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晚,陈先生(化名)入住南京新街口丽思卡尔顿酒店55层套房。本是惬意的夜晚,晚上9点左右,窗外一架绕圈飞行的无人机打破了平静。起初,陈先生并未在意,可当无人机第二次贴近玻璃飞行,他心里“咯噔”一下,顿感不妙。等到无人机第三次靠近时,警觉的陈先生迅速举起
近日,“情侣住丽思卡尔顿遭无人机怼窗拍摄”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让大众的目光聚焦于无人机使用与个人隐私保护这一现实难题。
5月16日晚,陈先生(化名)入住南京新街口丽思卡尔顿酒店55层套房。本是惬意的夜晚,晚上9点左右,窗外一架绕圈飞行的无人机打破了平静。起初,陈先生并未在意,可当无人机第二次贴近玻璃飞行,他心里“咯噔”一下,顿感不妙。等到无人机第三次靠近时,警觉的陈先生迅速举起手机录下视频,随后开灯并通知了前台 ,无人机这才消失不见。酒店值班经理赶来后选择报警,为表歉意,酒店提出承担约4500元升房费用挽留,但被陈先生婉拒。他无奈又担忧地表示,自己不图什么,只是希望住客们都能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拉上窗帘。
17日上午,紫牛新闻记者致电酒店,负责人却称不知情且无法告知具体情况。航拍业内人士透露,按规定无人机飞行需报备审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管理部门也不明确。公安虽能够调取无人机串号来寻找操作者,但偷拍取证难度极大,除非现场检查拍摄内容。
近年来,无人机偷拍事件频频发生,早已不是个例。在苏州,一对情侣在高空酒店休息,因未关窗拉帘,被无人机拍下私密画面并曝光在网上;在黑龙江,市民张某女友独自在家时,被无人机近距离怼窗偷拍;在宜兴,警方接到酒店住户报警,抓获了在51楼外长时间盘旋停留、拍摄多段不雅视频的飞手……这些事件无不表明,无人机偷拍乱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法律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未经他人同意拍摄其私密活动;《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指出,偷窥、偷拍、窃听他人隐私的,需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并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倘若将拍摄的他人隐私信息进行传播,还可能承担侵犯他人肖像权等违法责任。
面对愈发猖獗的无人机偷拍行为,我们该如何应对?一方面,个人需增强隐私保护意识,无论是在酒店还是家中,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及时关好门窗、拉上窗帘是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无人机的监管力度,完善审批报备制度,明确管理部门职责,对违规飞行、偷拍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此外,酒店等场所也应当加强安保措施,安装必要的防护设施,或加强对周边区域的监控,为顾客隐私保驾护航。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无人机在为我们带来便利与新奇体验的同时,绝不能沦为侵犯他人隐私的工具。只有个人、社会、政府多方携手,才能让无人机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飞行,切实保障每个人的隐私安全,让人们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不必再为隐私泄露而忧心忡忡 。
来源:逛吃逛吃专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