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护师邢绍芝接过同事的援青“接力棒”,奔赴千里之外的青海省海北州,成为这条医疗天路上又一位坚定的行者,开展为期一年的支医工作,也延续了一所医院与一片土地之间长达十一年的“生命之约”。
今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护师邢绍芝接过同事的援青“接力棒”,奔赴千里之外的青海省海北州,成为这条医疗天路上又一位坚定的行者,开展为期一年的支医工作,也延续了一所医院与一片土地之间长达十一年的“生命之约”。
自2014年起,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派大量优秀医疗专家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在过去的十一年里,医院累计派出39名医护专家和医院管理专家,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以及祁连县人民医院,协助开展较为复杂的医疗技术,诊治疑难复杂病症和重症疾病,助力医院学科建设,培养技术骨干。
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上,滨医附院的援青专家们克服缺氧、严寒、语言障碍,用“仁心妙术”守护着同胞的健康,诠释着“医者无疆”的深刻内涵。他们成为高原上“移动的医疗堡垒”,将“输血”变为“造血”,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4年启动对口支援青海海北州,11年续写初心与使
2010年,中央作出了对口支援青海藏区的重大决策,旨在促进青海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长治久安。青海省生态地位重要,但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2014年,山东省党政代表团赴青海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对口支援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援青方式也从初期的资金、项目援助,向更深层次的智力支援、人才培养转变,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医院能力的提升成为“造血式”援助的核心。
2014年11月,滨医附院响应山东省委组织部号召,根据《山东省卫计委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州医疗工作方案》,选派顾振鹏、崔景晶、葛汝丽、马振滨、李贤让、李锟、赵洪春、张帆8名医护人员组成专家队,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8名队员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
从出征前夕精心制定帮扶计划,到提前锻炼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8名队员做足了准备,以应对高寒缺氧地区的工作和生活。尽管如此,入青伊始,他们依然出现了头晕、心悸、失眠、憋喘、过敏等不良反应。但凭着坚强的意志,他们努力克服饮食不习惯、语言交流不畅、寒冷、部分传染病高发、医院条件简陋等困难,全力开展帮扶工作。
帮扶期间,他们共进行相关专业理论授课60余次;完成手术50余台,其中多台手术开创了海北州手术空白;成功抢救急性Ⅳ度喉梗阻、突发晕厥休克、术后呼吸困难肺栓塞及产时子宫破裂等危重患者;免费为当地群众和官兵进行义诊和查体400余人次,接诊、巡诊农牧民群众1000余人次。
“对口支援青海不仅是光荣任务和重要使命,也是鲁青两地医院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有幸能够参与其中,我也深感荣幸。”滨医附院首批援青医疗队队员、有着20余年丰富临床护理和管理经验的崔景晶说,“我会继续尽我所能,为青海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后续的支援过程中,滨医附院从多个层面、多种维度提供支援。除了为受援医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之外,还捐赠了大量先进医疗设备,有力提升了当地医院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让当地群众能够获得更便捷、更优质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
在此基础上,滨医附院也在努力实现“造血”功能。一方面通过派遣医疗专家、技术骨干到受援医院开展诊疗、带教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另一方面邀请当地医生来滨医附院进修学习,提升他们的专项技术水平。同时,还通过远程授课、线上连线会诊等方式,帮助当地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看好病的本地医疗人才。
经受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的考验,交出合格的“生命答卷”
援青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工作。高寒、缺氧、干燥、阳光强烈,恶劣的环境是每一个初来此地的援青队员必须面对的考验。高原反应会带来持续的头痛、胸闷、气短,稍微活动就会出现心悸喘促,由此导致连续失眠和精神不振。除了高原反应,还要面对大风、干燥、寒冷的天气状况。最难过的是语言关,很多患者是偏远牧区的群众,只会说青海方言,医护人员只能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慢慢理解他们的需求。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丝毫未能撼动他们坚定的信念。十一年来,这支队伍如同一条流动的生命之河,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手术台旁、病房走廊、培训课堂乃至牧民的帐篷里。他们每一个人,都在高原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疫情期间,滨医附院门诊部副主任王琳作为院感专家,审核、修订县医共体及县、藏两院院感防控制度、流程、检查标准140余项,形成486页指导手册,每一页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制订各类新冠疫情防控应急预案13项,100余页的应急预案,每一页都映照出她的热忱。“能为祁连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就是我们的使命与荣誉吗?”王琳说。
