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失业后跑外卖的第16天:在冷风里,我摸到了生活的温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23:10 1

摘要:11月25日,我骑上电动车,后座绑着黄色保温箱,正式成为了一名外卖骑手。今天是第16天,广州的天气从“春日暖阳”突然跌进“湿冷暴击”,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手套里的手指还是冻得发麻。但比起失业后窝在出租屋里的焦虑,这股冷反而让我清醒——原来,动起来,才是对抗迷茫

11月25日,我骑上电动车,后座绑着黄色保温箱,正式成为了一名外卖骑手。今天是第16天,广州的天气从“春日暖阳”突然跌进“湿冷暴击”,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手套里的手指还是冻得发麻。但比起失业后窝在出租屋里的焦虑,这股冷反而让我清醒——原来,动起来,才是对抗迷茫最好的药。

一、失业后的“自救实验”:从“挑工作”到“先活下来”

失业那段时间,我像只无头苍蝇。投过简历,面过试,不是被“经验不足”拒绝,就是被“996压力”劝退。最崩溃的一次,面试官看着我的简历说:“你25岁了,怎么还没找到方向?”

那天晚上,我盯着天花板到凌晨三点,突然想起朋友说过的话:“实在不行,去跑外卖吧,自由,不用看人脸色。”

现在回头看,这个决定像一场“生存本能驱动的冒险”。

第一天接单,我攥着手机在商家门口来回踱步,生怕取错餐;第一次爬六楼送餐,双腿抖得像筛子,敲开门时差点把汤洒了。但当顾客接过餐说“谢谢”时,我突然明白:原来“被需要”的感觉,比“体面”更让人踏实。

二、广州的冬天:冷是冷的,但“动起来”就不怕了

广州的湿冷像魔法攻击,穿透厚外套直往骨头里钻。早上9点出门,风卷着雨丝往脖子里灌,我裹紧围巾,心想:“这可比老家零下十度还难熬。”

但跑起来就好了。

电动车轮子一转,身体渐渐发热;等红灯时搓搓手,哈出的白气在头盔上结成霜;最冷的时候,我把保温箱里的热水袋抱在怀里,像揣着个小太阳。

“累吗?”同事问我。

“累。”我实话实说,“但比躺在出租屋里刷招聘软件强。”

他笑了:“等你跑满21天新人保护期,就知道这活儿多香了——单子稳定,不用看老板脸色,想歇就歇。”

现在,我已经习惯了每天从早9点跑到晚10点的生活。偶尔忙到11点,看着手机里“今日收入287元”的提示,反而觉得充实——至少,今天的饭钱、房租,都有了着落。

三、内向者的“舒适区”:不用社交,反而更轻松

我从小内向,大学时连小组作业都躲着当“透明人”。失业后试过销售、客服,每天强装热情,回家后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

跑外卖却意外适合我。

取餐时和商家说句“谢谢”,送餐时对顾客点个头,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和导航、电动车、楼梯打交道。不用刻意找话题,不用强颜欢笑,甚至不用记住谁的名字——这种“低社交压力”的工作,让我第一次觉得“工作也可以很舒服”。

当然,也有“破防”时刻。

比如有次送奶茶,顾客非说“少了一杯”,我翻遍保温箱也没找到,最后发现是他自己记错了订单;比如下雨天摔了一跤,餐盒洒了,赔了30块钱,蹲在路边擦电动车时,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

但这些“小插曲”反而让我更松弛——原来,犯错没那么可怕,解决问题就好。

四、过年不回家的“另类年味”:为忙碌的人送上一份热饭

昨天站长问:“过年值班吗?”我几乎没犹豫:“值。”

老家在北方,回去要坐8小时高铁,还要面对亲戚的“灵魂三问”:“现在做什么工作?”“一个月赚多少?”“什么时候结婚?”

留在广州,虽然冷清,但至少不用“表演成功”。更重要的是——除夕那天,当大多数人围坐吃年夜饭时,我可能正骑着电动车,把一份热腾腾的饺子送到加班的程序员、值班的护士、或者同样没回家的外卖员手里。

“这也是一种年味吧。”我对自己说。

五、第16天的“小确幸”:生活没有答案,但有方向

今天送完最后一单,我蹲在便利店门口吃关东煮。萝卜吸饱了汤汁,入口即化;魔芋结弹牙,带着微微的辣味。手机弹出消息:“今日完成32单,收入298元。”

16天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外卖员;16天后,我却在这份“普通”的工作里,找到了久违的掌控感。

它教会我:

• “体面”不如“踏实”:穿西装坐办公室不一定高级,骑电动车送餐也不丢人;

• “迷茫”需要“行动”破解:与其在家焦虑,不如先跑起来,方向会在路上慢慢清晰;

• “冷”可以被“热”抵消:广州的风再冷,也冷不过失业时的绝望。

结语:在冷风里,等春天来

明天,我会继续套上厚外套,戴上手套,骑上那辆“老伙计”电动车。也许会遇到刁难的顾客,也许会摔第N次跤,但至少我知道——只要动起来,今天就不会白过。

25岁,失业后的第16天,我不再纠结“未来在哪里”,因为我已经在路上。

而路,总会通向某个地方。

(#外卖骑手日记# #失业后的生活# #广州骑手日常# #努力不会被辜负# #99年)

——25岁,我在外卖车后座上,摸到了生活的温度。

来源:七天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