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搬运工。
一则"佛山男子感染基孔肯雅热死亡"的消息在微信群疯传,引发全市恐慌性购药——然而真相大白时,制造这场恐慌的竟是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搬运工。
01 谣言疯传:从菜市场到家长群的72小时恐慌
事情要从10月15日那个周二的早晨说起。
在佛山禅城某菜市场的微信群里,一条消息突然炸开:"确认了,顺德有个人得基孔肯雅热死了,医院都封锁了"。消息里说得有鼻子有眼,连患者年龄、就诊医院、死亡时间都一应俱全。
恐慌像野火一样蔓延。72小时内,这条消息席卷了286个佛山本地微信群,从菜市场群到家长群,从小区业主群到公司同事群。最夸张的是,某个500人的大群里,一晚上就转发了137次。
后果立竿见影。当地药店迎来了恐慌性采购潮,某连锁药店抗病毒药物销量当天暴增300%,板蓝根、体温计、口罩相继断货。更麻烦的是,开始有市民拒绝去公园散步,生怕被蚊子叮咬后染上"致命病毒"。
02 警方出手:溯源追踪锁定造谣者
面对愈演愈烈的谣言,佛山警方在10月18日果断出手。
网安部门启动了谣言溯源机制,通过技术手段锁定第一个发布者的IP地址。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引发全城恐慌的谣言,源头竟然是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搬运工。
41岁的李某在佛山某物流园工作,月薪不到5000元,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各个微信群里"吹水"。他后来向警方交代,之所以编造这个谣言,是因为"看到有蚊子叮咬的新闻,就想编个消息吓唬人,觉得好玩"。
更讽刺的是,当民警找到李某时,他正在工棚里边吃泡面边在群里发:"最新消息,第二例已经出现了"。而被问到"基孔肯雅热"这个专业名词从哪来时,他坦言:"从电视剧里听来的,觉得这个名字很唬人。"
03 真相大白:造谣者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0月20日,佛山警方发布了正式通报,揭穿了这则谣言的真相。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但关键是,佛山乃至广东省今年以来均无基孔肯雅热死亡病例报告,所谓的"男子感染死亡"纯属子虚乌有。
李某为自己的"好玩"付出了沉重代价。因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他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这项罪名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已经不是佛山第一次对造谣者重拳出击。今年以来,佛山警方已查处网络造谣案件17起,21人被依法处罚,其中3人被刑事拘留。
04 造谣套路:起底谣言制造的"万能公式"
为什么这种明显漏洞百出的谣言能传播如此之快?警方分析了造谣者的常用套路:
地点具体化——一定会注明具体区域、医院名称,甚至虚构病床号。这次谣言中提到的"顺德某医院"就是典型例子。
细节生动化——描述症状时极其夸张:"高烧42度不退""全身出血点""抢救无效"。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增加可信度。
伪装权威——使用"确认了""内部消息""医生朋友说"等话术,让听众觉得消息来源可靠。
制造紧迫感——强调"病毒扩散""赶紧备药""转发提醒家人",利用人们的关心和焦虑加速传播。
佛山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指出:"真正的疫情信息一定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绝不会靠微信群流传。"
05 维权指南:遇到谣言该怎么做
普通网民如何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警方给出了明确指引:
第一时间核实——遇到惊人消息,先到当地卫健委、疾控中心官网查询,官方渠道查不到的一律视为谣言。
截图保留证据——发现可疑信息应立即截图,包括发布者ID、发布时间、聊天记录等,这些都是追查的关键证据。
一键举报——通过佛山警方小程序"谣言举报"通道,核实后最快1小时响应。今年已处理的286条谣言线索中,有73条来自网民举报。
管住手指——在真相未明前,不要做谣言的"二传手",哪怕出于好心提醒亲友也不可取。
值得一提的是,提供重大线索的举报者最高可获3000元奖励,今年已有5位市民获得了这笔奖金。
当我们在家族群里看到长辈转发"惊人消息"时,是随手划走,还是花一分钟时间查证后耐心解释?如果每个人都能在点击转发前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网络谣言还会如此猖獗吗?
读者朋友们,你们在微信群里遇到过哪些离谱的谣言?最后都是怎么处理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识谣经验!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