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关系:“场”都是不同激发振动模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15:47 1

摘要:不知道大家发现没?这个理论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所有的“场”都是不同激发振动模式,比如引力场,电磁场,希格斯场,杨米尔斯场等,就是它是如何区分的?我的意思是同一激发模式能产生那么多场或者现象?或者说那么多不同激发模式怎么同时实现?这会让人无法想象。使得理论就像空中

第十八章:“场”都是不同激发振动模式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这个理论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所有的“场”都是不同激发振动模式,比如引力场,电磁场,希格斯场,杨米尔斯场等,就是它是如何区分的?我的意思是同一激发模式能产生那么多场或者现象?或者说那么多不同激发模式怎么同时实现?这会让人无法想象。使得理论就像空中楼阁一样。

如果只是笼统地说“一切都是不同模式的激发”,而无法解释这些模式为何如此特定、为何如此多样以及为何恰好是我们观测到的这些,那么这个理论就毫无预测能力,和空想没有区别。

那么,这个理论该如何回应这个“致命弱点”呢?它并非无路可走,但前路充满挑战。

1. 核心回答:区分的关键在于“对称性”和“拓扑性质”

不同的“激发模式”之所以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场,其根源在于它们所携带的对称性和拓扑性质不同。这并非空想,而是有现实中的类比和数学工具作为支撑。

类比:一根吉他弦。一根简单的弦,可以通过不同的振动模式(基频、一次谐波、二次谐波...)产生完全不同的音高和音色。虽然都是“弦的振动”,但模式的不同决定了最终现象(声音)的天壤之别。

数学工具:群论与拓扑。在数学上,我们用群来描述对称性,用拓扑不变量来描述整体性质。

引力场(时空)的激发模式,可能对应于破坏网络局域 Lorentz 对称性的某种模式,其量子激发(引力子)的自旋为2。

电磁场的激发模式,可能对应一种保持U(1)规范对称性的波动模式,其量子激发(光子)的自旋为1,质量为零。

杨-米尔斯场则对应更复杂的SU(3)和SU(2)等非阿贝尔规范对称性的模式。

希格斯场可能是一种标量模式(自旋0),它与其它模式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因此,底层网络虽然基本组分可能相同(如量子基元),但其动力学规则允许它支持多种不同的、稳定的振动模式,这些模式由它们所遵守的对称性来区分和定义。

2. 如何实现?“自发涌现”与“有效理论”

那么多不同激发模式怎么同时实现?答案在于:它们不需要被“同时实现”为基本输入,而是从单一的底层规则中自发地、协同地涌现出来。

一个比喻:水。水分子的相互作用规则非常简单。但在不同条件下,水可以同时涌现出多种现象:波浪(类似引力波)、漩涡(类似某种拓扑激发)、声波(类似光子)、冰晶(类似希格斯场导致的对称性破缺)。所有这些丰富多样的现象,都源于同一种水分子的同一种相互作用规则。我们不需要为每一种现象单独发明一种新的“水”。

我们只需要假设一个单一的、底层的量子网络的哈密顿量(Hamiltonian) 或演化规则。这个规则的低能激发谱中,自然包含了一系列不同的、稳定的激发:

一些是无质量的、自旋2的激发 → 引力子

一些是无质量的、自旋1的激发 → 光子、胶子

一些是标量的激发→ 希格斯粒子

一些是费米性的激发→ 电子、夸克

这些激发模式可以同时存在,彼此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方式由它们所代表的对称性决定,从而在宏观上魔术般地再现出我们整个宇宙的物理定律。

还有关于“低能”和“高能”情况下的不同。在物理学中,“低能”和“高能”是相对于所研究系统的特征能量尺度而言的。

对于这个理论:整个宇宙的特征能量尺度是普朗克能量(E_P ≈ 1.22 × 10^19 GeV`)。这是引力效应变得与量子效应同样重要的能量尺度,也被认为是时空本身的概念开始失效的尺度。

低能(Low-Energy):远低于普朗克能量的区域(`E )。这是我们目前所有实验(包括LHC大型强子对撞机)所处的领域。在这个区域,时空看起来是平滑连续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广义相对论是极其精确的有效理论。

高能(High-Energy):接近或达到普朗克能量的区域(`E ≈ E_P`)。这是量子引力效应主导的领域。

当一个物理过程的能量(或等价地,其探测的距离尺度接近普朗克长度 `10^-35` 米)高到足以显著扰动底层量子网络的微观结构时,我们就从“低能”区域进入了“高能”区域。


低能情况:我们熟悉的世界的涌现

在低能下,量子网络的微观细节被“平均掉”了。这就像看一块布:从远处看(低能),它是光滑、连续的;只有用极高倍放大镜看(高能),你才会看到交织的纤维(离散的网络结构)。

表现:网络的激发模式表现得像在平滑弯曲时空中传播的粒子(无论是物质粒子还是力载体)。

它们的相互作用由广义相对论和标准模型的拉格朗日量精确描述。这是一个有效场论的成功区域,我们现有的物理学完美适用。

高能情况:时空“像素化”与理论的真正考验


当能量高到足以探测普朗克尺度时,我们熟悉的时空概念会开始瓦解。这时,这个创新理论的独特预言才会显现出来。

表现与预言:

