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中国仅150公里,越南首都为何在中越边境附近,而不是胡志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8 22:16 1

摘要:从河内内排国际机场向北行驶,不到三小时车程就能看到中越边境的友谊关。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越南首都,与中国的距离比许多人心中的想象要近得多。

从河内内排国际机场向北行驶,不到三小时车程就能看到中越边境的友谊关。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越南首都,与中国的距离比许多人心中的想象要近得多。

站在河内还剑湖畔,你很难想象这座绿树成荫的都市距离中国边境仅150公里。而在1500多公里外的胡志明市,虽然经济活力四射,却始终未能撼动河内的首都地位。

这背后,是一条跨越千年的历史轨迹,是地缘政治与文明起源的深刻烙印。

打开越南地图,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北部那片扇形的冲积平原——红河三角洲。

红河三角洲虽然面积仅占越南国土的约4%,却拥有全国25%的耕地,贡献着30%的粮食产量。每一寸土地都饱含养分,每条河流都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公元前200年,这一带建起了城市雏形的“古螺城”。这片土地之所以能早期发育出文明,正得益于红河提供的充沛水源和肥沃土壤。

在越南还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时期,这片土地就已被中原王朝所重视。唐朝时期,这里成为安南都护府的治所,是中原王朝经略中南半岛的行政和军事枢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公元621年,唐朝将交州的治所迁往宋平县(今河内),并修筑城池,后来成为总管一方的安南都护府。2007年,河内出土的唐朝安南都护府遗址,见证了这段历史。

公元1010年,成为了河内历史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越南李朝太祖李公蕴做出了一项影响越南千年历史的决定——将国都由华闾迁至大罗城。

在李公蕴颁布的《迁都诏》中,他写下了对这片土地的评价:“宅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

这份诏书清晰地阐述了迁都的理由: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土地高而干燥,百姓免受洪涝之苦,物产极为丰富。

据史籍记载,当李公蕴乘船抵达大罗城时,突然看到一条黄龙腾空飞起的景象,他认为这是吉兆和天意,便将大罗城改称为“升龙”。由此,升龙正式成为了越南李朝的首都。

李朝的迁都决策,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个更靠近传统文化中心、更易于控制红河三角洲平原的位置。这个决定,影响了越南此后千年的发展轨迹。

在李朝之后,陈朝、后黎朝等许多朝代都继续把这里作为京城,尽管城市名称多次更改,先后称为龙渊、龙编、中京、京都、东郡、东京、中都、上京、北城等,但其核心地位始终未变。

即使在1397年,陈朝权臣胡季犛将首都从升龙迁至清化(称为“西都”),升龙依然作为“东都”保留着重要地位。这充分体现了升龙在越南政治版图中难以撼动的位置。

19世纪初,阮朝在顺化建都,升龙暂时失去了首都地位。但到了1831年,阮朝的明命帝定此地为陪都,因城市被环抱在红河大堤之内,将其改称为“河内”,并沿用至今。

历史的积淀使得河内成为了越南文化的象征,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升龙-河内皇城中心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认可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价值。

河内距离中越边境仅150公里的位置,从现代国际关系角度看似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然而,这一地理位置恰恰体现了越南国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地缘政治考量。

红河三角洲是越南主要人口聚集区和传统经济中心,因此出于立足于民族发展的核心区域的考虑,河内自然是首都。

从军事防御角度看,河内的地理位置有其天然优势,红河三角洲水网密布,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而周边的山地地形也为防御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越南战争期间,河内虽然遭受了猛烈轰炸,但其地理位置和防御体系使得它能够有效组织抵抗。当时越共指挥部是D67房屋和隧道,就设在升龙皇城内,深达9米的地下室可抵御炸弹袭击。

更重要的是,北部地区是越南工业和经济的重要基地。河内靠近中越边境的位置,实际上有利于跨境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从河内到中国广西、云南的交通十分便利,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经济更加活跃的胡志明市没有成为首都?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南北平衡问题。

胡志明市(原名西贡)在越南南方确实拥有强大的经济影响力,是越南的经济重心,然而,正是这种经济上的分工,使得河内和胡志明市能够各司其职,反而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

从历史和文化认同来看,河内所在的北部地区是越南民族的发源地,有着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胡志明市所在的南部地区开发相对较晚,文化传统不如北部深厚。

再者,从国土平衡角度考虑,如果将首都设在胡志明市,可能会导致国家政治经济重心过度南移,不利于北部地区的发展和全国的区域平衡。

今天的河内,已经在古老的传统和现代的革新中找到了平衡点。

作为越南首都,河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党中央、政府机关和外国使馆都聚集于此。

根据规划,河内正在建设成为现代化、文明和幸福的城市。2008年,河内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邻接的河西省、永福省的麋泠县以及和平省梁山县的三个地方自治体划归河内市,使其面积成为以前的三倍,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回首千年,李太祖李公蕴迁都升龙的决策,不仅考虑到了“龙蟠虎踞”的地理形势,更看重这片土地作为“四方辐辏之要会”的区位优势。

河内之所以能够千年不倒,正是因为它扎根于越南民族的文明发源地,代表着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

在今天看来,河内距离中越边境仅150公里的位置,不再是安全隐患,反而成为了区域合作的桥梁。正如过去千年一样,河内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优势,在越南的国家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参考信源:

河内行政区划调整15周年:稳居北部地区经济火车头地位——越通社2023年9月1日

来源:议史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