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爱琴海为中心的爱琴世界,地处中纬度,风光明媚,气候温和,极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再加上岛屿星罗棋布,港湾蜿蜒曲折,适合海洋航运,为希腊人的海上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和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创建了辉煌的东方文明的同时,在西方的东地中海地区,希腊人以爱琴海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海上文明”。
以爱琴海为中心的爱琴世界,地处中纬度,风光明媚,气候温和,极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再加上岛屿星罗棋布,港湾蜿蜒曲折,适合海洋航运,为希腊人的海上发展创造了条件。
班都斯山耸立在希腊半岛中央,丘陵起伏,形势险要,有利于对外敌的防守。生存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希腊人在公元前1100年以前就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公元前776年,希腊各城邦在伊利斯的奥林匹亚城举行了第一次奥林匹克大会,希腊由此进入历史时代。
由于希腊本土有限,因而希腊人不断向海外发展,致使希腊世界经济繁荣。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人的实力已发展到足以和腓尼基人分庭抗礼的程度。
渴望自由、爱好冒险的天性和好奇心,加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希腊人开始航海探险。公元前500年,希腊人横渡地中海,在利比亚海岸的塞利尼建立了殖民地。
这个时期,希腊的势力东达黑海东端,西到西班牙的马拉加,并扩展到直布罗陀海峡的另一端。接着希腊又在尼罗河三角洲之间,设立了许多贸易中心地,成为显赫一时的国家。
公元前5—前4世纪,在希腊本土最北部,即上、下马其顿地区,崛起了古代马其顿王国。公元前359年,24岁的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登基,开始了统一希腊的伟大事业。
腓力二世幼怀大志,他不仅想做希腊的霸主,而且想征服他心目中的全世界。他一即位,就对内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对外进行扩张战争。
腓力二世在实战中改良了希腊传统的“楔形阵”,创造了一种战斗力更强的“方阵战术”。这种“方阵战术”使他攻无不取战无不克,顺利地征服了全希腊,后来由他儿子亚历山大发展成无敌的铁骑军,使马其顿人建立起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56年,腓力二世王后生下一个王子,腓力二世听到这个喜讯,高兴地对众将说:“我征服世界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可由此子继续完成。”这个王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震撼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
腓力二世非常重视对亚历山大的教育。亚历山大的第一个老师是柏拉图的门生李奥尼大。在他的斯巴达式教育下,亚历山大身体强健,勇猛无双。
李奥尼大还非常注重对亚历山大的思想教育,经常给他讲希腊史诗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故事。他10岁时,李奥尼大就在沙土上,教他战阵游戏和世界地理,启迪了他的探险精神,播下了他征服世界的思想种子。
亚历山大13岁时,他的言谈举止和世界知识已宛如成人。一次他父亲出征,由他代父接见波斯使节。他跟使节谈波斯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应对自如。波斯使节不由惊道:“腓力大王后继有人了!”
这个时候的亚历山大,世界知识已超出他父王好几倍。他跃跃欲试,很想一显征服世界的身手。他对腓力二世的东征西讨并不高兴,深怕世界都被父王征服光了,他将来英雄无用武之地。
公元前343年,腓力二世为继续培养亚历山大,重礼聘请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为亚历山大的太傅,并在风光明媚的海滨建了一所“梅萨学园”,派遣多名贵族子弟做亚历山大的学伴。
梅萨学园的创办,对亚里斯多德和亚历山大,都起了决定性作用。亚里斯多德在这里不仅完成了个人的哲学体系,并且把亚历山大教育成一个历史伟人,使他懂得将来如何发扬和保护希腊文化,奠定了日后希腊化时代的基础。
亚里斯多德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核心,教授帝王之术的政治哲学。他的伦理学和政治主张,后来都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政策方针。
亚里斯多德还经常带领亚历山大等学生到山岗上眺望爱琴海的碧波,随时教授历史学和伦理学,让他们面对大海进行雄辩。亚历山大后来成为一个大雄辩家,是同这种“山野训练”分不开的。
但亚历山大对亚里斯多德的教诲,并不是全盘接受。他反对老师的希腊民族优越性的观点,认为东西两大民族可以共存,后来师徒俩竟为此分道扬镳。但亚历山大始终不忘他的教诲,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亚里斯多德。”
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统率马其顿军队在喀罗马尼亚战役中大败希腊联军,从而成为希腊各城邦的霸主。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城召开“希腊列邦同盟大会”。他在会上宣告:“我愿统率我希腊民族各邦联军,解放波斯帝国暴力统治下的小亚细亚希腊殖民地,洗雪波斯王大流士加给我希腊民族的耻辱,使波斯人不敢再进希腊半岛!”
