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9日,广东河源源城区,阿里巴巴云端数据库发生火情。燃烧物质为木材以及建筑外墙保温材料,过火面积约10平方米,无人员伤亡。
有这样一件“衣服”
建筑物“穿”上后
可达到夏防晒、冬御寒效果
它就是如今被广泛使用的
建筑保温材料
然而近年来
这件“衣服”却频频引发事故
给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
警示案例
-1-
2024年12月9日,广东河源源城区,阿里巴巴云端数据库发生火情。燃烧物质为木材以及建筑外墙保温材料,过火面积约10平方米,无人员伤亡。
资料图
-2-
2022年9月16日,湖南长沙,中国电信大厦发生火灾。火灾原因为未熄灭的烟头引燃室外平台可燃物,进而引燃建筑外墙装饰铝塑板引发火灾。
资料图
消防实验
根据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分为以下几种等级
A级是不燃材料(制品)
B1级是难燃材料(制品)
B2级是可燃材料(制品)
B3级是易燃材料(制品)
不同级别的保温板燃烧性能却是天差地别
下面这组实验
带大家近距离了解
保温材料的真面目
01
不同等级保温材料的“烤”验
使用喷火枪和测温仪,将火焰加热至特定温度,分别对B3级、B2级、B1级、A级6种不同燃烧性能等级的保温材料进行点燃测试,观察其在同一火焰下的燃烧情况。
B3级材料
B3级材料(模塑聚苯乙烯)被明火炙烤后,燃烧迅速猛烈,伴有大量的黑烟,产生熔融变形滴落,滴落物在地上持续燃烧。
B2级材料
B2级材料(聚苯乙烯)被明火炙烤后,会发生燃烧,火焰传播速度较快,产生熔融变形滴落,滴落物在地上持续燃烧。
B1级材料
B1级材料(聚异氰脲酸酯)被明火炙烤后,会发生燃烧,离开明火后会立即熄灭。
B1级材料(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被明火炙烤后,会发生燃烧,离开明火后会立即熄灭。
A级材料
A级材料(岩棉)被明火炙烤后,仅表面被熏黑但并未发生燃烧,离火自熄。
A级材料(玻璃棉)被明火炙烤后,仅表面被熏黑但并未发生燃烧,离火自熄。
02
当动火作业遇见保温材料
模拟使用聚氨酯泡沫的企业冷库在遇到动火作业时,火花喷溅到保温材料上出现的情况。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电焊火花掉落在聚氨酯泡沫材料上后,迅速燃起明火并伴随大量黑烟,一分钟不到火势逐渐变大,引燃墙面保温材料。
墙面保温材料起火
03
模拟单、多层建筑起火
采用亚克力板搭建两个密闭空间,分别模拟单层冷库、多层厂房局部设置聚氨酯保温层火灾现场,点燃内部可燃保温材料,等比例缩小,直观展现火焰与烟气蔓延速度和进程。
单层冷库
实验中,保温材料被迅速点燃,浓烟瞬间弥漫在整个模型内,火势愈演愈烈,有坍塌风险,可以反映出冷库场景真实发生火灾后,由于密闭性较好,通风条件差,火势容易快速蔓延,且人员疏散困难。
多层厂房
由上述实验可知
建筑的内、外保温系统
宜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
不宜采用B2级保温材料
严禁采用B3级保温材料
拓展阅读
1、对于人员密集场所,用火、燃油、燃气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场所以及各类建筑内的疏散楼梯间、避难走道、避难间、避难层等场所或部位,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
2、对于其他场所,应采用低烟、低毒且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的保温材料。
3、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做防护层。采用燃烧性能为B1级的保温材料时,防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mm。
为了更有效防范建筑保温材料起火事故的发生
去年以来,按照国务院部署
国家消防救援局会同有关部委
牵头开展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整治工作
今年上半年
共接报外墙保温材料相关火灾715起
未造成人员死亡
且从1月份的233起
逐月下降至6月份的45起
下降趋势明显
除了各类标准对外墙保温材料的严格限制外
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也必不可少
以下消防安全提示请大家一起学习
如何防范
外墙保温材料起火
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
1、在高层建筑墙体设置防火警示标识,加强对外墙保温层巡查和维护,发现破损及时修复,别让隐患有可乘之机。
2、及时清理建筑外墙周围和屋面可燃杂物,不在外墙周围进行电气焊、焚烧垃圾等动火作业,防止小火酿大灾。
3、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区域与高层建筑外墙保持安全距离,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及时清理建筑内违规停放的电动自行车。
4、做好共用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持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畅通,微型消防站定期开展消防培训演练,及时处置扑救初起火灾。
个人防范措施
1、不在建筑外墙周围和屋面堆放可燃杂物、动用明火、乱扔烟头,不在建筑内和周边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消除身边火灾隐患。
2、电动自行车不进楼入户、飞线充电,停放、充电远离建筑外墙,不挪用、损坏共用消防设施、器材,用行动维护公共消防安全。
3、停车不占用消防车通道,不在公共区域、楼梯间堆放杂物,共同守护消防生命通道。
来源:新疆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