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山东实践,并回答记者提问。
10月2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山东实践,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请问,在推进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中山东是怎么做的?
马辉:山东把“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推进山东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滨州市阳信县、聊城市冠县、德州市德城区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山东试点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构建协同联动格局。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目标定位,找准试点地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出台《关于推进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挥省民族宗教委兼职委员制度优势,召开2次专题会商会,为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先后与山东省农科院、大连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为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2次刊发山东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经验做法。
二是聚焦产业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发展模式,指导试点地区科学谋划示范项目121个。阳信县开展“北繁南育、养母繁犊”共富模式,带动12万群众投身产业链各环节,2025年上半年,阳信县生产总值162.83亿元,增速7.3%,高于全国增速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94元,增速5.8%,高于全国增速0.5%。冠县做大做强灵芝产业,打造华冠灵芝大健康产业集群、冠县店子镇灵芝电商产业带,产量、销量分别占全国50%、60%以上,县域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值达36亿元。德城区制造业提质增效,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单项冠军3家,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三是深化区域协作,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深入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助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滨州市阳信县创新实施“一牛联N地”跨区域协作模式,带动“五省十地”共联共建共享共富,让牛产业链成为团结链、共富链、繁荣链。聊城市冠县发挥产业优势,在青海省刚察县设立食品公司,推进羊皮精深加工项目,实现东西部产业优势互补、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德城区打造“两河牵手”特色品牌,与内蒙古达茂联合旗达成文旅合作协议,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新黄河记者:
聊城市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请问,聊城市在创建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地域特色文化优势,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
崔岩:聊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黄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在此相融共生,造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孕育了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共有精神家园。近年来,在省民族宗教委大力指导下,聊城市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顶层推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凝聚黄河和大运河文化、孔繁森精神等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多举措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浓厚氛围。今年是党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同志学习30周年。聊城市充分发挥“繁森故里”地域文化优势,将弘扬孔繁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宣教工作格局,通过民族团结大讲堂、“运河大讲堂”、开学第一课等形式广泛学习宣传,覆盖干部群众30余万人。依托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创新开展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五个一”工程,全国27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走进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感悟民族团结力量、接受精神洗礼。创排山东梆子现代戏《孔繁森》并进京汇演取得圆满成功,《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多家央媒广泛关注,先后报道10余次,营造了浓厚宣传氛围。
二是深化研究阐释,拓展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载体平台。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深入开展孔繁森精神、黄河、大运河等相关专题的研究,连续两年承办“弘扬孔繁森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性研讨会,形成100余项理论研究成果,为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发挥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和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等研究领域优势,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打造并形成了“大运风华 美美与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品牌,以文物为媒、以故事为桥,让“运河通南北·中华一家亲”的文化认同深入人心。
三是突出精神传承,夯实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物质根基。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为引领,深化与青海刚察、重庆彭水对接协作帮扶,累计实施援建项目249个,落实援助资金超7亿元;信发集团在广西、新疆投资1200亿元,带动11家关联企业投资兴业,促进当地各族群众1.5万人就业,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市民品企业设立“红石榴基金”支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每年从新疆、广西和云南采购松香等超过2.4万吨,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下一步,聊城市将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让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出聊城贡献。
海报新闻记者:
各民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请问,省民族宗教委是如何创新平台载体,推动各民族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共同奋斗的?
罗军:近年来,省民族宗教委以“欣欣向融·同心共富”工作品牌为统领,通过实施“齐风鲁韵”“益企共富”“齐鲁有礼”三大行动,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推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一是实施“欣欣向融·齐风鲁韵”行动,加快民族镇村高质量发展。支持民族镇村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打造16个产业化品牌集聚地,不断壮大民族村集体经济,全省10个民族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其中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南村超800万元、临沂市罗庄区花埠圈村超500万元,泰安市岱岳区通过实施“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集中打造泥沟村金兰休闲观光牧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实现企业发展、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多赢局面。
二是实施“欣欣向融·益企共富”行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民品企业联农带农、稳定就业作用,支持企业改革发展,37家企业成为全国产业链主、龙头企业,先后获评“中华老字号”、中国绿色产品认证标识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4个。“十四五”期间,累积纳税55.99亿元,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助力各族群众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引导企业通过产业合作、原料采购、就业帮扶等,促进各民族经济相依和共同发展。青岛九联集团在广西建设加工车间,吸纳当地就业群众1000余人,成为当地有名的“就业帮扶车间”。
三是实施“欣欣向融·齐鲁有礼”行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将民族手工业纳入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开展全省民族手工业调查摸底,建立起10大类别的全省民族手工业品牌清单,纳入手工业企业(合作社、个体)240余个,纳入非遗项目19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4项,省级项目50项,在国家民委举办的民族手工业融创品牌推介会上,“齐鲁有礼”作为8个省级手工业区域公用品牌,进行了重点推介。推动将民族手工业与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增收致富和交往交流交融。临沂市临沭县将柳编工艺纳入“道中华·齐鲁行”旅游促“三交”内容,年均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带动消费900余万元,促进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