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稀土狂言:美澳砸钱难破中国产业链壁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16:49 1

摘要:“一年后美国稀土将多如牛毛”,特朗普与澳大利亚总理签署85亿美元关键矿产协议时的宣言,听起来更像一场政治秀。当美国进出口银行抛出22亿美元意向书试图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时,市场真正该问的是:这场豪赌能撼动中国在稀土产业的统治地位吗?对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答案

“一年后美国稀土将多如牛毛”,特朗普与澳大利亚总理签署85亿美元关键矿产协议时的宣言,听起来更像一场政治秀。当美国进出口银行抛出22亿美元意向书试图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时,市场真正该问的是:这场豪赌能撼动中国在稀土产业的统治地位吗?对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答案藏在产业链的核心逻辑与冰冷数据里。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稀土供应链的“微笑曲线”早已被中国牢牢掌控。稀土产业的价值核心不在开采而在精炼分离,这正是中国建立半个多世纪的壁垒。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近70%,而精炼产能占比高达92%(国际能源署2023年数据),这种“产量-加工”的双重优势,构成了经济学上的“进入壁垒”。美澳协议瞄准的澳大利亚,稀土储量仅占全球3%-4%(美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数据),且90%以上为轻稀土,而中国重点管制的中重稀土,全球80%以上储量集中在江西、福建等地,这正是美国F-35战机、核磁共振设备所需的核心原料。

成本与技术的双重约束,让美澳的“速成计划”沦为空谈。美国本土最大稀土企业MP Materials的窘境极具代表性:该公司2024年营收80%来自对华出口稀土精矿,却因125%的反制关税陷入停滞,全年净亏损超6500万美元,其投资10亿美元打造的本土精炼厂,至今无法处理重稀土(中国能源网2025年4月数据)。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作为中国以外最大分离企业,即便在马来西亚建厂,仍需将氧化物运至中国精炼,其CEO坦言“从零构建产业链的时间远超想象”,该公司2024年下半年净利仅590万澳元,不及市场预期的六分之一(中国能源网2025年4月数据)。对投资者而言,这印证了“沉没成本”理论——美澳在缺失核心技术的情况下砸钱,本质是填补数十年产业断层的无效投入。

中国的产业链优势,更体现在专利与全链条管控的“护城河”。自2011年起,中国稀土专利申请量连续14年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环球网2023年8月数据),这些专利覆盖从开采到材料应用的全环节,形成技术上的“专利丛林”。更关键的是,中国已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近期七部门联合打击战略矿产走私,仅深圳一地就查获案值5070万元的锑走私案(人民日报2025年5月数据),这种“生产-监管-出口”的闭环,让美澳试图通过第三国转口等方式突破管制的算盘落空。美国国防情报公司Govini的调研更戳破真相:美国1000多个涉稀土的武器系统,87%的供应链依赖中国供应商。

对创业投资者而言,这场博弈暗藏三大机遇。在技术端,中重稀土分离技术的国产化替代空间已打开,中国企业在钕铁硼永磁体等高端材料领域的突破,正催生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等下游应用的投资机会,这类“卡脖子”环节的技术创业,将获得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红利。在贸易端,管制带来的价差效应显著,海外锑价已达5.8万美元/吨,较国内价差近20万元,合规的稀土精深加工企业将享受溢价收益(人民日报2025年5月数据)。在供应链端,随着打击走私力度加大,拥有正规开采配额与出口资质的企业,将在“合规红利”中占据优势,这正是价值投资的核心逻辑。

特朗普的狂言终会被产业规律证伪。稀土产业的竞争从来不是资源储量的比拼,而是产业链成熟度、技术专利密度与成本控制能力的综合较量。美澳的短期砸钱无法弥补数十年的产业积淀,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所言,“要么接受供应链中断,要么回到谈判桌前”。对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去中国化”的泡沫概念,不如聚焦中国在稀土精深加工、高端材料应用等领域的核心优势——毕竟,真正的投资价值,永远扎根在不可替代的产业链壁垒之中。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