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杨振宁去世才2天,就出现了最令人作呕的一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13:04 1

摘要:可如今先生尸骨未寒,这些谣言换了个包装又卷土重来,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配图 “分析” 财产流向,把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身后事,硬编成了狗血家庭伦理剧。更讽刺的是,造谣者一边骂 “杨振宁对翁帆太薄情”,一边又吹嘘 “家底厚达 18 亿”,前后矛盾的话术里,藏着

杨振宁先生走了。

一位为科学奋斗一生、晚年毅然归国的物理巨匠,还没被好好缅怀几天,网络上就开始上演令人作呕的“遗产大戏”。

什么“遗嘱曝光”“18亿财产分配不公”“翁帆只分到一套没产权的别墅”……

一条条精心编造的谣言,像苍蝇一样在各大平台乱飞。

更可笑的是,稍微有点记性的人都该记得,早在 2017 年,类似的 “遗产纠纷” 传言就被杨振宁的助理狠狠打脸:“完全是胡说八道,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可如今先生尸骨未寒,这些谣言换了个包装又卷土重来,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配图 “分析” 财产流向,把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身后事,硬编成了狗血家庭伦理剧。更讽刺的是,造谣者一边骂 “杨振宁对翁帆太薄情”,一边又吹嘘 “家底厚达 18 亿”,前后矛盾的话术里,藏着的全是 “流量变现” 的算盘。

先给这些谣言泼盆冷水:杨振宁根本就没有所谓的 “18 亿遗产”。作为清华教授,他的主要收入就是国家发放的薪资,那些造谣 “网红带货式高收入” 的人,怕是不知道先生回国后的生活有多朴素。81 岁扎根清华园 22 年,他不仅早年不领年薪,还把美国的房产捐给学校,稿费和演讲费大多投入到科研基金里,连给大一新生上课都坚持每周两次,82 岁的高龄还在课堂上抢占课间 5 分钟补充知识点,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囤积巨额私产?

再说翁帆的所谓 “待遇”,更是无稽之谈。网传的 “无产权别墅”,其实是清华分配的校内住房,本来就只有使用权,这是高校对资深教授的常规安排,跟 “遗产分配” 半毛钱关系没有。那些煽风点火说 “翁帆吃亏” 的人,怕是没听过杨振宁曾公开说过的话:“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也不知道这对携手走过 21 年的伴侣,在清华园的 “归根居” 里,挂满了一起旅行的合影,过着低调平静的生活。翁帆接受采访时早就说过,杨振宁给了她 “一个纯净的世界”,这种精神层面的契合,哪里是键盘侠能懂的?

更让人寒心的是,这些谣言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先生的贡献上彻底带偏了。我们该记住的,是那个 7 岁住进清华园,12 岁就敢说 “要拿诺贝尔奖” 的天才少年;是 35 岁站在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上,让华人首次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域扬眉吐气的科学家;是 81 岁放弃美国国籍,毅然回国喊出 “我的身体里流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的爱国者;是 95 岁还坚持每天去科学馆查资料,为清华高研院筹措 1 亿多元资金,引进王小云、姚期智等顶尖人才的学界泰斗。

央视给杨振宁的感动中国颁奖词说得好:“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他的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 至今影响着物理学发展,他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科研一线,他推动的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让我们在世界科学界有了话语权。可这些硬核成就,在谣言面前竟然成了 “背景板”,取而代之的是捕风捉影的家庭八卦。

或许有人会说 “看看热闹而已”,但这些看似 harmless 的谣言,伤害的何止是逝者的尊严?当 23 所高校都在以学术研讨会、缅怀室等方式纪念先生时,网络上的谣言却在消解他的精神价值;当他的学生还在整理他的科研笔记时,键盘侠们却在编造他的家庭纠纷。更可怕的是,这种 “消费逝者” 的风气正在蔓延 —— 只要能博热搜,就可以无视事实,只要能赚流量,就可以践踏底线。

其实辨别这些谣言很简单:但凡涉及 “遗嘱”“巨额遗产” 的内容,只要没有官方消息,全是假的;那些七年前就被辟谣的旧闻,换个时间再发,依然是谎言。我们纪念杨振宁,不该是转发狗血八卦,而是去读读他的《物理学中的对称性》,了解一下他推动的清华高研院成果,哪怕只是在心里默念一句 “先生,一路走好”。

其他的,少想,少传,少蹭。英雄的墓碑上,不该刻着流量密码。

来源:脑洞时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