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作为人员密集、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消防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需围绕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原则,聚焦设施管理、日常防控、应急能力、教育普及四大核心维度,明确以下重点内容:
训消防重点警示直接下
中小学消防安全重点
中小学作为人员密集、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消防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需围绕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原则,聚焦设施管理、日常防控、应急能力、教育普及四大核心维度,明确以下重点内容:
一、消防安全设施:确保 “完好、可用、易取”
消防设施是校园火灾防控的 “第一道防线”,需定期检查、维护,杜绝 “形同虚设”:
1.基础设施配置与维护
按标准配备灭火器(通常每 50㎡1 具,优先 ABC 干粉型)、消防栓(需配套水带、水枪,水压达标)、应急照明(断电后自动亮起,覆盖走廊、楼梯间、出口)、疏散指示标志(距地 1m 以下,指向清晰,无遮挡)。
每月检查 1 次:灭火器压力是否正常(指针在绿色区域)、消防栓阀门是否灵活、应急灯续航是否达标(不少于 90 分钟)、指示标志是否破损或褪色,发现问题立即维修或更换。
2.特殊区域强化配置
实验室:单独配备防爆型灭火器、灭火沙、应急洗眼器(针对化学试剂泄漏),严禁在实验台附近堆放易燃物(如纸张、酒精)。
食堂:厨房需安装油烟管道灭火装置(每 6 个月清理 1 次油烟管道,防止油污堆积起火),燃气管道加装泄漏报警器,灶具旁配备灭火毯。
配电室、机房:使用气体灭火系统(如七氟丙烷),避免用水灭火导致设备损坏,同时设置防火门、防火窗,与其他区域物理隔离。
3.设施管理禁区
严禁堵塞消防通道、安全出口(走廊、楼梯间不得堆放杂物、课桌,出口门需向外开启,不得上锁或加装门禁);
严禁挪用、遮挡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栓旁不得堆放物品,指示标志不得被海报、展板覆盖)。
二、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杜绝 “隐患萌芽”
校园火灾多由细节疏忽引发,需通过制度规范日常行为,消除风险点:
1.用电安全:源头防控电气火灾
教室、宿舍严禁使用 “大功率违规电器”(如电炉、电暖器、充电宝集群充电),插座不得 “串联”(一个插线板接多个设备),放学 / 放学后关闭所有电器电源(含投影仪、空调、饮水机)。
定期检查线路:每学期由专业电工排查教室、宿舍电线是否老化、破损,避免电线被桌椅挤压、缠绕(尤其多媒体设备线路),严禁私拉乱接电线。
2.用火安全:严控 “明火” 与易燃物
校园内全面禁烟(含教职工),严禁学生携带打火机、火柴等火种入校;
禁止在教学楼、宿舍附近燃放烟花爆竹,祭祀活动(如清明节)需在指定空旷区域进行,并有专人看管;
易燃物品(如酒精、汽油、油漆)需存放在专用危险品仓库(远离教学楼、食堂),由专人保管,使用时严格登记(如实验室酒精按需领取,剩余立即回收)。
3.重点时段与区域
管控上下学高峰:安排值班老师疏导楼梯间、校门口人流,避免拥挤导致疏散受阻;
夜间 / 节假日:宿舍管理员每小时巡查 1 次,教学楼、实验室锁门前检查 “断水、断电、断气” 情况,节假日关闭非必要区域电源。
三、应急处置能力:确保 “懂流程、能自救”
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需通过 “预案 + 演练” 提升应急反应效率:
1.制定清晰的应急预案
明确 “分级响应” 机制:班级发生小火情(如垃圾桶起火),由班主任立即用灭火器扑灭;火势扩大时,立即启动校园应急预案,拨打 “119” 并报告校长,同时组织疏散。
划分 “责任区”:每个楼层、班级指定 “消防安全员”(由老师或高年级学生担任),负责引导疏散、清点人数,确保不遗漏一人(尤其低年级学生、残障学生需专人帮扶)。
2.定期开展实战化演练
频率要求:每学期至少 1 次,演练前需提前告知师生(避免恐慌),但不透露具体时间(模拟真实场景)。
演练重点:
疏散动作:弯腰、捂口鼻(避免吸入浓烟),沿墙壁右侧快速行走,不跑、不推、不返场(严禁回去取书包、文具);
集合清点:疏散至操场等空旷区域后,班主任立即清点人数,报告给应急指挥部;
灭火器使用:组织教职工、高年级学生学习 “提、拔、握、压” 操作(灭火器使用步骤),确保关键岗位人员能熟练操作。
3.明确火场自救要点
被困时:若无法疏散,立即躲进密闭房间(如教室),用湿毛巾封堵门缝,在窗口挥舞鲜艳衣物呼救,等待救援,切勿跳楼;
烧伤处理:轻度烧伤立即用冷水冲洗,重度烧伤避免撕扯衣物,及时送医。
四、消防安全教育:让 “安全意识” 入脑入心
需结合未成年人认知特点,通过多样化形式普及消防知识,避免 “形式化”:
1.融入日常教学
利用晨会、班会、校园广播:每周分享 1 个 “消防小故事”(如 “儿童玩火引发火灾的案例”),提醒注意事项(如 “不私拉电线”“不玩打火机”)。
2.开展互动式宣传
组织 “消防主题活动”:如消防知识竞赛(问答 “火灾时该拨打什么电话”“疏散时要注意什么”)、手抄报比赛(主题 “我的消防小妙招”)、参观消防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消防车、灭火器,增强直观认知);
发放 “家庭消防告知书”:联合家长共同防控,提醒家长在家中排查隐患(如清理阳台易燃物、安装烟雾报警器),并与孩子一起制定 “家庭逃生计划”。
3.强化特殊群体教育
低年级学生:通过动画、儿歌(如 “火灾来了不要慌,弯腰捂鼻快疏散”)、情景模拟(用玩具模拟疏散)提升兴趣;
总结
中小学消防安全的核心是 “防患于未然”—— 既要通过严格的设施管理、日常管控堵住风险点,也要通过系统的教育、演练提升师生的 “自救互救” 能力,最终形成 “学校主导、师生参与、家长协同” 的防控体系,为未成年人筑牢安全屏障。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