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大促“抢跑”成瘾,酒水品牌是赢家还是韭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05:48 2

摘要:曾几何时,618只是6月的一场有关年中的购物狂欢,消费者们习惯在6月17日的深夜守候,等待零点后的抢购。然而,不知不觉中,这场年度大促的哨声愈发提前,从6月初前移到5月下旬,如今更是在5月中旬便开始“暗促”,预售期不断前移,几乎要与五一假期后的消费空档期无缝衔

曾几何时,618只是6月的一场有关年中的购物狂欢,消费者们习惯在6月17日的深夜守候,等待零点后的抢购。然而,不知不觉中,这场年度大促的哨声愈发提前,从6月初前移到5月下旬,如今更是在5月中旬便开始“暗促”,预售期不断前移,几乎要与五一假期后的消费空档期无缝衔接,反而让618当天变得无足轻重。

对于酒水这个特殊品类而言,这场变革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从高端白酒到葡萄酒,再到精酿啤酒,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酒水品牌,在这一“超长预售”过程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一些品牌赚得盆满钵满,另一些品牌却深陷价格战泥潭。究竟谁是真正的受益者?谁又在默默“被割韭菜”?值得深思。

电商为何越来越急?

事实上,电商平台对预售期的不断提前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整个零售生态演变的必然结果。这场变革背后,是平台对流量的焦虑、对供应链的优化需求,以及对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应对。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网上零售额达到155,225亿元,同比增长7.2%,这一增速较2023年回落了3.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1.82%,较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

另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7.9%;较2023年12月增长6.5%,增速较2023年12月减缓1.7个百分点。此外,从各电商平台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头部平台的营收和利润增速均有所放缓。

这些数据均揭示了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已不再处于高速增长期,而是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过去,618的核心战场在6月18日当天,但如今,日常直播间的“天天低价”模糊了大促的稀缺性,现代消费者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变得越来越短,并且随着电商行业增长放缓,流量红利逐渐见顶,京东、天猫等传统电商巨头不仅要彼此竞争,还要应对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的冲击,再加上新兴社交平台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对消费者注意力的抢占,传统电商平台单纯依靠“618当天爆发”的玩法已经难以奏效,平台必须通过拉长预售期,用“抢先购”“限量赠品”“凑满减”等方式持续刺激消费,避免用户被直播间的日常促销分流。

不仅如此,物流和供应链的压力,同样是预售提前的重要推手。比如酒类商品,尤其是高端白酒和玻璃瓶装葡萄酒,对运输条件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如果订单集中在短短几天内爆发,不仅仓库会面临巨大压力,商品破损率和售后问题也会呈指数级上升。分阶段预售能让仓储和配送更加从容,这也是平台愿意提前开闸放水的重要原因。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种变化给中小品牌带来了更大的库存管理难度。资金雄厚的大品牌可以提前数月备货,而现金流紧张的小品牌,可能被迫放弃部分促销机会,在起跑线上就处于劣势。

但不管怎么说,过长的促销周期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给了企业产品更多展示的机会,但也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疲劳,甚至催生出“预售期观望,最后一刻比价”的消费行为,最终反而压低了整体利润空间。

“今年的大促太多了,所以大家对这个促销已经有点疲劳了。”淘宝芹芹酒铺创始人芹芹如是说道。

酒水品类的特殊战场:谁在吃肉?谁在喝汤?

具体到酒水,其在电商平台的崛起,是近五年来的显著趋势。从最初消费者对线上买酒的疑虑,到如今茅台、五粮液、汾酒等品牌官方旗舰店成为618的销量担当,电商已经成为酒类销售不可忽视的渠道。而预售期的提前,进一步放大了酒水行业的几个关键变化。

首先,整个营销节奏必须大幅提前,以往6月才启动的促销策划,现在5月就要全面落地,否则很容易错失平台的早期流量红利。

图片来源:京东黑板报

其次,在这场愈演愈烈的“抢跑”游戏中,不同类型的酒水品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

对高端白酒来说,它们自带流量,既是平台和商家引流的神器,也是巩固自身品牌高端形象、优化库存结构的战略工具;年轻消费者偏好的精酿啤酒、果酒、预调酒等新兴品类虽然增长势头强劲,但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葡萄酒和洋酒则更依赖内容营销,预售期的拉长让品牌有更多时间通过短视频、直播种草,逐步引导消费者下单。

综合来看,头部品牌尚能依靠平台补贴和内容营销维持体面,但利润空间已被严重压缩,也是不争的事实;更多中小酒商则被迫卷入“满减”“买一送一”等价格战漩涡,陷入“销量增长、利润下滑”的怪圈。更棘手的是,不少酒类消费者、爱好者往往有着强烈的比价心理,预售期的提前,可能会让品牌不得不更早亮出底牌,反而削弱了促销的实际效果,这种困境在近年来的大促中表现得愈发明显。

“目前电商平台上,有两种酒销量比较好。”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资深人士向《华夏酒报》记者透露,“一类是品牌嫡系标品,这类产品虽然销量可观,但利润低,更多是赚个吆喝;另一类则是所谓的‘擦边球’产品,通过精心包装的故事、高档的瓶身设计,配合异地罐装等操作,不仅能支撑高昂的广告投放,还能维持店铺评分。”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当前直播电商生态中存在明显的收割现象,头部达人主要通过“溯源工厂”带货等营销手段收割品牌方,而垂直类主播则瞄准那些想“花小钱办大事”的中小终端商家。

那么,如何应对这场“持久战”,跳出“韭菜”困局?

一方面,强化自营渠道,减少平台依赖。酒企可以借助预售期的“头波红利”,通过限量款或联名款制造话题,吸引早期流量。例如,某些白酒品牌在预售首日推出特殊包装版本,既能提升溢价,又能避免后期价格战。

图片来源:西鸽酒庄小红书账号截图

另一方面,聚焦私域,培养消费者忠诚度。葡萄酒品牌以及新兴的酒饮品牌,如低度潮饮和精酿啤酒,可以跳出传统的打折思维,利用预售期进行社群运营和用户教育。例如,通过会员专属优惠或品鉴活动,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而非单纯依赖平台流量。近期,西鸽酒庄在小红书上开展的全网招募10000人参与产品测评的活动,便是一个有益的示范,其通过口碑营销和精准定位,可以有效接触目标消费者群体。

综合来看,电商平台的预售提前已成定局,随着电商平台对用户留存和复购的重视,未来,大促的周期可能会进一步拉长,甚至演变为“促销月”。

对于酒水行业来说,这意味着渠道策略必须更加灵活——既要抓住平台的流量红利,又要避免过度依赖大促,同时通过品牌建设和私域运营,构建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毕竟,在任何游戏中,真正的赢家不会是盲目跟风、透支利润的“韭菜”,而是能平衡流量与品牌价值、短期销量与长期增长的“聪明玩家”。未来的618,或许不再是单纯的销量竞赛,而是酒业商业模式的一次深度进化。

来源:华夏酒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