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我国网民已突破11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近80%,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关乎国计民生,关乎长治久安。“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开展至今已有五年,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但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站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的关键时间节点,如何继续推动网信工作高质量发
新重庆-重庆日报 伏一晨
天朗气清,是人们对网络空间的最大期待。
如今,我国网民已突破11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近80%,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关乎国计民生,关乎长治久安。“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开展至今已有五年,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但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站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的关键时间节点,如何继续推动网信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开创网络治理工作新篇章?
破解网络空间的新风险新矛盾,满足老百姓对网络的新诉求新期待,才能让网络发展迈向清朗,让中国发展持续向阳。
为何今天,我们依然要以清朗为要求,去治理和发展网络?
回头看,我们对网络之治正由表及里,持续进阶。
以时间为坐标回顾“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其进阶之路。
早期聚焦“治显疾”:2021年专项行动中的艺人榜单、“饭圈”乱象,以及网络水军、流量造假、黑公关等——这些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群众深恶痛绝的网络问题,成为治理靶心。
继而转向“治内容”:专项行动从2022年整治MCN机构信息内容乱象,整治网络直播和短视频领域乱象;到2023年整治“自媒体”乱象,2024年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一系列聚焦重点平台和网络内容的整治,意在让网络空间为老百姓供给优质内容,满足人民所需。
再到眼下“治生态”:今年以来,专项行动剑指“开盒”攻击,还首次将“情绪”纳入治理范畴,聚焦恶意煽动负面情绪等未成势风险——体现出治理节点的前移,彰显出对网络生态的治理新思路。
这些变化已经言明,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越来越有能力和信心,去治好管好网络空间。
但往远望,网络空间中仍有风险隐患,不得不防。
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近段时间,“破产了不怕,爸妈养你!”等“假正能量”视频被批量炮制,看似歌颂亲情,实则贩卖焦虑,收割流量。又如,有人伪造民意制造“一面倒”骂战,将个案矛盾放大为社会对立;有人利用AI技术批量造谣,撕裂公共认知……这些乱象不仅干扰网民判断,更威胁“第五疆域”安全,甚至对现实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系列问题倒逼着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使网络空间持续清朗、更加清朗。
网络如冰山,显性问题易见,隐性风险更需警惕。清朗网络空间,既要“激浊”,更要“扬清”。
从网信工作看,持续治网管网才能让百姓感受到网络清朗。
“网上正能量更充沛,网络生态更清朗,网络安全更可靠,信息化支撑更有力。”近期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重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实效源自实绩:五年来,重庆关闭5000余家违规网站、2.1万余个账号,处置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10.3万余条;“重庆辟谣”发布辟谣信息7000多次,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在举措上,从持续开展“清朗巴渝”系列专项行动,到开展“渝网守未”行动,再到打击涉企侵权、网络“黑嘴”等行为……重庆锚定清朗网络问题的施策方向,让网络空间“去杂质、存正气”。
从舆论环境看,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更离不开主流舆论的“激浊扬清”。
只有主流的声音盖过杂音,共识的能量超越分歧,老百姓才能在网上收获信心。着眼重庆,“青春红岩”“川渝一盘棋 唱好双城记”“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跑”等一系列精心策划的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使正能量澎湃大声量、汇聚大流量。
如“重庆瞭望”在“胖猫事件”“重庆燃气费涨价事件”等重大舆情事件中厘清事实、回应问题,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在“中国长安汽车挂牌成立”“民营企业座谈会”等重大经济社会事件中,“重庆瞭望”积极发声,依靠有建设性的评论言论凝聚社会共识。
《重庆日报》的《重报深一度》栏目,以深度调查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回应社会关切;网络理论栏目《理响青年》,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长江遇见尼罗河》等作品让重庆文化在世界范围回响。此外,华龙网、上游新闻等客户端,相关报道频上热搜、持续出圈。
重庆市得益于央媒、市媒、县媒、商媒、自媒“五媒联动”矩阵传播,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破圈传播,圈粉受众。
拉长时间的景深,正是主流声音不失语、不讳言,才让重庆理论传播活起来、主题宣传燃起来、城市形象潮起来、网络文化火起来……这也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向上的生动注脚。
“清朗”二字,“清”是手段,而“朗”则是目的。面向未来,我们还应在哪些方面发力,保障网络空间先“清”后“朗”?
攻坚存量问题,杜绝“死灰复燃”。
能观察到,自9月起,仍有多个社交平台因热搜榜单乱象被接连约谈;也有多个网络大V因不当言论引发争议而被处理。这都说明,网络空间治理没有完成时。互联网越发展,网络形态越丰富,净化网络生态就越重要。
为此,重庆既要强化监管措施,提升整治水平,加大对各类网络乱象的治理力度,并督促平台和网络内容创作者严加自律,助力网络空间激浊扬清;也要抓住数字重庆建设等机遇,形成网信、公安等多部门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合力,持续净化网络生态。
当然,还要确保网络治理精准不误伤,尤其是在“清朗”行动走向深入的当下,更要守护好公共讨论的合理空间,让网民的真实情绪与诉求被主管部门听见。
加强技术创新,防治新型问题。
以近年来给网络空间治理带来新挑战的AI和算法技术为例,从AI造假、AI诈骗、AI生产低俗内容,到算法“杀熟”、算法操纵榜单、算法诱导沉迷……一些新技术手段在破坏公序良俗、扰乱市场秩序的道路上“狂飙”,带来诸多恶劣影响。
可以看到的是,2024年和2025年的“清朗”专项行动,便已聚焦算法、AI两领域的治理。面向未来,更要做到以监管手段之变应对技术之变。如,推进AI大模型备案,开展全流程测试评估,确保老百姓用到的AI技术不失速;推动算法向上向善,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优化算法推荐服务,营造“优质内容受追捧、低俗信息被冷落”的网络内容健康环境。
强化文明规范,加强生态建设。
网络空间的规范,不仅需要外部监管“修枝剪叶”,也需要网络生态文明这个内部力量来“稳固水土”。
当下,一些公共讨论之所以演变成“群体撕架”,一些合理质疑之所以异化为嘲讽拉踩,一些话题围观之所以引发了“语言围殴”,大多源于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欠缺,对网络影响的判断失误,对网络技术的辨析不足,对网络空间的责任感不强,错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只有在网络变化中守住初心,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网络空间德法共治,营造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推动网络由“最大变量”,转化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增量”。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