腓力二世远征波斯的计划得到了大会的批准。他开始积极筹备兵马,并于公元前336年春天派大将巴米尼奥率领先遣部队,开始向小亚细亚进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腓力二世远征波斯出征前夕,公元前336年夏天,腓力二世在主持女儿婚礼之后,在剧场门口被刺。腓力二世伤中要害,当场身亡,时年47岁,在位23年。
腓力二世猝然去世,震动了整个希腊世界。年仅20岁的王子亚历山大在老臣安提帕特辅佐下,登上王位,称亚历山大三世,后被尊称为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即位之初,马其顿王国面临内忧外患,大有土崩瓦解之势。不少人主张放弃对希腊半岛的统治权,但亚历山大断然对朝臣说:“我决心继承先王遗志,统大军平定希腊内部骚乱,进而重组希腊联军远征亚洲大陆。”
亚历山大果断地镇压了王室内部的异己分子,又率大军迅速平定了希腊各地的叛乱,然后召开军事会议定下远征波斯的计划。
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历山大临出征前,在宫中举行了宴会,并把王室的私产和王宫的金银财宝全部分给出征将士。
将士们对亚历山大的关怀感恩不尽。将领们问亚历山大:“陛下为何不留下一些财物自用?”亚历山大答道:“我只留下了希望。”亚历山大就是凭这一“希望”,终于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成为拥有世界的大征服者。
公元前334年5月1日,亚历山大率包括3.2万步兵、5000多骑兵组成的希腊联军从马其顿首都培拉出发,开始了延续10年的军事征服和探险。
希腊联军行动迅速,只用了20天时间就到了达达尼尔海峡,同等在那里的先遣部队会合,开始迈向亚洲大陆。
亚历山大熟读荷马史诗,对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充满敬佩,所以他一踏上亚洲土地,就到特洛伊古城去凭吊古战场。
他在雅典娜神像前进行了虔诚的祭奠,然后在英雄墓前跪拜,并把自己的全副盔甲留在神庙,以为纪念。
亚历山大完成凭吊古战场的心愿,立即率大军东进,锋芒直指波斯。波斯帝国小亚细亚总督闻报希腊联军压境,立即调集4万大军赶到格拉尼库斯河东岸,列阵阻击希腊军队。
亚历山大率军来到格拉尼库斯河西岸,见敌军在对岸已列阵阻击。许多部将劝亚历山大暂不过河,但亚历山大道:“如果延迟时间,我军锐气必消,给敌人留下准备机会。现在就下令全军渡河!”
亚历山大把骑兵摆在两翼,步兵方阵置于中央,然后一声令下,率禁卫骑兵冲过河去,全军也随之向对岸猛冲。
希腊军的骑兵首先冲上对岸,波斯军以排箭和标枪奋力迎击,转眼之间,两军便混战在一起,一场空前的激战开始了。
波斯骑兵居高临下,又是精锐部队,他们倚靠局部优势顽强拼杀,阻住了希腊骑兵的进攻。
正当两军鏖战之际,亚历山大亲率骑兵冲进敌阵。希腊军见统帅亲自冲锋陷阵,士气高涨,一阵猛烈冲杀,打乱了敌军阵势。
混战中,亚历山大用长矛刺死了波斯王的女婿,然后又接连刺死两员敌将,敌人当者披靡。
希腊联军愈战愈勇,波斯军终于抵挡不住,四散奔逃。希腊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格拉尼库斯河之战,是亚历山大东征的第一战。这一战,不仅证明了波斯军不堪一击,而且摧垮了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的统治。
战后,亚历山大挥兵南下,所有波斯统治下的希腊殖民地都重获独立,各地波斯守军望风而逃。所到之处,亚历山大受到各希腊殖民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亚历山大对小亚细亚各城人民非常宽容,他不干涉他们的内政,尊重各城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从而赢得了他们对征讨波斯的支持。
小亚细亚的高地亚城的宙斯神庙前有一辆古代留下的“圣车”,拴车的绳上打着许多死结,多少年来谁也解不开。传说谁能打开此结,就将为亚洲之王。亚历山大到这里听到这个传说,就好奇地带人前去观看。
亚历山大来到车前,仔细观察半天,觉得确实解不开绳扣。想了一想,他拔出宝剑,一剑砍断绳子,然后大喊道:“我已经解开此死结,将为全亚洲之王!”
