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平时刷短视频时,总能看到一些令人心疼的场景。小小的孩子,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却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弟弟妹妹,操心家里的大小事务,说话做事都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看着这些“小家长”,我不禁思考,亲职化会让萌娃长大后人格分裂吗?
我平时刷短视频时,总能看到一些令人心疼的场景。小小的孩子,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却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弟弟妹妹,操心家里的大小事务,说话做事都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看着这些“小家长”,我不禁思考,亲职化会让萌娃长大后人格分裂吗?
要探讨这个问题,得先了解一下亲职化。其实,亲职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感亲职化,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把孩子当成情绪配偶,一有烦心事就跟孩子倾诉,让孩子安慰自己。另一种是工具亲职化,比如让孩子承担起照顾弟妹、做家务等本该大人做的事情。这两种亲职化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家庭功能失调,父母没办法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就把这些责任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虽然亲职化和人格分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按照专业的诊断标准,人格分裂有它特定的症状和成因,亲职化并不在其中。但亲职化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其他的心理问题。
我接触过不少受亲职化影响的孩子,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首先是情绪敏感。有个女孩,从小父母关系不好,妈妈总是跟她抱怨爸爸的不是。长大后,她对别人的情绪变化特别敏感,别人稍微语气不好一点,她就会陷入自我怀疑,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是因为在亲职化的环境中,孩子需要时刻关注父母的情绪,慢慢就形成了过度敏感的习惯。
除了情绪敏感,亲职化还会导致孩子出现关系障碍。还是那个女孩,她在恋爱关系中也总是患得患失。一方面渴望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又害怕被抛弃。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给她足够稳定的情感支持,她不知道一段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种关系障碍会影响她和朋友、伴侣的相处,让她很难建立起真正亲密、健康的关系。
另外,亲职化还会造成孩子自我认知偏差。有个男孩,从小就照顾家里的生意,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长大后,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能力也缺乏信心。他觉得自己的价值就是满足别人的需求,一旦做不到,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既然亲职化会带来这么多问题,那该怎么解决呢?我有一些家庭关系重塑的方法。
第一步是重建沟通模式。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可以定期开家庭会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我建议一个家庭每周开一次家庭会议,在会议上,大家轮流发言,分享自己这周的开心事和烦心事。这样既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又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员。
第二步是重新分配家庭责任。可以制作一个家庭责任阶梯表,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逐步给他们分配合适的任务。比如,一开始可以让孩子帮忙倒垃圾、擦桌子,随着年龄增长,再让他们承担一些更复杂的家务。这样既能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又不会让他们负担过重。
第三步是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的。
除了家庭关系重塑,孩子自己也可以掌握一些心理调适技巧。比如情绪日记法,每天晚上花几分钟记录自己当天的情绪和感受,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情绪。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情绪。
最后,我想说给童年留白很重要。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他们应该有时间去玩耍、去探索。家长不要过早地把成人的责任强加给孩子,要让他们在健康、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当然,如果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是需要寻求专业的诊断和帮助。
小贴士:在家庭会议中,可以准备一些小零食,让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制作家庭责任阶梯表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让他们更有参与感。
来源:育儿悦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