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头条首页,划一划屏幕,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高赞内容的创作者都是女性:可能是分享家常菜做法的大姐,把土豆丝炒得脆嫩爽口;可能是记录带娃日常的妈妈,吐槽孩子哭闹时的崩溃,也晒睡前讲故事的温馨;还可能是退休阿姨分享旅行见闻,镜头里的风景带着烟火气。于
打开头条首页,划一划屏幕,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高赞内容的创作者都是女性:可能是分享家常菜做法的大姐,把土豆丝炒得脆嫩爽口;可能是记录带娃日常的妈妈,吐槽孩子哭闹时的崩溃,也晒睡前讲故事的温馨;还可能是退休阿姨分享旅行见闻,镜头里的风景带着烟火气。于是有人忍不住问:“难道头条有性别偏向,专推女同胞?”
其实对很多写头条的人来说,“被不被推”从来不是首要问题。我们敲下的每一行字,更像写给自己的生活日记,是兴趣在支撑,而非谋生压力。有人白天上班,晚上窝在沙发上写几句职场小感悟,不是想当大V,只是觉得“这些事憋在心里不如写出来,万一有人能共鸣呢”;有人喜欢摆弄花草,拍了多肉爆盆的照片,配文“养了三年的小家伙,终于熬成了小森林”,看到评论区有人说“我家的也这样,太治愈了”,能开心一整晚。我们追求的从不是数据高低,而是这份“分享后被看见”的温暖,是把头条当成生活的调味品——平淡日子里,多了个安放情绪、交流想法的小角落。
至于“女性创作者好像更易被推”,或许不是平台有偏向,而是内容赛道的天然契合。头条用户里,不少人偏爱贴近生活的内容:怎么把日子过舒服、怎么解决家庭小难题、怎么在平凡里找乐子。而很多女性创作者恰好擅长这类分享——她们聊婆媳相处的小技巧,不是说教,是“我上次这么做,婆婆笑了”的真实经历;她们说减脂餐怎么做,不是摆专业架子,是“我带娃没时间运动,这么吃三个月瘦了5斤”的实在经验。这些内容没有距离感,像邻居聊天一样亲切,自然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反过来看,男性创作者在科技测评、财经分析、历史解读等领域,也有很多爆款内容,只是这些赛道的受众更精准,不像生活类内容那样“老少通吃”。
更重要的是,写头条的人大多慢慢摸透了一个道理:心态比数据重要。刚开始可能会焦虑“为啥我写的没人看”,盯着阅读量掉眼泪;后来渐渐明白,既然是兴趣,就该顺其自然——今天想写就写,不想写就停几天,不用逼自己“日更”,也不用和别人比粉丝数。毕竟我们来这里,是为了丰富自己,不是给自己添堵。那些被大家熟知的“头条大咖”,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本质上都是把自己擅长的、热爱的内容做到了极致,而非靠“性别优势”。
最后想和大家聊一聊:你当初为什么开始写头条?是想记录生活,还是想分享专业知识?你有没有觉得某类内容更容易被平台推荐?对于“头条好像更推女性创作者”这个说法,你有自己的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和观点……。
来源:华预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