亚历山大在平定小亚细亚后,即挥兵向波斯帝国本土挺进,顺利攻占西里西亚山口,正式打开了通向亚洲的大门。
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接到各地急报,遂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他认为与其等待希腊联军的进攻,还不如西进截击亚历山大于途中,所以不顾上下的反对,决定御驾亲征,与亚历山大决一死战。
公元前333年春天,大流世三世亲率60万大军从首都苏萨出发。大流士每次行军作战,都如迁都一般,他的母亲、王后都随军行动。战车遍野,旌旗蔽空,阵容的强大可说是史无前例。
大军挺进到叙利亚的伊苏斯城。伊苏斯城位于西里西亚和叙利亚平原之间,西临地中海,东靠阿马那斯山。亚历山大探知大流士亲征,也率领大军向叙利亚平原进发,欲与波斯军会战于伊苏斯。
亚历山大率希腊联军来到战场,见波斯大军已在皮纳鲁斯河北岸布好阵势。亚历山大登上一个高地观察,见波斯军队东临大海,西靠高山,犯了兵法上“勿离平原”的大忌讳。
他对联军发表了历史上有名的阵前演说:“波斯军阵地东临大海,西靠高山,业已身陷绝境,这实在是天助我希腊···今天伊苏斯之战一胜,我军就可征服全亚洲大陆,切望我全体将士共勉!”
亚历山大气势雄壮的演说如滚滚波涛冲击着希腊士兵的心灵,激起了战士们胜利的勇气和信心。整个希腊联军阵地上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喊:“胜利!胜利!”
演说完毕,亚历山大率领骑兵部队当先杀过河去。在一片喊杀声中,4万希腊士兵向60万波斯大军展开了攻击。
亚历山大令方阵置于中央,骑兵分居两翼,向波斯军全线展开进攻。战斗非常激烈。希腊方阵的正面进攻,遭到波斯军精锐部队的顽强阻击。双方拼命搏杀,一时难分胜负。
大流士没料到希腊联军如此突然发动猛攻,而且对波斯军队的实力心中也没数。所以战斗开始后,尽管波斯军打得很顽强,大流士却没根据战况发展而充分发挥自己兵力上的优势。
而亚历山大则再次显示了他的统帅才干。战斗关键时刻,他敏锐地发现了敌人步兵与骑兵间出现了空隙,于是立即带领身边的精锐骑兵冲入敌阵,直捣大流士的指挥阵地。
大流士站在一辆黄金顶的战车上,挥舞波斯王的军旗,在禁卫军的保护下指挥作战,迎击亚历山大。这是世界历史上最难得的一次精彩战争场面。两个帝王较量的结果,将决定东西方两大民族的命运。
希腊骑兵在亚历山大带领下,很快就冲到大流士面前。经过一场激战,大流士战车的马受伤倒地,战车处于瘫痪状态。
亚历山大在战斗中腿也受了伤,但他仍坚持冲锋,要生俘大流士。在这危急关头,大流士的禁卫军将大流士救出车外,骑上马杀出一条血路逃走了。
波斯军失去统帅指挥,出现了全面溃退之势。先是骑兵放弃战斗退出战场,随后是步兵纷纷散逃。
伊苏斯会战以波斯军的彻底失败而结束。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儿女被俘。通过这次会战,希腊联军取得了战争主动权。
伊苏斯之战后,亚历山大没有马上东入波斯内陆,而是从战略眼光出发,先去攻打东地中海沿岸各国和埃及,以消除东征波斯帝国的后顾之忧。公元前332年春天,亚历山大乘大胜波斯军的余威,率军南下叙利亚平原。
东地中海的波斯各附属国和腓尼基所属各城,听到希腊大军来征伐,都纷纷派使臣来见亚历山大,表示臣服纳贡。
这一地区只有加沙城不愿归顺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率军围攻该城,加沙城主巴提斯顽强抗击。希腊联军屡攻不克,亚历山大本人也在攻城中受了伤。
亚历山大恼羞成怒,严令部下日夜攻城。在希腊联军的猛攻下,加沙城坚持了4个月之久,终于被攻陷了。城内守军伤亡殆尽,城主巴提斯被俘。
为了报复加沙人的顽抗,亚历山大把城主巴提斯脚上穿孔,挂上铜钩倒绑在战车后面,自己亲自驾战车绕城而行,直到把巴提斯拖死为止。亚历山大希望用这种高压手段,迫使别的城市能不战而降。
