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朝阳一家车店,销售把新车推到门口,拍照发群,十分钟没人回。
“3万8的闪电SL8,现在2万6就能骑走,还送头盔。
”
北京朝阳一家车店,销售把新车推到门口,拍照发群,十分钟没人回。
去年这时候,门口排队试骑得拿号。
落差来得太快,像上坡突然遇到断头路。
有人怪经济,有人骂厂商割韭菜。
真相更直白:之前买的人,八成在买“朋友圈入场券”。
现在票不值钱,自然没人抢。
闲鱼数据更扎心,SL7二手均价1万8,卖家留言几乎统一:
“骑了三次,膝盖受不了,诚心出。
”
配图是里程表,38.6公里。
库存同样吓人。
国内高端公路车积压120万辆,什么概念?
把车子首尾连起来,能从北京五环排到广州天河,还富余一个桥洞。
厂家先坐不住。
闪电、崔克把生产线搬到昆山、天津,成本砍30%,售价跟着跳水。
崔克甚至推出“中国特供”铝架Emonda,1万2,配置表却写着“碳纤同款几何”。
翻译成人话:外观像大哥,身板是弟弟。
国产阵营更卷。
喜德盛扔出AD500,850克车架,比SL8轻一袋牛奶,只卖1万5。
瑞豹联合中科院搞智能电变,实时调齿比,价格直接打六折。
禧玛诺夜里都得醒两次。
二手商干脆拆车卖零件。
一套9270电变回收价1万2,整车才卖1万8。
数学好的人都去当车商了。
消费者也学精。
京东调研,68%的人表态:够用就行。
小红书“骑行退坑”话题阅读破2亿,高赞评论一句“把腿练上去,比换车实在”点赞超十万。
有人把5万战车卖掉,换3000通勤车,剩下的钱带家人去西北绕了一圈。
回来发帖:风比40公里时速更爽。
协会也添把火,推出“真骑手认证”:一年骑不到2000公里,不许买赛事级装备。
评论里一句话获赞最多:“建议把认证贴在车把,省得别人以为我买不起。
”
行业终于想起服务这俩字。
捷安特888元年费,送保养、路线、咖啡券,门店周末像骑行版星巴克。
T-Lab用3D打印钛架,7天交付,个性刻字随便选,把“专属”玩成标配。
泡沫破了,有人哭,有人笑。
哭的是囤车待涨的,笑的是真想骑车的人。
当logo不再替腿说话,骑行终于回到一条简单公式:
车架+轮子+心肺=路在脚下。
下回看到“骨折价”别急着心动,先打开骑行软件看看去年记录。
公里数不过千,再便宜都是贵。
毕竟,腿比车贵的日子,才刚开始。
来源:天海无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