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在通信行业激起千层浪:中国三大运营商——中国联通(600050.SH)、中国电信(601728.SH)、中国移动(600941.SH)相继获得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这意味着,eSIM技术正式从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延伸至智能
■ 中国工业报 高娟 耿鹏飞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在通信行业激起千层浪:中国三大运营商——中国联通(600050.SH)、中国电信(601728.SH)、中国移动(600941.SH)相继获得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这意味着,eSIM技术正式从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延伸至智能手机这一核心终端,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产业迈入“无卡时代”。
业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场迟来却必然的变革。为何在此时破冰?它将如何重塑用户习惯、颠覆产业链格局?在移动AI浪潮奔涌的当下,eSIM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eSIM技术并非新生事物,其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领域已应用多年。中国选择此时发力eSIM,是基于自身数字化发展的深谋远虑。
eSIM(Embedded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即嵌入式SIM卡),是一种数字化的SIM技术。与SIM卡较显著的区别是,eSIM在出厂前就被预先嵌入电子产品的硬件中,不可拆卸。eSIM电子产品不需要另设物理卡槽。
事实上,eSIM技术并非新生事物,其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领域已应用多年。然而,在智能手机这一主战场,中国的推进却显得尤为审慎。“此次eSIM手机服务在中国获批,最核心的推动力来自于号称‘史上最薄’的iPhone Air。”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指出。
“eSIM技术虽成熟,但全球运营商态度普遍谨慎,因为它削弱了运营商对用户换网的控制力,加剧了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杨光对中国工业报表示,苹果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尤其是在海外市场的高渗透率,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当iPhone Air成为首款在全球市场仅支持eSIM的iPhone时,中国运营商若想销售这款产品,就必须同步支持eSIM服务。
在杨光看来,终端厂商普遍欢迎eSIM,因为取消实体卡槽可以节省宝贵的手机内部空间,用于增大电池容量或提升防水防尘性能。苹果的举措,为eSIM在中国手机端的落地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触发点”。
除了苹果的推动,中国选择此时发力eSIM,更是基于自身数字化发展的深谋远虑。
“中国在移动通信与宽带领域已实现全球领先,相对在eSIM上却仍是发展洼地,而这恰恰是行业未来的核心增长空间。”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伟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进一步阐述推动eSIM发展的三大动因:
一是产业链协同与成本优化。中国生产全球80%的手机,而欧美多国已要求手机支持eSIM。统一硬件版本,避免为不同市场生产特供机型,有助于优化全球产业链成本,提升中国手机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信息安全验证就绪。eSIM事关通信安全,中国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自2018年起,从可穿戴设备到物联网,再到2023年的平板和笔记本电脑,eSIM的应用场景逐步扩大,各项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已得到充分验证。此时推向手机端,可谓水到渠成。
三是把握技术主导权。在eSIM平台建设上,中国强调自主可控。与国外多由第三方卡商提供平台不同,国内主要由运营商自行建设并主导,以确保安全合规,体现出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
未来,中国手机市场将呈现“实体卡+eSIM”双模与仅eSIM形态并存的格局。这种渐进式过渡,既满足了追求便捷的科技爱好者,也照顾了依赖实体卡的大众用户。
尽管eSIM是全球技术趋势,但中国在推进过程中,不是简单照搬欧美模式,而是走出一条兼顾创新与安全、尊重用户习惯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径。
与海外市场对eSIM相对宽松的监管不同,中国将信息安全和实名制放在了首位。杨光对比指出:“海外主要强调保障用户知情权,防止运营商隐瞒eSIM办理渠道。而中国依据相关法规,对实名制的要求极为严格。”因此,在商用试验初期,用户办理eSIM服务被要求必须亲临实体营业厅,以完成严密身份认证,这与国外用户可直接在线下载激活有所不同。
考虑到中国年销约3亿台、存量高达14亿台的庞大手机市场,以及用户长达三十年的实体卡使用习惯,激进地全面转向“仅eSIM”并不现实。陈丰伟预测:“未来,中国手机市场将呈现‘实体卡+eSIM’双模与仅eSIM形态并存的格局,这不同于国外“仅eSIM”快速推进的路径。”这种渐进式过渡,既满足追求便捷的科技爱好者,也照顾依赖实体卡的大众用户,确保技术平稳落地。
eSIM的普及,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陈丰伟表示,传统实体SIM卡制造商将面临冲击,但同时也将倒逼国内eSIM芯片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基于信息安全考量,国产手机厂商会优先选择国内eSIM芯片供应商,从而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产化进程。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eSIM的电子化、数字化特性,有利于手机与互联网生态深度结合,可能催生纯数字运营商和全新的线上业务模式。
在付亮看来,终端形态与业务模式的协同是驱动eSIM发展的核心动力。“eSIM取消卡槽的设计优化,能直接推动手机轻薄化或续航提升,而运营商通过eSIM合约绑定终端的模式,又能反向促进定制机发展,形成正向循环。”此次三大运营商eSIM手机商用试验落地,正是对这一协同逻辑的实际验证与市场推进。
据悉,除了iPhone Air外,国产eSIM手机也正在路上。华为、OPPO等厂商的eSIM手机,均将陆续上市销售。
eSIM破冰,将成AI时代连接基石,开启连接革命。
eSIM手机服务商用试验的开启,只是故事的序章。从试验走向全面商用需要多久?它最终会彻底取代物理SIM卡吗?更重要的是,在移动AI时代,eSIM将扮演什么角色?