事情发展不出所料。加沙城破之后,巴勒斯坦各城望风而降。亚历山大一连征服了通往埃及的几十个水陆都城,从而完全掌握了东地中海的制海权。
公元前332年冬天,亚历山大由耶路撒冷统兵南下,直取埃及。亚历山大新编的海军舰队也配合陆军向埃及进发。
埃及人久受波斯帝国压榨,早就想摆脱波斯人的统治,再加上他们早已得知大流士在伊苏斯惨败,所以埃及总督率领文武大巨前往国境,向亚历山大表示臣服。
亚历山大兵不血刃占领了埃及,到达埃及首都孟菲斯,在这里加冕为埃及法老,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公元前331年春天,亚历山大认为孟斐斯深居内陆,和希腊相距遥远,如要长期统治埃及,就必须再新建一座海陆政治都城,于是便率骑兵和海军顺尼罗河而下,到尼罗河入海处寻找建城地址。
亚历山大经过勘查,在地中海的菲罗斯岛开辟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大海港,并以自己的名字命之为“亚历山大港”。这个港口成为当时欧亚非三洲的国际贸易中心,是希腊文明的重要中心地之一。
亚历山大远征埃及时,大流士派来和谈特使,提出招亚历山大为驸马等优厚条件,愿同亚历山大议和。亚历山大毫不动摇征服全世界的信念,一口拒绝了和谈,并让使臣转告大流士:“要么投降,要么战斗,别无选择。”
大流士得到回报,知议和无望,便积极聚集兵马,准备再战。他从全国各地征集了大量军队,训练了众多的战象,以迎战希腊联军。
公元前331年8月,亚历山大率大军东下波斯帝国内陆,经过幼发拉底河,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达阿比拉城附近。
大流士亲率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由国都苏萨西出巴比伦平原。他知道这次会战将决定波斯王朝的命运,便吸取伊苏斯之战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平原地区和希腊联军决战。
公元前331年9月,两军在高加米拉相遇。大流士一见希腊联军到来,便下令摆开阵势。可是亚历山大这一次没有首先发起进攻,而是小心谨慎,严阵以待。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上午,高加米拉会战开始。波斯军依仗优势兵力主动发起攻出,以战车和精锐骑兵猛烈地进攻希腊联军的第一线骑兵和方阵。
希腊联军顽强地抗击着敌人的猛攻,并按照亚历山大的部署,必要时避开敌人战车,而专门攻杀敌人骑兵,从而挡住了波斯军潮水般的攻击。
大流士见战车出击不利,下令不断加强攻势。他担心希腊部队向左翼丘陵地带移动,使他的战车失去作用,又命令左翼部队向外延伸,对联军的右翼实行迂回包抄。
亚历山大看出敌军意图,机警地命令部分骑兵实行反包围,袭击迂回右翼敌人的侧后。他希望这个措施不但能减轻右翼所受压力,而且能改变整个战场局面。
机会很快就出现了。由于希腊骑兵的移动,迫使波斯军采取了相应的行动。这样,波斯军左翼骑兵与中央方阵之间出现了空隙。希腊骑兵乘机冲进,在波斯军阵势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亚历山大看出胜利的曙光,亲自率领精锐骑兵组成的突击队,从缺口处冲入敌阵,直插纵深,穿过敌军方阵,勇猛地扑向大流士的指挥战车。
当亚历山大率骑兵攻到大流士前面时,大流士的禁卫军抵挡不住,只好护卫着大流士逃走。
大流士一逃走,波斯军的整个方阵一片混乱。希腊联军乘机反击,波斯军很快全线崩溃,四散奔逃。希腊联军猛追不舍,大肆欢杀,彻底打垮了波斯大军。
这一战,几十万波斯军队全部被歼,死亡人数在30万以上,大流士仅率部分骑兵逃脱。庞大的波斯帝国差不多已经土崩瓦解,完全失去了再战的能力。
高加米拉会战后,亚历山大乘胜前进,于公元前331年11月占领千年古都巴比伦。亚历山大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典礼,自称“亚细亚王”。
