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终南毓秀,楼观巍然。雨后的古楼观氤氲苍翠,当来自十三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夫人们踏足这里,秦岭山风与丝路驼铃在此相遇,东方智慧与世界文明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终南毓秀,楼观巍然。雨后的古楼观氤氲苍翠,当来自十三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夫人们踏足这里,秦岭山风与丝路驼铃在此相遇,东方智慧与世界文明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周至,这座镶嵌在秦岭北麓、渭水之滨的千年古县,恰是这幅山水画卷的“底色”——它枕山面水,既有秦岭的苍翠雄浑作屏障,又有渭水的温婉滋养润民生,自古便是关中平原上的“文化秘境”,更因孕育了古楼观这一“天下第一福地”,成为道家文化扎根生长的核心土壤。
作为道家思想的诞生地与《道德经》的传播原点,古楼观承载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精髓。这里的每一方碑刻、每一株古柏,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老子在此著经立说,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思,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智慧方案。
漫步在古楼观的步道上,驻华大使夫人们拾阶而上一起触摸“道法自然”的奥秘。当听到“养生贵在养心,顺四时而生息”的道家养生理念时,她们驻足耹听,并向道长请教《道德经》的核心宗旨。
比利时大使夫人潘黄河曾读过《道德经》在来到古楼观后很有感触。她说:“我自身有很多道家思想的共鸣,因为我读过《道德经》这本书,但之前并不知道周至竟然是它的发源地,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发现。”
这种将哲学思想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找到了共鸣——对健康生命的追求,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本就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纽带。
萨摩亚大使夫人克莱尔·乔治亚·马里纳说:“在这里我也逐渐认识到,道教文化的核心就是与自然建立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理解自然、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
从“天下第一福地”到“多来多福”的周至文化IP,古楼观正在完成从历史遗迹到文化桥梁的华丽转身。大使夫人们在此触摸到的,不仅是两千年前的古老智慧,也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生动展示。当她们在说经台前驻足,遥望老子手植银杏,东方哲学中“和合共生”的思想种子,已随着这次文化交流悄然播撒。
这座古老的观宇,如今正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潘黄河说:“在这里我了解了道家的历史、古楼观是如何建造的,以及后来人们是如何在石碑上保存《道德经》的文字的,这些都让我兴致勃勃,也许在未来,中国这种关于‘自然与生态’的价值观念将继续传承数个世纪。”
真正的文化自信,既在于守护传统的根脉,也在于拥抱世界的胸怀。古楼观的石阶曾走过求道者的足迹,今天又迎来文明互鉴的使者——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周至走向世界,在交流中焕发新生的生动写照。
周至用它的山水、民俗与智慧,为古楼观搭建了“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舞台,让这座千年观宇不再是孤立的历史遗迹,而是有温度、有生活的文化载体。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十二个年头,不少像古楼观这样的文化地标,正在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特殊纽带。它用“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回应着全球性的生态关切,以“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促进着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在这条跨越古今的文明对话之路上,终南山古楼观如一盏不灭的明灯,继续照亮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前行方向。(文/图 龙欣妍)
来源:国际在线陕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