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软科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公布,我们的新闻传播学从30名跌至33名,连续五年下滑。这似乎与人们平时的观感不太符合,因为我们日常工作没少做,关键性节点工作也把握住了,教师中教授人数连年递增,其中还有不少的人升等为省级人才,或者有省级人才加入,却最后还是这样
“必记本”注:本文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肖燕雄(1965年6月生-)湖南新宁人,首发公号“为三新肆意说”,特此分享。
近日,软科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公布,我们的新闻传播学从30名跌至33名,连续五年下滑。这似乎与人们平时的观感不太符合,因为我们日常工作没少做,关键性节点工作也把握住了,教师中教授人数连年递增,其中还有不少的人升等为省级人才,或者有省级人才加入,却最后还是这样的结果。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个学科排名的指标权重和定义,才发现你我这些一般教师,甚至绝大部分教授,都在考察范围之外,最多也只是其中的庸众而已。新闻传播学的指标权重一共1750分,普通教师能够在这1750分中现身的只占400分不到(即23%的份额),包括在CSSCI刊物发表论文,主持面上青年项目,以及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办的各种重点项目。这些能够有幸被软科选中作为排名指标的庸众最多只占23%的权重分,其他基本上都是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科学研究成果奖的第一完成人。正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学生才会被纳入排名范围,所以一个单位某一级学科属下的80%的教师和90%以上的学生连做“庸众”的资格都没有。大学里的学科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是因为它会实现四大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成就学者,三是积淀学术,四是服务社会。单单就前两项功能来说,软科的学科排名只聚焦于顶尖人物,便意味着有可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业界精英,却顶不得一个获得某种国家级称号者有用;也意味着即使拥有20位教授,却顶不上一个长江学者或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有用,哪怕这些教授中有半数具备鲜明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在全国同行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较好的评价。软科学科排名是典型的“抓大放小”的做法,它抓出的几条大鱼可能压根与人才培养、学术传承等学科的核心价值没有丝毫关联,而只是与社会价值密切有关的其他优秀人才。不是说这些人才不值得尊重,而是说他们不构成高校学科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将他们纳入学科排名的考察对象,不如将学科所属的硕士、博士学位点纳入考察更为恰当。经如此细细思考,我觉得即使是广受人们好评的软科学科排名、专业排名、学校排名,都有弃如敝履的必要,它不能真正评比出优劣来,而只是人为地制造了更多的焦虑感。 来源:必记本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