同年12月,亚历山大从巴比伦东渡底格里斯河,占领了波斯帝国首都苏萨城,波斯帝国灭亡。然而,亚历山大的军事探险并没有到此为止,他那要征服全世界的理想支配着他继续率领希腊大军向未知地域前进。
再说大流士自高加米拉会战后,率残兵一直往东逃去,跑到里海南边米底亚首府厄巴塔那避难。
亚历山大得知这个消息,于公元前330年春天,亲率精锐骑兵去米底亚追击,大流士又往大夏方面逃走了。
亚历山大只好越过中亚沙漠继续追击,同时让波斯王族带信给大流士,说明他要以波斯为中心,建立一个新的世界大帝国,只要大流士能降服,还可以做国王。
波斯的大夏总督帕萨斯已控制了大流士,妄图在大夏重建波斯政权。所以,当大流士看到亚历山大的信,提出愿归顺投降亚历山大时,帕萨斯一怒之下,将大流士关押起来,准备自己称王。
亚历山大很快就率军追到大夏,帕萨斯只好挟持大流士逃走。大流士不愿再逃,帕萨斯就命士兵将他用刀剑乱砍一阵,然后匆忙逃去。
不久,亚历山大的追兵赶到了。希腊士兵发现了浑身刀伤、奄奄一息倒在战车上的大流士。他对士兵们说:“我是大流士,请转告亚历山大,我愿把波斯帝国的御玺赠给他,但愿他能善待波斯民众。”
大流士说完气绝身亡。不多时,亚历山大也赶到了。他听到部下告诉他大流士临死前的惨状和遗言,不禁感慨万分,泪下沾襟,亲自走到战车前,脱下白色的战袍盖在大流士身上。
为了铲除后患,亚历山大继续率军追击已自称波斯王的帕萨斯。大军向东北前进,当到达阿富汗的喀布尔时,已是冬天。越来越大的风雪,迫使亚历山大在这里安营过冬,等待第二年春天翻越兴都库什山。
公元前329年春天,希腊联军翻越了兴都库什山,进入阿姆河谷,可刚刚结冻的阿姆河水位上升,迎头阻住了大军的去路。
亚历山大望着滔滔大河,突然灵机一动,命令部下在皮帐篷内装满稻草,浮在水上当船使用,向对岸划去。
仅用5天时间,大军便渡过阿姆河,迅速前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追上帕萨斯,经过一场激战,全歼帕萨斯残部,活捉了帕萨斯。
亚历山大亲自审问了帕萨斯,并以“弑君之罪”判处这个波斯叛徒以死刑,下令把帕萨斯的四肢绑在活树上,利用树的弹力把他分尸。
消灭了波斯残余势力,亚历山大继续挥师北上,一直到达波斯帝国东北方国境的锡尔河。到这时为止,西起达达尼尔海峡,东到帕米尔高原,南到利比亚大沙漠,所有这些古亚述和巴比伦国的属地,都纳入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亚历山大并没以此为满足,征服者兼探险家的双重性格使他对未知世界充满进取精神。在两年的时间里,他率军时而探险,时而作战,最远到达里海北岸探险,以确定里海到底是内陆海还是通往大海的海湾。
亚历山大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知道自己正在创造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历史,所以他随军带有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等各种学者1000多人。他们负责记录远征军的一切行动和进行不同性质的学术研究和探险。
亚历山大一生深受两本书的影响,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使他产生了征服世界的雄心,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使他努力建立一个像“理想国”式的世界大帝国。所以他每征服一个地方,就令将士学习当地的一切。
为了实现世界统一大帝国的理想,亚历山大在亚洲各地局势平定之后,选拔了3万名优秀亚洲青年,指派专家和学者教授他们希腊语文和各种学问。
