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上流人”必学五笔!你还接触过、学习过哪些输入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15:23 1

摘要:得买书、买光盘,甚至专门报个班,死记硬背一套口诀,反复练习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最后才能熟练掌握这项在当时算 “高大上” 的技能。

你能想象吗?以前想在电脑上打汉字,可不是现在敲敲拼音那么简单。

得买书、买光盘,甚至专门报个班,死记硬背一套口诀,反复练习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最后才能熟练掌握这项在当时算 “高大上” 的技能。

年轻的朋友可能会纳闷:学个汉语拼音有那么费劲吗?别着急吐槽,2000年那会,“上流人” 谁用汉语拼音?你得学五笔。

提到五笔,就不得不说上世纪末全中国最火的数码产品之一 :学习机

很多人不知道,学习机买回家时,一般会自带一盘卡带,这卡带可不是用来玩游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重中之重就是学打字。​除了基础的盲打键位练习,最实用的就是五笔打字训练。

不光小霸王学习机,后来国内还有款现象级的数码产品叫文曲星,用过的人都记得,里面也有不少练五笔的小游戏,边玩边记字根,算是当时最时髦的学习方式了。​

五笔和拼音不一样,它有实打实的学习门槛

首先得把每个字母对应的 “字根” 背下来。说白了就是汉字的各种笔画组合,然后一个汉字要用四个字母来拼出来。

现在的年轻人听了大概会懵:这不是疯了吗?放着简单的拼音不用,非得折腾这个?其实原因特简单,就一个字:慢。​

要是你见过 “智能 ABC” 的图标,还能说出它的名字,那恭喜你,算是喜提 “中年人” 身份标识了。

这可是2000年初电脑上最先进、最流行的拼音输入法,但说是 “智能”,用过的人都知道有多 “智障”。它的词汇都是预先写进程序里的,只能认词典里有的词,词汇量特别有限。

像 “我晕”“我倒” 这种当时刚冒出来的网络新词,它根本不认识;“周杰伦”“姚明” 这些新走红的名人名字,它也没听过。​

很多时候,敲完拼音在列表里找字的时间,比打字本身还长。中小学生拿它在 QQ 上聊聊天还行,真到分秒必争的工作场景,比如办公室里赶材料,还得靠五笔。敲四下键盘,一个字就自动蹦出来,效率差远了。​

世纪之交那几年,社会上到处都是打字培训班,不少公司专门招聘会五笔的 “打字员”,有些技术岗位甚至强制要求员工学五笔。

连小孩都卷了进来,很多地方会办中小学生五笔打字比赛,当时大家嘴里说的 “学电脑”,十有八九就是学五笔打字。

不过那时候的人大概没料到,计算机技术一直朝着 “傻瓜化” 的方向发展,从鼠标到图形界面,都在降低使用门槛,这么看,五笔这种有门槛的输入法,注定走不长远。​

2000年代正好是摩尔定律的鼎盛时期,电脑硬件升级快得离谱,输入法能用到的硬件资源一下多了起来。这时候的输入法,词库更丰富了,能记住用户常用的词,反应速度也更快。

再加上互联网普及,输入法能实时更新词库,于是2006年,智能拼音输入法横空出世了。它不仅词汇量大,还能记住你的口头语、朋友名字这些 “专属词汇”,用得越久越顺手。​

日常用的时候,就算智能拼音比五笔慢一点,也完全能满足快速打字的需求。而且它改变的不只是电脑打字,有了它,手机九宫格打汉字也变得特别流畅。

这就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功能机时代,26键的实体全键盘手机在中国一直没火起来,大家更爱用九宫格;二是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老外大多用26键,中国还有一大半人习惯九宫格打字。​

有意思的是,2006年智能拼音刚出来,iPhone 就发布了,智能手机时代就此开启,随时随地打字变成了可能。

国内也开始出现中文社交媒体,先是微博,后来是微信,一个人人都能轻松发声的时代,就这么呼之欲出了。​

其实在后来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浪潮里,智能拼音输入法算得上是 “隐形基建”。

要是没有它刚好在那时候出现,快速打字可能还是少数人的技能,很多事说不定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 —— 比如语音消息,说不定会比现在还流行。​

当然换个角度想,要是打字还那么费劲,现在互联网上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多键盘侠和喷子了。说起来,智能拼音输入法真是个被低估的伟大发明,而汉字也确实有股子强大的生命力。

你敢信吗?不到一百年前,居然还有不少人呼吁废除汉字,现在再看,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