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长民(旭东)老师的《伪善佛心下的刀锋:论王夫人对宝黛姻缘的结构性绞杀》一文,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红楼梦》中王夫人这一角色在宝黛姻缘悲剧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王夫人,这位表面吃斋念佛、实则心机深沉的封建家长,她的伪善与狠毒,如同一把藏在佛心
王博《伪善佛心下的刀锋:论王夫人对宝黛姻缘的结构性绞杀》评论
《伪善佛心下的刀锋:论王夫人对宝黛姻缘的结构性绞杀》评论
文/王博
一、引言:伪善的佛心与暗藏的刀锋
赵长民(旭东)老师的《伪善佛心下的刀锋:论王夫人对宝黛姻缘的结构性绞杀》一文,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红楼梦》中王夫人这一角色在宝黛姻缘悲剧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王夫人,这位表面吃斋念佛、实则心机深沉的封建家长,她的伪善与狠毒,如同一把藏在佛心下的刀,对宝黛姻缘进行了结构性的绞杀。本文将从王夫人的权力算计、精神谋杀以及伦理暴行三个方面,对赵长民的观点进行深入探讨与评价。
二、权力算计:愚钝表皮下的专制与狡狯
赵长民老师在文中指出,王夫人表面“木头似的”性格,实则是一种精心伪装的愚钝,骨子里浸透着四大家族“一荣俱荣”的生存逻辑。她通过抄检大观园等事件,巧妙地借题发挥,对黛玉进行敲打。例如,在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对着晴雯冷笑:“好个美人儿,真像个病西施了”,表面斥责丫鬟,实则暗指黛玉,暗示其身体虚弱、不宜婚配。这种借刀杀人的手段,体现了王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与狡狯。
此外,王夫人还善于利用元春的赐礼来暗示自己的立场。第二十八回,元春赐下的节礼独宝钗与宝玉相同,王夫人得知后不过淡淡一句“娘娘有心了”,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她通过这种方式,向贾府众人传递出对“金玉良缘”的支持,对“木石前盟”的排斥。这种权力算计,不仅体现了王夫人的精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族利益对个人情感的压制。
三、精神谋杀:迷信武器化的毒烟
赵长民老师在文中还揭示了王夫人如何利用迷信来对黛玉进行精神谋杀。当黛玉的痼疾渐重时,王夫人向贾母回话时叹道:“林丫头那病根儿,怕是先天带来的孽障。”这番说辞与她当初认定晴雯“女儿痨”的论调如出一辙,都是将个人身体问题与道德、命运挂钩,暗示其不洁、不祥。这种精神上的打压,使得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更加尴尬,与宝玉的姻缘也愈发艰难。
更阴狠的是,王夫人默许袭人将“金玉良缘”的谶语传遍贾府。这种传播不仅加剧了宝黛之间的误会,也使得“金玉良缘”逐渐成为贾府中的主流观念。王夫人通过这种方式,将迷信武器化,烧起了瓦解木石前盟的毒烟。这种精神谋杀,比直接的肉体伤害更加残忍,因为它摧毁的是人的心灵和希望。
四、伦理暴行:母职异化的扭曲与虚伪
赵长民老师在文中还批判了王夫人对宝玉的控制所体现的伦理暴行。王夫人将宝玉视为政治投资品,通过控制他的婚姻来维护家族利益。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时,王夫人哭喊:“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为官作宦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这种言论暴露出她将儿子视为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工具,而非独立的个体。
更令人发指的是,王夫人在亲自绞杀儿子爱情后,还要扮演慈母。第七十八回,她听闻“芙蓉女儿诔”时竟说:“我的儿,你辛苦。我知道你不惯这些。”这种虚伪的母爱,比《西厢记》中拷红的老夫人更甚。她通过这种方式,既维护了封建礼教的尊严,又掩盖了自己对儿子的控制与伤害。这种伦理暴行,不仅扭曲了母爱的本质,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伦理道德的虚伪与残酷。
五、历史相似性:吃人礼教的芬芳
赵长民老师在文中还通过历史对比,揭示了王夫人与杜夫人等封建家长在禁锢少女、扼杀爱情方面的相似性。三百年前,《牡丹亭》里杜夫人禁锢丽娘于深闺,三百年后,王夫人用更精致的礼法,完成了对另一个少女春天的谋杀。这种历史相似性,不仅体现了封建礼教的顽固与残酷,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惨与无奈。
王夫人佛堂里那炉永远烧不断的沉水香,氤氲着吃人礼教的芬芳。这种芬芳,不仅弥漫在贾府之中,也弥漫在封建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让无数少女在礼教的束缚下失去了自由与爱情,也让无数家庭在利益的驱使下扭曲了亲情与伦理。
六、结论:伪善佛心下的刀锋与历史的反思
赵长民老师的《伪善佛心下的刀锋:论王夫人对宝黛姻缘的结构性绞杀》一文,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王夫人这一角色在宝黛姻缘悲剧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她的伪善与狠毒、权力算计与精神谋杀、伦理暴行与历史相似性,都构成了对宝黛姻缘的结构性绞杀。这种绞杀,不仅体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虚伪,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惨与无奈。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对王夫人这一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反思。在当今社会,虽然封建礼教已经不复存在,但那种对个人情感、自由和权利的压制与束缚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当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
乡土蓝田平台特邀作者:王博,籍贯陕西蓝田,一位深受乡土情怀浸润的特邀作者。他曾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在《陕西农民报》及《人权》杂志社担任记者,用笔墨记录时代脉搏,传递民生温度。此外,他还凭借其出色的新闻素养,被省市多家权威媒体聘为通讯员与特约记者,屡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彰显了其在新闻领域的卓越贡献与广泛认可。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