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牛人张志和,所谓外甥像舅。张志和的舅舅便是大唐“白衣丞相”李泌。与舅舅一样,同样是仙风道骨,且名声更胜一筹,他的词作《渔歌子》远渡重洋,和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选入了日本教科书。
大唐牛人张志和,所谓外甥像舅。张志和的舅舅便是大唐“白衣丞相”李泌。与舅舅一样,同样是仙风道骨,且名声更胜一筹,他的词作《渔歌子》远渡重洋,和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选入了日本教科书。
张志和3岁读书, 6岁属文,过目成诵。16岁时,凭借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明经及第,遂由太子亲自赐名,供奉东宫,享八品待遇。
张志和写过一组词叫《渔歌子》,注意不是诗,而是词。词和诗一样,都讲究平仄、押韵等规矩,但是断句方式不一样,根据词牌的长短格式来填词,而且要有音乐性,语言流畅直白,叫“倚声填词”。
张志和的《渔歌子》共有五首,是诞生较早的词牌,亦名《渔父》。只说最流行的是一首,也是分别载入中、日教科书的这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一句写山景:西塞山前白鹭飞。
一上来就是动静结合,青山白鹭,宛如仙境。
第二句写水景:桃花流水鳜鱼肥。
不仅风景优美,春光怡人,而且一个“肥”字惹人垂涎,将渔家的逍遥生活勾勒出来了。
第三句写自己:青箬笠,绿蓑衣。
这是渔夫的打扮,也是仙人的姿容,仿佛青绿山水中的画中人物。
最后再写心情:斜风细雨不须归。
山色苍翠,水光潋滟,白鹭翔空,桃花夹岸,鳜鱼肥美,正是垂钓好时机。微风小雨,清凉宜人,况有蓑衣斗笠,何必急于还家?
斜风细雨之后,渔人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风垂钓,对雨吟诗,何其逍遥自在!这首写的潇洒,亦是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张志和的五首词传到日本后,一向仰慕大唐风采的嵯峨天皇(786-842)简直爱不释手,于是依谱填词,也写了五首《渔歌子》,开创了日本人填词之始。这里也只列出一首为例: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嵯峨天皇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从这首词来看,他对唐朝风物与诗人作品相当熟悉。
而“鲈鱼脍,莼菜羹”则是化用西晋张季鹰“莼鲈之思”的典故。
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本是吴地之人,却在洛阳任官。一日看到秋风吹起,想到此刻的故里正是鲈鱼脍和莼菜羹应季上桌的时候,顿时手指大动,口水横流。
叹道:“人生贵在随意由心,怎能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而羁留异乡呢?”于是立刻驱车归里,奔向美食餐桌,连官也不做了。后来,“莼鲈之思”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来源:冬日里的一束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