为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世界政策,融和东西两大民族传统,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迎娶大夏王公之女罗珊娜为正宫皇后。这一联姻对稳定和发展亚历山大大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一向被西方人视为神秘之国,远征印度而确保波斯东部边疆的安定是亚历山大征服世界计划的一个环节。公元前327年夏天,亚历山大新婚不久,即率步兵12万,骑兵1.5万,从大夏出发远征印度。
大军翻过兴都库什山脉,跨越海拔1100公尺的开伯尔山口,通过这个被称为“波斯入印门户”的险峻关口,正式进入印度境内。
希腊大军开到印度河上游,兵士们看到了水,都高兴得跳进河去洗澡、游泳,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发现河中有不少鳄鱼,不禁大吃一惊。
在希腊人的印象中,只有在尼罗河才看得到鳄鱼。亚历山大由此认为,印度河可能是尼罗河的水源之一,而且想到,溯印度河到尼罗河,可将大军带回埃及和地中海,于是他令大将尼阿卡斯建造船只,以证实自己的想法。
亚历山大率大军沿印度河南下,沿途不少部族望风归顺,向亚历山大投诚。
当时这一地区势力最强的王国是翁菲斯王国和波鲁斯王国。翁菲斯国王泰克西利斯见希腊大军到来,便想借亚历山大的实力扩展势力,亲自将亚历山大迎进国都泰克西拉城。
附近的土司和酋长闻风而降,前来泰克西拉城参拜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不战而征服了印度河和吉拉木河之间的广大地区。为此,他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祭典和体育竞赛活动。
然而,波鲁斯王国国王却不愿降服亚历山大。他骁勇善战,将全部兵力集结于希达斯佩斯河东岸,决心阻住亚历山大的进军。
亚历山大听到波鲁斯国王公然与自己为敌,立即率大军赶到希达斯佩斯河扎下营寨。他立马河岸高处观察,见对方凭河据守,每个渡口都派兵守卫,易守难攻。
此时已到涨水季节,没有足够的船只,大军难以渡河。亚历山大命部将科那斯回到印度河,将那里的船只拆卸运来。科那斯依令,把小船拆成两段,大船拆成三段,装在大车上运到希达斯佩斯河。
亚历山大为避免伤亡,决定出敌不意,另选突击地点。他带人沿河查看,在离营地上游25公里处,发现河道在此拐弯,突出一个半岛似的岬角,河中还有个小岛,可以涉水到岛上,再到达对岸。
经过周密计划,亚历山大决定从这里渡河。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间,他率大部兵力,从岬角处涉过齐腰深河水,登上河中小岛。
天亮后,风雨停止。亚历山大乘上组装好的船只,亲率先头部队过河。待到敌军发现,希腊军队已迅速登岸,编成战斗队形。波鲁斯国王的儿子在附近听到希腊军队过河,立即率2000骑兵和120辆战车前来迎敌。
可是亚历山大未等敌军展开队形,即令骑兵猛扑过去,在运动中将敌军冲垮,波鲁斯王子战死疆场。
波鲁斯国王得到报告,亲率主力,前来与亚历山大决战。他把战象放在第一线,步兵置于第二线,两翼部署骑兵,骑兵前是战车,浩浩荡荡杀来。
亚历山大随机应变,命令步兵方阵在正面阻击,派科那斯率骑兵迂回敌军右翼侧后,伺机偷袭。自己在左翼指挥骑兵发起进攻。
两军交战后,波鲁斯国王见希腊骑兵运动,随即也调动骑兵,以防冲击。这样一来,阵势却露出空隙,亚历山大抓住机会,指挥骑兵冲入敌阵,打乱了敌人的阵势。
混战中,波鲁斯骑兵被挤压在一个狭窄的地区,战车无法展开,几百头战象挤在一起,横冲直撞,全军一片混乱。
亚历山大见时机已到,命全军发动猛攻。波鲁斯军队挡不住希腊大军的攻势,全线崩溃,伤亡2万多人。
波鲁斯国王勇敢顽强,一直战斗到最后才受伤被俘。亚历山大十分敬佩他的勇士精神,亲自审问他,并问:“你现在已成为我的阶下囚,我怎么对待你呢?”波鲁斯国王昂然道:“你当然应以王者之礼对待我。”
