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4日,波罗的海芬兰湾国际水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空对峙。悬挂加蓬国旗的俄罗斯油轮“美洲虎号”在驶往列宁格勒州普里莫尔斯克港途中,遭遇爱沙尼亚海军两艘巡逻艇和一架AW139直升机的拦截。爱沙尼亚军方以“涉嫌规避欧盟制裁”为由要求油轮转向,但船员
2025年5月14日,波罗的海芬兰湾国际水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空对峙。悬挂加蓬国旗的俄罗斯油轮“美洲虎号”在驶往列宁格勒州普里莫尔斯克港途中,遭遇爱沙尼亚海军两艘巡逻艇和一架AW139直升机的拦截。爱沙尼亚军方以“涉嫌规避欧盟制裁”为由要求油轮转向,但船员拒绝配合并加速航行。
随后,北约成员国波兰和葡萄牙分别派出米格-29与F-16战斗机增援,局势骤然升级。危急时刻,俄罗斯空天军一架苏-35S战斗机紧急升空,以火控雷达锁定北约舰机,最终迫使对方撤退。这场持续6小时的冲突,不仅表现出了苏-35战斗机的战术威慑力,更展现出俄乌战争背景下波罗的海日益脆弱的战略平衡。
俄苏-35S的快速反应得益于其“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该雷达可在200公里外精准锁定目标。据公开资料显示,苏-35S配备的AL-41F1S发动机使其能以1.2马赫速度(约1485公里/小时)实施超音速巡航,8分钟内即从加里宁格勒基地抵达冲突空域。
在战术层面,俄飞行员采用“滚筒机动+高速逼近”的组合动作,最近时距葡萄牙F-16仅2.3米,这种被北约称为“非对称威慑”的战术,既未违反国际空域规则,又通过制造碰撞风险达成心理压制。苏-35S同步开启电子干扰吊舱,导致爱沙尼亚指挥系统通讯中断17分钟,凸显其“软杀伤”能力。这与2022年俄乌战争初期苏-35压制乌克兰S-300防空系统的战例如出一辙,印证了该机型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优势。
爱沙尼亚海军在此次行动中暴露出严重缺陷。其主力巡逻艇“拉尤号”排水量仅600吨,最高航速25节,面对3万吨级油轮的突然加速(18节,约33公里/小时)难以有效拦截。更关键的是,北约空中力量存在代差:葡萄牙F-16 Block 50与波兰米格-29A均为上世纪90年代技术标准,其APG-68雷达对苏-35的探测距离不足120公里,且缺乏矢量推力技术,在近距格斗中处于绝对劣势。
军事专家指出,若非苏-35保持克制仅使用雷达照射,北约战机极可能因电子系统被压制而丧失反击能力。这种技术差距解释了为何2024年北约要在德国罗斯托克设立波罗的海海军司令部,试图通过集中指挥弥补单国军力不足。
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北约是否有权在公海拦截第三方船旗国(加蓬)船只。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10条,军舰仅可对涉嫌海盗、奴隶贸易或非法广播的商船行使登临权。欧盟单方面将189艘油轮列入“俄罗斯影子舰队”黑名单的行为,缺乏国际法强制力。俄罗斯北极能源公司则巧妙利用“方便旗”制度,通过加蓬注册规避西方制裁,这种“灰色地带”策略已使2025年前4个月俄罗斯60%原油出口(日均80万桶)经波罗的海运往亚洲。耐人寻味的是,爱沙尼亚4月11日曾成功扣押同类油轮“基瓦拉号”,但此次行动因俄方军事反制失败,反映莫斯科对“红线”的重新划定。
对峙发生恰逢俄乌谈判关键窗口期。5月12日美俄特使刚在日内瓦就停火框架达成初步共识,而北约此次行动被俄方解读为“破坏谈判的挑衅”。更深层看,波罗的海已成为新冷战前沿:2024年瑞典加入北约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被完全包围;北约“波罗的海卫士”行动将海上无人机巡逻常态化;俄方则加速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至芬兰湾沿岸。这种“安全困境”导致意外冲突风险陡增——2024年9月以来,波罗的海海底电缆已发生7次“神秘断裂”,每次均有俄罗斯油轮经过。
苏-35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延续了俄军“以技术不对称抵消数量劣势”的思路。该机型虽被归类为4++代,但其R-37M空空导弹(射程400公里)和“希比内”电子战系统,对北约现役预警机构成实质性威胁。这与乌克兰战场上苏-35被爱国者导弹击落(2025年1月斯特凡诺夫中校驾驶的Su-35身中28弹仍成功返航)形成有趣对比,说明平台效能高度依赖作战环境。应该警惕的是,北约正试图用AI算法构建“油轮黑名单”,授权在“必要时”击沉可疑船只,这种“算法霸权”可能引发更剧烈对抗。
事件落幕48小时后,“美洲虎号”安然靠泊普里莫尔斯克港。从战术层面看,这是俄军自2018年黑海撞机事件后对北约最直接的武力展示;从战略视角审视,则标志着“制裁战争”向“武力执法”的危险跃迁。当德国国防部长称波罗的海是“北约内湖”,而俄外交部警告其“历史上永远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时,这片海域的惊涛骇浪注定不会平静。
来源:军机处留级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