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送别103岁杨振宁后,74岁“肥猫”郑则仕传出离世传闻让人唏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21:16 1

摘要:杨振宁于10月18日12时在北京逝世,同日郑则仕被谣传离世,他亲自拍视频辟谣:我还在

杨振宁于10月18日12时在北京逝世,同日郑则仕被谣传离世,他亲自拍视频辟谣:我还在

那天中午手机一震,权威渠道推送讣告,确认杨先生走了;

还没反应过来,傍晚又刷到“肥猫走了”的流言,心里一凉,几秒之后看到他出镜说话,才长出一口气

这种情绪的拉扯,很现实,也很刺痛

关于杨振宁,人民日报发布讣告,消息清楚且克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认识他的,多半是从课本到新闻一路伴着长大;

不认识的,也会在“诺贝尔奖”“理论物理”的标题里停一下

10月20日晚起,清华大学设了吊唁处,为期7天,每天上午9点到晚上9点开放

我想起校园里常见的一条路,秋风一过,梧桐叶会扫成浅浅的小堆,安静得让人不敢大声说话

说回郑则仕

他在社交平台抬手招呼,笑着说“放心,我还在”,语气不重,却足够有力

镜头里的他瘦了,脸线条清晰,但眼神亮堂,精神头看着不差

有业内人士提到,之所以反复被“造走”,一大原因就是他近年公开露面少,大家就凭想象填空

说白了,信息空白,谣言就爱往里钻

郑则仕是两届金像奖影帝,代表作《何必有我》《肥猫正传》《跛豪》仍在很多人的播放列表里

近年他受糖尿病困扰,人瘦了点,作息也更收着了

但健康状况可控,2025年5月他还凭TVB温情喜剧《神耆小子》拿下“新时代国际电视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奖”

这不是“怀旧奖”,是拿作品说话

更重要的是,他已确认回归TVB拍新剧,工作还在继续

我更愿意把这次出面辟谣,看成他对观众一次“报平安”

他没有反复讲道理,就只说了句“我在”,把最核心的事交代清楚

这恰恰是公共传播里最有效的做法:直给

同样直给的,还有一条底线——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针对“某某离世”的凭空言说,法律上有名誉权的边界

当事人有权追究造谣者责任

这不是谁脾气好就不追究的事,而是基本的社会规则

更扎心的是,这两件事被不合时宜地挤在了一天

一位百岁学者离开,一位资深演员被“催命式”谣言缠上,情绪上很难不乱

可换句话说,它也提醒我们区分事实与情绪——该沉痛的,就沉痛;

该戳破的,就立刻戳破

对未经证实的消息按下“转发”之前,问自己一句:我为这句话负责吗?

想起郑则仕,脑海里总会冒出港剧里暖乎乎的画面

几年前在香港一家茶餐厅,我隔壁桌的老先生看着重播,笑着念“肥猫真好人”

演员的厉害之处是把角色活进了大众记忆,久而久之,角色也护着演员

这也解释了为何他的现身能迅速止谣——

观众相信那张熟悉的脸,也愿意相信他接下来还能演

类似的“被造谣”并不新鲜,李连杰、成龙、赵本山都被无端“送走”过

套路也不新鲜:先是匿名账号发个模糊的“听说”,再用几张旧照、几个感叹号制造紧迫感,最后靠转发扩大声量

但每一次被推高的谣言,都在透支公共信任

一次次挥霍掉“相信”的储备,到了真正需要告知大众的时刻,反而容易被当成又一个“热搜拼装”

这才是最伤的地方

事实层面很清楚:杨先生走了,我们要面对离别;

郑则仕在,他还会演戏

情感层面也有答案:一个值得肃立致敬,一个值得平静等待

对杨振宁的怀念,最好落在继续爱科学、尊重知识上;

对郑则仕的关心,最好落在看他的作品、别被谣言牵着走

这两种“落地”,都很实在

我总觉得,真正的告别有重量,真正的安好也有温度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惊悚标题”挪回到“清楚事实”,很多不必要的惊慌就会消散

也许,这就是今天最该学会的一件小事:慢一秒,核一眼,再开口

等到清华的梧桐路上人潮散去,等到“肥猫”新戏上线

我们还会被触动,但不会再被操控

这份从容,值得一起练习

接下来,关注郑则仕的新作,也关注治理网络谣言的进展,让“真话”多走一步,“空话”少活一天

来源:兮兮剧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