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化学家承认论文故意加错数据!学术诚信危机席卷全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08:20 1

摘要:当一支疫苗的研发数据被悄悄篡改,当一款新材料的性能指标被刻意夸大,最终买单的可能是千万普通人的健康与安全。近日,《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期刊发布的一项重磅调查,将学术圈的“潜规则”摆上了台面:在对982名近3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皇

当一支疫苗的研发数据被悄悄篡改,当一款新材料的性能指标被刻意夸大,最终买单的可能是千万普通人的健康与安全。近日,《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期刊发布的一项重磅调查,将学术圈的“潜规则”摆上了台面:在对982名近3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皇家化学会、美国化学会期刊发表过论文的化学家调查中,22%的受访者承认曾在同行评审阶段,故意给论文加入自己明知错误的信息,只为尽快通过审核、拿到发表资格。

这场席卷全球化学领域的学术诚信危机,不仅让“论文造假”从个别案例变成群体现象,更叩问着整个科研体系的根基。而中国,正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手段,走出一条不一样的“打假之路”。

触目惊心的“学术妥协”:为了发表,科学家被迫“加错”

要理解这个调查结果的冲击力,得先看清化学家们“故意加错”的背后逻辑。调查负责人、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研究诚信官弗雷德里克·博尔迪尼翁在分析中指出,这并非单纯的学术不端,更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同行评审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哪怕部分要求与实验事实相悖,研究者为了避免论文陷入“无限修改”的泥潭,只能选择“按评审意见改,哪怕改错”。

“有位课题组负责人私下告诉我,他曾为了满足评审对‘数据显著性’的要求,把误差线从±0.5调整到±0.3,虽然知道这不符合原始记录,但如果不改,这篇打磨了两年的成果可能就发不出来。”博尔迪尼翁在采访中透露。这种“为发表而妥协”的心态,正在化学领域蔓延。

更值得警惕的是,发现错误后的“沉默文化”。调查显示,88%的化学家曾在阅读他人论文时发现错误,但真正选择通过期刊正式纠错的仅13%,42%的人只在咖啡间、学术会议上和同事私下讨论,30%会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当作“反面案例”提及,甚至有22%的人选择直接忽略,连引用都刻意避开。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计算化学家弗朗索瓦-泽维尔·库代尔的评价一针见血:“找出错误并追溯原因本就耗时费力,可如果这些发现只停留在私下交流,科研的‘可重复性’就成了空谈。今天你忽略一个小错误,明天可能就有人因为相信这个错误结论,走上几年的弯路。”

中外对比:中国从“事后追责”到“全程防控”

看到全球化学界的诚信困境,很多人会问:中国的情况如何?事实上,中国科研界也曾面临“论文造假”的舆论压力,但近年来通过“技术+制度”的双重发力,已构建起一套比欧美更具前瞻性的诚信防控体系。

在数据溯源层面,中国率先推行“实验记录电子化”。早在2023年,科技部就要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全面使用具备“时间戳+区块链存证”功能的实验记录系统。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为例,科研人员的每一次实验操作、每一组数据记录,都会实时上传至联盟链,时间精确到秒,且无法篡改。这套系统运行两年来,已累计存证超过10亿条实验数据,直接让“事后改数据”的操作失去空间。

对比来看,欧美目前仍以“纸质记录+人工核查”为主,虽然部分期刊要求提供原始数据,但缺乏实时监控手段,给“数据美化”留下了时间差。就像这次调查中提到的“评审阶段加错数据”,在中国的电子化记录体系下,评审专家能直接调阅实验原始数据与记录时间线,轻易识破“临时修改”的痕迹。

在纠错机制上,中国走了“平台化+强制化”的路线。2024年上线的“中国科研诚信网”,整合了PubPeer的学术讨论功能与期刊的官方纠错通道——任何研究者发现论文错误,都可上传证据并发起讨论,涉事作者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回应,期刊则需在30天内给出处理结果(更正、撤稿或维持原判)。截至2025年10月,该平台已处理近2万条错误举报,其中1200余篇论文被要求更正,300余篇因严重造假被撤稿。

而欧美目前仍依赖“研究者自愿纠错”,像调查中显示的仅13%选择期刊正式纠错,就是这种松散机制的直接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周其林评价:“学术诚信不能只靠科学家的‘道德自觉’,必须用制度把‘沉默成本’提上去——你不纠错,平台会帮你‘曝光’;你故意造假,系统会留下铁证。”

