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邵阳诗人石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06:04 2

摘要:石民(1903-1941),湖南邵阳市,现代诗人、翻译家、编辑。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1924年升入北大英文系。自学生时代开始创作,在报章杂志上发表多篇诗歌、散文、翻译等,著有诗集《良夜与恶梦》,译诗集有《他人的酒杯》《散文诗选》和《巴黎之烦恼》,

石民(1903-1941),湖南邵阳市,现代诗人、翻译家、编辑。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1924年升入北大英文系。自学生时代开始创作,在报章杂志上发表多篇诗歌、散文、翻译等,著有诗集《良夜与恶梦》,译诗集有《他人的酒杯》《散文诗选》和《巴黎之烦恼》,译著有《曼侬》(与张友松合译)《英国文人尺牍选》《文艺谭》《返老还童(英汉对照)》(与傅东华译注)《红楼梦孤鸿零雁记选》(与袁嘉华编译)《三国志与西游记》(与袁嘉华选注)《忧郁的裘德》(亡佚)等。1928年毕业后,到上海北新书局任职,编辑《北新》《青年界》等刊物,还参与北新书局"英文自修丛书""英文小丛书""英译中国文学选粹""自修英文丛刊"等书的译注工作以及中学教科书的出版工作。1933年从北新离职后,到武汉大学担任文学院外文系助教。1939年秋后,因肺病严重后不得不返乡治疗。1941年9月4日,在邵阳病逝。

石民的一生,辗转于邵阳、长沙、北京、上海、武汉、乐山等地,结交了不少良师益友。大学同学有梁遇春、废名、张友松、许君远等人,其中与废名、梁遇春感情甚笃,三人被誉为"骆驼草三子";在上海结识鲁迅、李小峰、赵景深、胡风、朱企霞、韩侍桁等人,鲁迅对他在文学上和生活上多有帮助;在武汉和乐山执教期间,与陈源、凌叔华夫妇及武大同事往来颇多。

民国时期,石民的诗歌创作便引起不少评论家的关注。阿英称赞《我恨不得杀却了伊》"风格很朴素,实在是过去的中国诗坛上少见的创制",沈从文评价"石民的《良夜与恶梦》,在李金发的比拟想像上,也有相近处,然而调子,却在冯至、韦丛芜两人之间可以求得那悒郁处",赵景深将石民归人与李金发、冯乃超、胡也频等人一类的"拟法国象征诗派",都能看到石民诗歌的独到价值。目前学界对石民的研究,尚不多,且以回忆类文章居多,如冯健男的《关于诗人石民》、唐甫之的《怀念石民》、石景荃《对<怀念石民>一文的订正与补充》、胡风的《关于鲁迅日记中﹣﹣有关我的情况若干具体记忆》、梅志的《有关石民情况的两封信》和唐仲远的《"骆驼草"三才子》等。研究性文章多集中在对石民诗歌创作和翻译的介绍上,如谢韵梅的《湘籍第一个象征派诗人》、朱龙梅的《论石民对欧美象征诗派的翻译》和刘佳慧的《石民诗歌基本结构模式探析》等。此外,李冰封披露了《梁遇春致石民信四十一封》,胡适档案馆藏有石民致胡适信一封,均为石民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孙玉石所编的《象征派诗选》(修订版)收录石民诗十四首,孔范今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诗歌》第2卷选录其诗十三首,此外不少诗选对石民诗有辑录并作赏析。

1903年3月8日,石民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陈家坊乡田里村。据《石氏族谱》,石民,册名嵘,字阴清,号影清。父亲石生,名赞均,字静臣,工诗文,通经史,1894年甲午正科中举,曾任四川知县,著有《皇朝直省府厅州县歌括》一卷(清光绪二十七年宝庆刻本)。母亲杨氏是举人修职公的女儿。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