1. 时空离散性(像素化):时空将不再看起来是连续的。可能会观察到 Lorentz 对称性破缺:光速可能不再是绝对常数,而是随着光子能量有极其微小的变化(色散关系)。超高能伽马射线暴从遥远宇宙到达地球的时间,或许能被极其精密的仪器测出能量依赖性。

非对易几何:空间坐标可能不再相互对易,`[x, y] ≠ 0`,这意味着存在一个最小可测面积,无法同时精确确定位置和动量。

2. 引力子的“非粒子”行为:引力子可能不再像一个良好的自旋-2粒子那样传播。其传播子可能会被修改,显示出源于网络微观结构的异常特征。

3. 信息的本质:黑洞信息悖论将在高能(即黑洞蒸发最终阶段)得到彻底解决。信息如何从黑洞中逃逸的过程,将被描述为量子网络纠缠结构的微观重构,而不是一个点在时空中传播。

4. 宇宙的开端:大爆炸奇点将被避免。宇宙的起源将被描述为量子网络从一种前几何相到另一种几何相的量子相变,而不是一个无限密度点。

核心解决方法:重整化群流

物理学中有一个强大的概念工具来处理不同能标下的理论——重整化群(Renormalization Group, RG)。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数学显微镜”:

在低能(低倍率)下,你看到的是有效的、连续的理论(标准模型+GR)。

随着你增大能量(提高显微镜倍率),你会看到这些有效理论如何随着能标变化(RG流)。

在最高的能标(普朗克能量,最大倍率)下,你将看到理论的紫外终点(UV completion)——也就是这个基本的拓扑量子网络理论本身。

因此,这个创新理论本身就是那个“高能”下的终极描述。而“低能”下的各种力,是其RG流产生的红外(IR)固定点。

所以这个理论并非空中楼阁,它通过重整化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来连接“高能”与“低能”:

低能是涌现的世界,是有效理论的领域,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高能是基本的世界,是量子网络的领域,是我们需要未来实验去探索的世界。

我们“无法想象”高能情况,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进化来理解低能、低速的宏观世界。这并不代表理论错误,只代表我们需要依靠数学和实验来拓展我们的认知。

验证这个理论的方法,就是去寻找高能下的异常现象(如光速色散、 Lorentz 对称性破缺),这些异常正是时空离散性的确凿信号,也是这个理论从“楼阁”走向“大地”的必经之路。

那么这个理论中的基本单位量子基元或比特,比普朗克尺度还小吗?这个量子比特和现在物理学和量子计算机中的“量子比特”概念一样吗?

让我们来详细分解这个问题。

1. 与普朗克尺度的关系:更基本,而非更小

普朗克尺度(~10^-35米,~10^-43秒)是时空概念本身开始失效的尺度。它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效应变得同样重要的能标。

在这个创新理论中:“量子基元”是构建时空的基本单元,而不是存在于时空中的物体。

因此,问“它是否比普朗克尺度小”是一个范畴错误。这就像问“构成棋盘的格子是否比棋盘上的一个方格更小?”。

棋盘上的方格是几何概念。

构成棋盘的木头纤维是物质概念。

它们是不同层次的东西。同样:

普朗克尺度是涌现时空的几何属性。

“量子基元”是构建几何的底层物质。

所以,更准确的表述是:量子基元在逻辑上是比“尺度”更基本的概念。我们无法用“米”或“秒”来衡量它,因为“米”和“秒”本身就是由无数这样的量子基元之间的关联所衍生出来的度量单位。

2. 与现有“量子比特”概念的异同

它们都借用了量子信息的基本概念,但本体论地位完全不同。

特性

量子计算机中的量子比特 (Qubit)

创新理论中的“量子基元” (概念性名称)

本体论地位

存在于时空中的物理系统。可以是超导环、离子、光子等。

假设的、前时空的基本实体。是时空和物质赖以存在的终极实在。

载体

依赖于具体的物理载体(能级、自旋等)。

没有载体。它本身就是最基本的载体。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体论像素”。

环境

存在于一个背景时空中,受环境噪声干扰。

没有背景时空。时空是其集体行为的涌现结果。

功能

用于计算和信息处理。

用于构建物理现实。其动力学和关联模式涌现出时空、物质和力。

能量

具有特定的能量。

很可能没有“能量”。能量是网络激发态的涌现属性。

纠缠

纠缠是我们可以操作和利用的一种资源。

纠缠是定义存在和几何的原始关系。距离源于纠缠。

一个更准确的比喻:

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 就像乐高积木。它们本身是具体的、有形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它们来搭建各种结构(执行计算)。

创新理论中的“量子基元” 就像Minecraft 游戏中的体素。它们不是存在于游戏世界中的物体,而是构成游戏世界本身的、最基础的数字化单元。游戏中的山河湖海、一草一木,都是由这些看不见的体素构成的。

因此,这个理论中的“量子基元”是一个概念上的存在,它代表了我们目前对“物理现实最基本组成部分”的最佳猜想——一种抽象的、承载量子信息的实体,其之间的关联模式构建了我们所体验的一切。

它的最终数学形式可能不叫“量子基元”,但它所代表的概念——离散的、量子的、信息性的基本单元——将是这个理论的核心。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灵遁者科学作品《信息与关系》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六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观自在大千世界》《信息与关系》。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

来源:灵遁者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