亚历山大听他出语豪迈,大为敬佩,立即将他释放,并且归还他的全部领土和俘虏,仍旧让他当波鲁斯国王。波鲁斯国王见这位征服者如此大度,十分感动,当即表示:“愿永做亚历山大帝国东方的屏藩。”
公元前326年6月,亚历山大率军继续东进,连续征战70天,渡过阿塞西尼斯河、希德拉欧提斯河和希发西斯河,征服了这个地区的许多部落。
进入旁遮普平原,亚历山大已到达当时人们所知地理范围的极限。亚历山大不知道这片土地的北部连接着中国,认为自己来到了世界的尽头。然而,他还想继续东进,去征服连国势极盛时的波斯也没有探访过的土地。
然而,自从和波鲁斯国王会战之后,希腊将士就起了厌战之心,人人萌生了思乡之念。亚历山大召集全体将士,激昂陈词,想再次鼓起他们前进的勇气。但是将士们默默无语,忧伤的表情中隐藏着愤怒。
亚历山大见众意难违,长叹一声,终于下达了班师回国的命令。公元前326年10月,亚历山大率大军沿印度河水陆并进,南下回国。
希腊大军沿印度河南下,由于路途不熟,不时还要和一些土著作战,所以时进时停,前进速度较慢。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行军,远征军终于来到印度河三角洲的海港帕塔拉。亚历山大失望地发现,印度河不是尼罗河的水源,从这里不可能到达埃及。
为确定回国的路线,亚历山大亲自带了几条船,从印度河入阿拉伯海,探察附近是否有陆地。
经过考察,亚历山大决定兵分三路回国。一路由大将克拉特罗斯率领,北越印度兴都库什山;一路由大将尼阿卡斯率领船队南出阿拉伯海,西经波斯湾进行探险;一路由自己率领,沿阿拉伯海和波斯湾海岸,向未知之地前进。
班师前,亚历山大跃马横戈站在亚洲大陆南端,远望烟波浩渺的印度洋,回首自己将近10年的东征岁月,不由百感交集而落下英雄之泪道:“呜呼!希腊英雄亚历山大远征到此,但愿千秋万世永远无人敢再超越此境界!”
公元前325年8月,亚历山大率希腊远征军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然后命令部队按计划分路回师。
回归的征途异常艰苦,干燥的阿拉伯沙漠横挡在希腊大军面前,部队伤病和减员越来越多。
在漫长的行军中,亚历山大与将士们同甘苦共患难,亲自处理不断发生的困难,激励他们前进的勇气,终于率大军完成了探险史上大部队跨越沙漠的奇迹。
同年10月末,在历经千辛万苦后,亚历山大率部队到达波斯境内的卡曼尼亚,同克拉特罗斯率领的另一路部队会师。
尼阿卡斯率船队沿阿拉伯海西航,一路上的海岸荒无人烟,同样困难重重。船队还不时被鲸鱼群围住。士兵们从没见过这种怪物,十分惊恐,只好在鲸鱼还没攻击前用喇叭声把它们赶跑。
经历几个月的海上航行,尼阿卡斯率船队抵达幼发拉底河口,同其它两支远征军会师。全军都为胜利完成了远征和探险而欢欣鼓舞。尤其是尼阿卡斯经过的海路,为西方人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是这次远征探险的伟大贡献之一。
公元前324年春天,亚历山大率大军回到苏萨城,宣布远征结束。这次远征历经10年,行程3万多公里,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亚历山大远征归来,将巴比伦城定为新帝国的首都。然而他并不以此满足,在新帝国一切事务走上正轨之后,他便开始策划新的探险,进一步扩大帝国的版图。
不幸的是,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患病,并且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亚历山大对心腹老臣道:“我远征埃及时,本想为父王建一金字塔,以期永垂青史,可惜未如愿以偿。我死后,你们为我父子建立,其壮大要超过埃及诸王。”
公元前331年9月,两军在高加米拉相遇。大流士一见希腊联军到来,便下令摆开阵势。可是亚历山大这一次没有首先发起进攻,而是小心谨慎,严阵以待。
来源:划过指尖的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