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华为的最贵,但用户的使用率和反馈也是最好的。momenta走性价比路线,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中庸。而各家自研的则就是参差不齐了,有的还不错,有的很一般,全靠宣传忽悠。
现在主流的智驾就是华为,momenta,以及各家自研的。
其中华为的最贵,但用户的使用率和反馈也是最好的。momenta走性价比路线,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中庸。而各家自研的则就是参差不齐了,有的还不错,有的很一般,全靠宣传忽悠。
那不偏不倚,现阶段智能辅助驾驶,谁最强,强在哪儿?
当“智能辅助驾驶”从科幻走进4S店的配置单,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用户体验与市场选择的混战已悄然白热化。华为的声名远扬、Momenta的广结盟友、特斯拉的信仰加持,以及小鹏等新势力的执着自研,共同勾勒出一幅纷繁复杂的产业图景。消费者置身其中,难免发出灵魂一问:抛开营销话术与品牌光环,现阶段智能辅助驾驶,究竟谁最强?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一道关于“如何定义最强”的多选题。真正的“强”,并非单一的技术指标,而是技术路线、用户体验、安全冗余与商业路径在特定场景下的最优解。
极致体验的“天花板”:华为ADS,以软硬融合冗余构筑安全壁垒
如果从用户口碑和综合体验的维度审视,华为ADS无疑是当前市场中呼声最高的“顶流”。它的“强”,首先体现在一种不惜成本的软、硬件豪奢与安全至上理念。
与许多追求“够用就好”的方案不同,华为ADS选择了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的技术路线,尤其是率先大规模上车的高精度激光雷达,为其系统提供了一份不受光线影响的“三维立体地图”。这份超越人感官感知的硬件冗余,是其在AEB(自动紧急制动)、鬼探头等极端场景下表现稳健的基石。此外,华为将其在通信领域深厚的工程能力注入智驾系统,使其规控算法表现得尤为“老练”——无论是高速匝道的大曲率过弯,还是城区复杂路况的博弈通行,都力求拟人化的平顺与果断。
这种追求极致体验的策略,注定与高昂的成本绑定。华为ADS成为了“技术领先”与“价格昂贵” 的一体两面,它为追求顶级安全、信赖硬件实力的用户,树立了现阶段智驾体验的天花板。
华为强就强在它是唯一一家打通自动驾驶全产业链的厂家,硬件全是华为自研,且性能强悍。别家最怕,也是自动驾驶最难搞定的融合算法,华为也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
中庸之道的“隐形冠军”:Momenta,以性价比与规模开疆拓土
与华为高举高打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omenta所走的“性价比”与广泛合作路线。它的“强”,不在于炫技式的场景突破,而在于一种均衡、可靠且易于被主流市场接受的成熟度。
Momenta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基于数据驱动的“飞轮”感知决策大模型,以及灵活支持不同硬件配置的方案能力。这使得它能够为从豪华品牌到经济型车型的众多合作伙伴,提供“说不上惊艳,但绝无硬伤”的辅助驾驶功能。你或许不会在Momenta的方案上体验到最前沿的“城市NOA”,但在高速巡航、自适应跟车等高频场景下,它总能稳定发挥。
这种 “中庸”并非平庸,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商业智慧。Momenta如同汽车界的“英特尔”,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却通过赋能几乎所有主流跨国车企(如奔驰、宝马)与国内大型车企,实现了装机量的飞速增长。对于广大普通用户而言,一台价格适中、搭载成熟可靠智驾功能的车型,其吸引力或许远大于为顶尖技术付出的溢价。Momenta的强,是规模化与普适性的强。
路线之争的“执剑人”:软硬融合派与纯视觉派的殊途同归
在华为与Momenta之外,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终极较量同样引人注目。以华为为代表的软硬融合派和以特斯拉为旗帜的纯视觉派,代表了另一种对“强”的定义。
华为将“全栈自研”刻入基因,其优势在于硬件的快速迭代与软件OTA的强大能力。在积累了海量中国路况数据后,华为在通行效率和处理“中国特色”复杂路况(如无处不在的加塞、非标道路等)上,而中国的路况可以说绝对是世界最复杂的路况之一,展现出强大的进化潜力。它的“强”,是贴近本土、越用越聪明的强,是超越人类感官极限的强。
而特斯拉FSD则是一条更为极致的“纯视觉”路线,它坚信基于摄像头的感知配合顶尖的AI大模型,足以模拟媲美人类驾驶。其在北美市场的卓越表现证明了该路线的巨大潜力。然而,在中国市场,由于数据无法出境,导致其“飞轮”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出现了“水土不服”的迹象。因此,特斯拉FSD的“强”,更多是一种有待本土化验证的“潜力之强”。
回到最初的问题:现阶段智能辅助驾驶,谁最强?
答案是:在安全与综合体验的维度上,华为ADS凭借硬件冗余和软硬完美融合的工程能力确立了领先地位;在规模化普及与性价比的赛道上,Momenta以其均衡可靠的方案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在算法迭代的挖掘上,小鹏与特斯拉则代表了两种不同路径的积极探索。
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追问“谁最强”不如思考“谁最适合我”。你是愿意为顶级的安全冗余和拟人化体验支付溢价?还是更看重在合理预算内获得稳定可靠的辅助功能?亦或是愿意陪伴一个快速迭代的算法系统共同成长?
智能驾驶的竞赛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当前任何一家的领先都可能是暂时的。技术的融合与路线的收敛将是未来的主题。而作为用户,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正因为有这些在不同路径上奋力探索的“最强”竞争者,智能驾驶才能更快地驶向那个安全、自由的智能出行未来。
来源:汽车叭叭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