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种植+智慧农业:黑土地上的丰收“密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16:33 1

摘要:金秋时节,广袤田野一派丰收景象。大型收割机在金黄的大豆田里穿梭,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枝干。实测数据显示,北大荒集团红星农场玉米最高亩产突破2125.6斤,大豆最高亩产达538.4斤,双双创下历史单产新高。

金秋时节,广袤田野一派丰收景象。大型收割机在金黄的大豆田里穿梭,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枝干。实测数据显示,北大荒集团红星农场玉米最高亩产突破2125.6斤,大豆最高亩产达538.4斤,双双创下历史单产新高。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源自当地坚定不移推行现代农业模式的生动实践。以“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为核心的“五良”配套措施,通过标准化种植、科技化赋能与精准化服务协同发力,为粮食高产找到了“密钥”,实现了大面积单产的跨越式提升。

“过去种地全凭经验,心里没底。现在从选种开始,每一步都有标准,特别踏实。”种植户张作栋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如今,“靠标准种地”已成为这里农业生产的新常态。

在全面推行“北安模式”的进程中,红星农场紧紧抓住“标准化”这个核心,将“五良”措施细化为可复制的操作规范,构建起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流程标准体系。产前,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制定《良种筛选与推广标准》,确保良种覆盖率达100%,从源头夯实丰收基础。产中,一份详尽的“良法操作清单”成为农户的“行动指南”,从播种行距到深松深度,从施肥时机到病虫防治,均有明确参数。农场专业的“标准督导队”活跃在田间,确保标准落地,执行率超98%。产后,免费为农户检测粮食品质,并依托数据帮助实现优质优价,完成从种到收的全流程保障。

在红星农场的数字农业指挥中心里,技术人员步春雷站在巨大的电子屏幕前,通过大屏幕便能实时掌控各地块作物长势与收获进度。“现在我们只需要坐在这个指挥中心里,就能线上派车,精准指挥每一项农事操作。”步春雷自豪地介绍道,为实现科技优势向生产力的转化,红星农场精心打造了“智慧农业+农机升级”的双轮驱动模式。

无人机AI巡田、作物长势速测仪实时监测……各类先进技术大显身手。遍布田间的172个物联网节点将关键数据实时回传,经由大数据分析生成精准的“田间管理指导方案”。在农机升级方面,引进多台先进播种机和收割机,并对现有联合收割机加装防倒伏、防嘣粒等减损装置130余套,从硬件上筑牢减损防线。此外,红星农场积极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科学院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邀请专家团队进驻农场,攻关生产技术难题。通过一系列科技举措的实施,今年大豆和玉米平均单产分别同比增长3%和5%。

“从春耕备耕到田间管理,再到秋收销售,一条龙服务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种植户张作良细数着享受到的贴心服务。他的760亩玉米在帮助下以高于市场价售出,单项增收2.8万元。

产前,为了让种植户准时用上优质、放心的种肥药,农场建立统一供应机制,直送种子1100吨、肥料逾1.4万吨,为农户节省大量成本。产中,农场组建技术服务小分队“点对点”指导,全年解决技术难题百余个。产后,农场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携手大型粮企确保粮食“卖得好”;同时优化农机调度,整合全场收割机、拖拉机信息,通过线上预约线下调配,使今秋收割周期较往年缩短3天。

如今,红星农场站在新的起点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将继续深化现代农技应用,完善“五良”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服务水平,为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贡献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世光 通讯员 侯越 实习生 任梦)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