滨医附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王兆林深知创新技术对于提升医疗水平的重要性。他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陆续开展了微创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操作,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更安全、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让他们在高原上也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
最让滨医附院护理部主任陈晓琳难忘的,是她助力海北州门源县3位先心病患儿的康复。她多方协调,使他们加入到滨医附院“天使阳光”先心病患儿救助项目,在滨医附院完成了先心病矫治手术,并免除了全部诊疗费、手术费。如今,三个孩子都非常健康。
滨医附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牛文杰在每一次下乡义诊的过程中,都通过免费检查、健康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拉近了医生与患者、滨州市与海北州之间的距离。
十一年间,滨医附院的专家们不仅带来了手术刀和听诊器,更带来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温情。他们深入牧区巡诊,在经幡飘扬处测量血压,在酥油茶香中倾听病痛,将现代医学的种子撒播在高原的每一个角落,累计服务群众数万人次。这种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情谊,让渤海之滨与青海之巅完成了时空与情感的交汇,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乐章。
坚持“授人以渔”,为祁连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过去十一年间,滨医附院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投入援青工作,其背后的理念和驱动力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的综合体系,远超出了单纯的任务完成。”滨医附院党委书记王东说。
经过十一年的探索,医院的理念早已从初期的“输血式”援助,深化为“造血式”援助。其核心目标是:为祁连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不是简单的供给和施予,而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深刻理解的科学方法。通过“师带徒”、技术培训、管理移植等方式,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根植于当地,最终实现受援医院能力的独立与提升。这种“授人以渔”的理念,确保了援助效益的长期性和根本性。
滨医附院每次选派人员,也正是契合了这一理念。人员选拔时,通常会优先考虑党员或思想积极向上的业务骨干。他们需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能深刻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大意义,并愿意为之奉献。同时,必须是医疗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优中选优,能将先进技术带到当地。
“在选拔中,我们尤其看重‘传帮带’的意识和能力。选派人员不仅要自己会看病,更要善于带教当地医务人员,留下技术财富,为当地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王东说。针对青海地区尤其是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高原性心脏病等),滨医附院会结合当地需求,派出相关领域的专家。
在更深层次,滨医附院也在助力当地医院提升管理理念,完成制度更新。通过将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理念和规章制度引入受援医院,帮助其提升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从整体上改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大提升了受援医院的“精气神”。
“除此之外,滨医附院还在不断深化交流与远程医疗合作。建立双方医院之间长期的沟通交流机制,探索利用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突破地理限制,为祁连县群众提供更持续的医疗技术支持。”王东说。
援青不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是医院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
援青事业,承载着党中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的深远战略,也凝聚着所有医务工作者对健康公平和社会责任的执着追求。
“经过十一年的沉淀,援青已从一项任务内化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医院精神传承和品牌形象的重要标志。参与援青,对医院职工而言是一种荣誉,这种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是强大的内生动力。”王东说。
滨医附院曾经在青海奋战过、以及正在奋战的医护人员,也将以“援青”精神为激励,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同仁,用心用情圆满完成援助任务。“也希望全院医护人员以援青队员为榜样,学习他们胸怀家国、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王东说。
如今,海北州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无数生命被重新点亮。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援青故事,仍在续写。如邢绍芝一样的身影,依旧如格桑花般绽放在雪域高原——他们用脚步丈量医者的高度,用初心温暖生命的厚度,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最动人的“山海情”。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