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半山,宋弯弯,汉墓出在山尖尖”——这句在淄博考古圈流传的“寻宝口诀”,并非民间随口杜撰的戏言。12个字的背后,既藏着《史记》《宋史》等史书中的丧葬制度记载,更被淄博数十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反复验证,成为串联起汉、唐、宋三朝墓葬文化的“活密码”。
“唐半山,宋弯弯,汉墓出在山尖尖”——这句在淄博考古圈流传的“寻宝口诀”,并非民间随口杜撰的戏言。12个字的背后,既藏着《史记》《宋史》等史书中的丧葬制度记载,更被淄博数十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反复验证,成为串联起汉、唐、宋三朝墓葬文化的“活密码”。
[微风]唐“半山”:唐墓依山为陵,兼顾“气脉”与实用。
唐代丧葬制度在《通典·礼典》中有详细记载,提倡“因山为陵,以省人力”,既追求山水“气脉”,又注重墓葬的干燥与稳固。淄博作为唐代淄青节度使辖区的重要城镇,留下了大量唐代墓葬遗存。2015年发掘的淄博高新区唐代崔氏家族墓群(崔氏为唐代山东望族),便位于九顶山半山腰的缓坡地带,墓群坐北朝南,地势高于山脚、低于山顶,墓室内干燥无积水。出土的《崔府君墓志铭》记载其“葬于九顶山之阳,择地之胜也”,恰好解释了“半山”选址的原因——既符合唐代“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避开了山顶的风雨侵蚀和山脚的潮湿,与俗语“唐半山”高度契合。
[微风]宋“弯弯”:宋朝薄葬之风下,藏于“隐处”
宋代丧葬观念发生巨变,《宋史·礼志》记载“士庶之家,棺无金玉之饰,葬无高大之坟”,薄葬、简葬成为社会主流,平民墓葬增多,选址更注重“隐蔽性”。淄博博山、淄川等地的宋代墓葬发掘,完美诠释了“宋弯弯”的内涵:2021年在博山石门景区发现的5座宋代平民墓葬,均位于山谷弯曲处的低洼地带,墓葬形制简单,无封土堆,仅用青砖砌筑墓室,若不是村民耕地时发现墓砖,很难被察觉。2019年淄川昆仑镇发掘的宋代董氏墓,同样藏于河湾拐角处,出土的青瓷碗、铜镜等器物朴素无华,印证了宋代“藏而不露”的薄葬风气,也让“宋弯弯”的说法有了实物支撑。
[微风]汉墓出在“山尖尖”:事死如事生,陵随山形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汉代齐国为“诸侯大国”,齐王及贵族“葬制如帝者”。汉代人信奉“天人感应”,《后汉书·礼仪志》明确提及贵族墓葬需“择高敞地”,认为葬于山巅可“上接天神”,彰显身份。这一点在淄博考古中得到完美印证:临淄的四王冢、二王冢(经考古证实为西汉齐王陵墓),均坐落于牛山、鼎足山的最高处,封土堆高约20米,依山势而建,与山体浑然一体。1978年发掘的临淄西汉大武齐王墓,虽未在“山尖尖”,但位于地势高耸的台地之上,出土的鎏金铜鼎、玉衣残片等文物,进一步佐证了汉代贵族“居高而葬”的习俗,与“汉墓出在山尖尖”的俗语形成互证。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淄博考古队在临淄牛山勘探时,当地老人便提醒“山顶上有‘大土堆’,说不定是老王爷的坟”,这正是“汉墓出在山尖尖”的民间认知。随后,考古队对牛山山顶的封土堆进行勘探,证实为汉代齐王陵墓,开启了临淄汉代王陵的研究序幕。2018年,考古队依据“汉墓山尖尖”的线索,在临淄金山镇一座无名山顶发现了一座大型汉代贵族墓,出土的铜钫、玉璧等文物,与《汉书·地理志》中“齐地多王侯,葬器奢华”的记载相互印证。
而“唐半山”“宋弯弯”的验证案例同样密集:2003年,博山夏家庄镇在半山腰施工时发现唐代墓葬,出土的唐三彩俑与《新唐书·舆服志》中“唐俑以青、黄、白为常”的记载一致;2020年,淄川太河镇在山谷弯曲处发现宋代墓葬群,出土的“元丰通宝”铜钱(元丰为宋神宗年号),精准对应了墓葬的年代,再次让俗语与考古发现“同频共振”。
淄博市考古研究所专家表示,虽然俗语不能替代科学的考古勘探,但它以朴素的语言概括了不同朝代的丧葬文化特征,是民间智慧对历史的“鲜活记忆”。淄博的这句口诀,之所以格外具有代表性,正因淄博是少数能同时完整呈现汉、唐、宋三朝墓葬文化的地区——从汉代齐国都城的王侯陵,到唐代工商业重镇的望族墓,再到宋代平民聚居区的普通坟茔,层层叠叠的墓葬如同“历史年轮”,而俗语便是解读这年轮的“简易密钥”。
来源:山海拾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