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外媒突然发现,中国悄悄在沙漠里干了件大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22:14 1

摘要:更狠的是,中国要把这些超级工程,塞进最不宜居的沙漠戈壁。一边是严守耕地红线,一边是史无前例的能源扩张。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矛盾,被中国硬生生干成了。

一个极其夸张的数字——4.55亿千瓦

这是中国规划到2030年,要在“沙戈荒”地区建成的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

这是什么概念?约等于20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规模。

更狠的是,中国要把这些超级工程,塞进最不宜居的沙漠戈壁。一边是严守耕地红线,一边是史无前例的能源扩张。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矛盾,被中国硬生生干成了

这盘大棋,从“十四五”规划就开始了。

国家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建设。

标题里说的“20个三峡”,秘密就藏在规划里。到2030年,“沙戈荒”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而三峡大坝的总装机容量是2250万千瓦。

455除以22.5,正好是20.22倍

这背后,是国家一石三鸟的战略考量:不只是为了提升新能源供给,还要利用这些不毛之地,降低土地、基建成本,同时修复生态环境,带动地方经济。

但马上一个天大的难题就摆在面前:用地瓶颈

搞光伏要铺海量的面板,地从哪来?

很快,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国家能源局三部门联合发文,直接给出了解决方案

《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利用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光伏。

说白了,就是点名鼓励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区域选址建设大型光伏基地。

当然,国家也划下了绝对的“红线”。

《通知》要求,项目选址必须避让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天然林地等。

最核心的一条铁律是:新建、扩建光伏发电项目,一律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所有光伏方阵用地,一律不得占用耕地。

这一下,就把中国光伏大军的主战场,彻底锁定在了“沙戈荒”

内蒙古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率先给出了答案。

这里正在落实自治区的“光伏长城”战略,规划建设一条长133公里、总装机15GW的“光伏治沙带”。

在库布齐沙漠,他们不只是来发电的,而是同步实施光伏治沙和配套生态治理项目。

当地创新搞出了“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牧光互补”的模式。

这套中国式打法,总结起来就是十二个字: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板外养殖

效果怎么样?以“光伏长城”中部的达拉特光伏领跑基地为例,目前已全部建成投产。

一年能发“绿电”20亿度

每年节约标煤6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65万吨。更关键的是,这里彻底实现了“生态绿”与“光伏蓝”的协同发展。

你以为这就完了?在另一片沙漠,内蒙古的乌兰布和,玩法又升级了。

这里的千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搞出了一套精细到米的“141”模式

这是中国林科院的手笔:光伏板前留空1米,用来有效滞尘;行距留足4米,方便光伏板清洗和苗木抚育作业;板后还要留空1米,确保植物能接收到有效降水。

别小看这“141”布局,它给板下的植物创造了最适宜的小环境。

实测显示,梭梭在板下成活率均在85%以上,生态防护效益直接增加了45%以上。

同时,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了33%到60%

当地顺势搞起了“光伏+有机循环”产业。

光伏板下种植耐旱的肉苁蓉,扣除成本每亩纯收益600元

种植柠条,每亩年产鲜枝1500公斤。真正做到了增绿、增能、增收,沙子变成了金子

如果说内蒙古的模式是“治沙+”,那么新疆的模式就是“能源+”。

在哈密三塘湖戈壁腹地,我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已经拔地而起。

这里的玩法,是目前最高阶的“风光火热储一体化”。

基地总装机规模高达1420万千瓦,其中风电700万千瓦、光伏3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0%

为了确保电力稳定送出,它还配套了400万千瓦的清洁煤电和120万千瓦的电化学储能作为支撑。

这已经不是一个电站,这是一个综合能源航母

这个超级工程,正是国家“西电东送”特高压通道——“疆电入渝”工程的配套电源

2025年6月13日,首批2台100万千瓦煤电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

按照计划,基地整体建成后,每年可输送约360亿千瓦时电量,通过特高压线路直送重庆。

这笔电量,能满足重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电力供应

而在另一个主战场——库布齐沙漠,光伏板带来的生态巨变,更是肉眼可见。

以正泰建设的中国首个治沙光伏项目为例,110余万块光伏板起到了遮光挡风的奇效。

据测算,光伏阵列每年能减少水分蒸发量高达800毫米,同时让板下风速降低1.5米/秒。

光伏板挡住了阳光,减少了蒸发,板下开始种植甘草、苜蓿等植物。

配合微喷、渗灌等节水技术,比常规沙漠种植节水90%以上,植物存活率提高了30%。

防风、固沙、储水、种植,一个良性循环彻底跑通了。

这片“死亡之海”,不只变成了“能源蓝海”,也成了当地牧民的“致富宝地”。

该项目从建设到运营,先后帮助了贫困人口800余户

电站的后续种植和养殖,为当地57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负责灌溉、清洁、放牧等。

据统计,每户家庭在此年营收不低于3.5万元,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沙漠、戈壁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能源蓝海”,点缀原先的荒芜。

参考资料:

[1]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内蒙古达拉特旗:沙漠里崛起“光伏长城”.中国科技网.2025.08.23

[2]沙漠变成绿色宝库.中国经济网.2025.01.01

[3]沙漠中的“蓝色海洋”感受正泰库布齐沙漠光伏电站.世纪新能源网.2019.10.29

[4]三部门联合发文规范用地管理,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鼓励在沙漠戈壁建大型光伏基地.中国政府网.2023.04.16

[5]我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新华网.2025.6.13

来源:清尧乱拂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