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挺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懵懵懂懂的闯进,还是家长有规划的引导,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挺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懵懵懂懂的闯进,还是家长有规划的引导,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很多家长刚开始都会认为,幼儿园嘛,能有什么呢,孩子进去就是傻吃傻玩的,不需要掌握什么人情世故。
非也。幼儿园也是个小社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多年前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大家看后不禁惊叹:幼儿园原来也是个小江湖。
其实,儿童社会和成人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看似一群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孩子,里面也同样存在权力博弈、情感交换、群体规则等复杂的社会化场景。
身为父母,我们要提前教会孩子一些“应对之道”,以下收集整理的十条幼儿园社交小秘密,一定要提前教会孩子。
一、学会礼貌的“社交开场白”
教会孩子学会打招呼、会说话。
见到幼儿园看门的爷爷、迎候的老师,主动大声地喊声:爷爷好,老师好。
见到一起玩的小朋友,主动打招呼,能在小朋友间迅速建立友谊,还无形充当了团队小leader的角色,从小培养组织和协调的能力。
想让孩子主动开口打招呼,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大人做好榜样,笑脸迎人,对人热情,见到熟悉的人主动打招呼,久而久之,孩子就跟着学会了。
二、学会加入群体的“观察技巧”
鼓励孩子主动出击、结交新朋友,如果想加入某个正在玩的小群体中;
教会孩子先安静的观察2分钟,看其他孩子都玩什么,然后模仿他们的行为,大胆迈出“社交第一步”:我可以一起玩吗?我可以加入你们吗?
平时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带孩子模拟陌生场合,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习得这一本领。
三、受欢迎的“交换策略”
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般已经过了“物欲期”,是喜欢且愿意和其他人一起分享交换玩具的。
自己玩腻的玩具,在别人眼中就是香饽饽。
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想拿什么出去和小朋友一起换着玩?
这样一来,提高了家中玩具的使用率,二来也引导孩子和其他人交换,获得更多的体验。
四、告诉对方“我在这里”
当孩子看到好朋友哭泣时,是培养同理心和社交支持能力的黄金教育时机。
可以教孩子如何体贴关怀他人,比如说上前小声安慰、递纸巾或者分享自己的玩具,默默陪伴等。
教会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我在这里"的信号,这种能力将滋养他们一生的所有关系。
另外,能够清晰的叫出对方的名字,了解他人的喜好,都是建立好人缘的关键。
五、勇于承担的“巨大魔力”
孩子会说“对不起”,主动承担错误,就避免了用武力解决问题。
小孩子发生争端时,大人不要轻易插手干预,可以促进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解决冲突能力、培养同理心。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6岁以上儿童的普通争执,成人平均等待3-5分钟再决定是否介入,这个缓冲期能让80%的冲突自然化解。
六、应对嘲笑的“反话魔法”
教孩子应对嘲笑,可以有效培养其情绪韧性和社交智慧。
孩子被其他小朋友嘲笑,家长首先要无理由的站在孩子的一边,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处理好情绪,给孩子建立好心里防护盾;
其次,可以帮助孩子通过“高能量姿势”找回自信,比如说抬头挺胸、微笑看着对方;
另外,平日里多鼓励孩子,赞美孩子,培养她接受差异的心态。
七、接受拒绝的“彩虹回应”
如果孩子在社交中被拒绝,教会孩子坦然接受,是培养心理韧性和健康社交心态的关键技能。
心理学上认为,6岁以下儿童容易将拒绝归因于自我缺陷,觉得别人不和我玩,是因为我不够好,会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
家长要帮助理解“拒绝的本质”:不是你不够好,而是大家的选择不同。
可以用情绪管理的方法,让孩子从抗拒到接纳:
和孩子共创情绪代号,让身体镇静,替代思维培养以及制作“选择盘”,让孩子永远知道自己有选择的权力。
八、准确识别“各类情绪”
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情绪脑,一个是理智脑,理智脑叶就是大脑前额叶一般要等到25岁才会发育完全。
所以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正是情绪脑和理智脑进行神经连接的阶段,经常练习,明白自己所处的情绪,能够强化连接,减少冲突。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能准确描述情绪的孩子,7岁前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更完善,冲动行为减少35%。
而且,幼儿园中“情绪词汇量”前20%的孩子,受邀参加游戏的次数是其他孩子的2倍。
因此,帮助孩子拓展情绪词汇、示范情绪表达、认可和接纳孩子的情绪都非常有帮助。
九、尊重“身体界限”
出于自我保护,家长非常有必要教会孩子尊重身体界限,建立健康的社交模式,学会说不。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小时候会被强迫被邻居或者亲戚拥抱、亲吻,即便自己非常不情愿。
孩子有说不的权力,告诉孩子"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拒绝不喜欢的接触,如被强行搂抱。
通过绘本《不要随便摸我》讲解,平时不用"强迫孩子亲吻长辈"来示范妥协。
十、处理冲突的“四步法”
孩子争抢玩具时,可以用“即时干预四步法”帮助孩子很好的解决冲突:
第一,暂停冲突,蹲下来和孩子平视,描述事实:我看到你们两个都想玩这个消防车;
第二,引导表达需求,教孩子用“我”句式,表达:我很想玩,而非他抢我的;
第三,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尝试提问让孩子自己协商找到解决方案;
第四,后续跟进,强化成功经验或者修正刚才做出的策略等。
总之,社交能力像肌肉一样需要锻炼,孩子在初期可能会表现得笨拙;相信孩子,他会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节奏。
希望孩子们可以教孩子多掌握一些社交技巧,更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面对和解决冲突,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快乐和成长。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