对于eSIM手机服务从“试验”走向“全面商用”的时间表,专家们持审慎乐观态度。
杨光认为,手机eSIM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可能需要2至3年或更久。“用户认知度低、终端渗透率不足,目前仅部分高端机型支持,以及监管对实名制的严格要求,都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问题。”此外,运营商对eSIM的接受度也存有顾虑,因为eSIM可能加速其“管道化”,未来,苹果等终端巨头甚至可能借助eSIM直接提供虚拟运营商服务。
陈丰伟则指出,官方设定的试验期为一年。“试验期与正式商用的主要区别在于办理条件更为严格。未来技术更成熟、信息安全更有保障后,相关限制会逐步放宽。”
关于eSIM是否会彻底取代物理SIM卡,业界共识是:长期共存将是主旋律。陈丰伟分析:“根据不同终端形态,物联网、可穿戴、平板和笔记本等小型化终端将以eSIM为主;手机领域则将呈现‘实体卡+eSIM’双模与仅eSIM并存格局。”杨光也补充,部分用户场景,如低成本物联网模块和用户习惯仍将依赖实体卡,运营商需要保留实体卡作为平稳过渡的保障。
展望未来,eSIM的意义远不止于“消灭手机卡槽”。在移动AI时代,它将成为智能终端不可或缺的“连接基石”。
陈丰伟描绘了一幅广阔图景:“AI终端需要与云端模型实时链接,对蜂窝链接需求增强。而可穿戴、AI眼镜等小型化终端难以容纳传统卡槽,eSIM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未来的AI终端趋向生成式和沉浸式,形态将千奇百怪,eSIM为这些设备提供最灵活、可靠的身份验证和连接方式。
杨光也强调,eSIM支持远程配置和“即开即用”,便于AI设备的大规模部署和运维。其数字化特性完美契合AI时代对数据实时处理和云端协同的需求,为“设备即服务”等新模式奠定基础,推动智能终端向更集成、便捷和智能的方向演进。
eSIM手机服务在国内的破冰,是一场由终端厂商撬动、深植于国家数字化战略与产业链升级需求的必然变革。它是在坚守安全底线、尊重用户习惯的前提下,迈向更灵活、更智能通信未来的一次稳健启航。前路虽有挑战,但趋势已然明朗。当eSIM与AI在智能终端的星辰大海中相遇,一场更深远的连接革命才刚刚开始。
2010年,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开始着手研究远程管理SIM卡配置的可能性,这是eSIM技术标准化的开端。
2014年9月,苹果在发布iPad Air 2时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2015年,GSMA发布针对M2M的eSIM标准。中国联通同年启动eSIM技术研发。
2017年,苹果iPhoneXS/XR系列全面引入eSIM(双卡双待),极大地加速全球运营商对eSIM服务的支持。
2018年,更多安卓旗舰机跟进eSIM,eSIM成为高端手机的标配。同年5月,中移物联发布国内首款eSIM芯片。
2020年10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均获在物联网领域开展eSIM技术应用服务的工信部批复。
2022年9月,苹果在美国市场推出无物理SIM卡槽的iPhone14系列。同年9月15日,工信部称正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
2023年,三大运营商以“业务维护升级”为由暂停eSIM务。
2024年,GSMA更新eSIM安全规范,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也发布多项技术标准,为eSIM商用铺平制度道路。
2025年9月3日,中国联通白皮书曝光国行eSIM方案:双向机卡锁定、禁用跨境写卡。
2025年10月,中国三大运营商同步启动eSIM商用服务,支持手机、智能穿戴等多终端设备。
来源:中国工业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