在行业自律方面,中国化学会2024年推出的《化学研究诚信指南》更具操作性。其中明确规定:“对他人论文错误保持沉默,若该错误后续引发不良后果,相关知情研究者需承担连带责任”;“评审阶段若发现作者按自己要求修改的数据存在异常,必须退回并上报期刊”。这些条款直接打破了“评审者与作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而欧美目前尚未有如此明确的行业规范。

普通人的“安全线”:学术造假离我们并不远

或许有人觉得,化学家改几个数据只是“学术圈的事”,和普通人无关。但真相是,化学研究的每一个错误结论,都可能通过产业转化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医药领域,2024年国内某药企就因依赖一篇“数据造假”的国外化学论文,投入2亿元研发一款抗癌药物,最终临床试验失败——论文中宣称“能精准抑制肿瘤细胞”的化合物,实际抑制率不足宣称值的1/3。虽然中国的电子化记录体系让这家药企及时发现了原始数据问题,避免了后续的生产投入,但前期2亿元研发费用打了水漂,间接导致同类药物的上市时间推迟了1年。

在新材料领域,错误数据的危害更直接。2023年,某新能源公司引用一篇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生产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正极材料,结果因为论文中“循环寿命数据”被夸大,导致首批10万组电池在使用3个月后出现容量衰减过快问题,公司召回损失超过5亿元,部分车主还因电池故障遭遇了半路抛锚的危险。

而中国的“数据存证+平台纠错”体系,正在为普通人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就像上述药企案例中,正是通过比对论文数据与实验室原始存证,才发现了数据异常;电池材料事件后,“中国科研诚信网”迅速发起对该论文的讨论,推动期刊在10天内完成撤稿,避免更多企业踩坑。“现在我们采购国外的化学技术专利,第一件事就是去查它的原始数据存证,没有这个‘数字身份证’,再诱人的技术我们也不敢碰。”某上市公司研发总监坦言。

行业洗牌:诚信成科研“硬通货”

这场学术诚信革命,正在深刻改变化学及相关行业的发展逻辑,带来三大关键变革。

首先是“科研评价体系重构”。过去“唯论文”的评价标准,让很多研究者把“发表数量”看得比“研究质量”重,这也是“故意加错数据”的根源之一。现在中国已在化学领域率先试点“代表作+数据贡献”评价体系——中科院化学研究所2024年的职称评审中,有位研究员虽然只发表了3篇论文,但他在“中国科研诚信网”上公开的100组实验原始数据,被其他团队引用了200多次,最终顺利晋升教授。这种导向让“数据真实有用”取代“论文数量”,成为科研人员的核心追求。

其次是“产业合作模式升级”。以往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往往只看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像上述新能源公司一样,把“原始数据存证”“平台无纠错记录”作为合作的前置条件。江苏某化工企业负责人透露:“我们现在和高校合作研发,合同里明确写着‘若实验数据与论文不符,高校需赔偿全部研发投入’,这倒逼合作方从一开始就重视数据真实性。”

最后是“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在科研诚信领域的技术与制度创新,正吸引越来越多国际机构合作。2025年9月,欧洲化学会与中国化学会达成协议,双方互相认可实验数据存证标准,欧洲期刊接收中国学者论文时,可直接调取中国科研诚信网的区块链数据进行核查。这意味着中国的“诚信标准”开始影响全球化学领域,改变了以往由欧美主导学术规则的格局。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部分基层科研机构的电子化记录系统尚未普及,个别研究者仍有“钻空子”的想法;国际间的诚信标准对接还需时间,跨境造假案例的处理效率有待提升。但正如周其林院士所说:“学术诚信就像化学实验中的‘纯度’,差0.1%的杂质就可能让整个反应失败。中国现在做的,就是用制度和技术把‘纯度标准’立起来,这不仅是对科研负责,更是对普通人的生活负责。”

结语:给科研“去杂质”,中国走在前面

当22%的化学家承认“故意加错数据”,当88%发现错误的研究者选择沉默,我们不得不思考:科研的本质是什么?是追求论文上的“漂亮数据”,还是探索真实的科学规律?

中国给出的答案很明确:用区块链存证锁定“原始真相”,用平台化纠错打破“沉默文化”,用评价体系引导“质量导向”。这套组合拳,不仅让化学领域的学术诚信危机得到遏制,更为整个科研界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或许未来某一天,当我们再看到一篇化学论文时,关注的不再是它发表在哪个期刊,而是它背后是否有真实可追溯的数据支撑;当一款新药、一种新材料问世时,我们能笃定它的每一个性能指标,都经得起原始实验的检验。而这一天的到来,离不开今天中国在科研诚信领域迈出的每一步。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