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铸就荣光,他们做到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08:31 2

摘要:大家好!我是24英播王韵迪。很荣幸成为九三重大纪念活动当中广场合唱团的一员,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在这段日子里,我对“看见光、寻找光、最终接过那束光”的真切感悟。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传递师生在重大纪念活动中的责任担当

10月16日

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服务保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宣讲团成立仪式暨首场宣讲会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之际

北京语言大学183名师生参与

他们以亲身经历为笔

讲述特殊历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成立仪式上

倪海东书记为宣讲团授旗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卜晨光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武玉洲

为宣讲团成员颁发聘书

首场宣讲正式拉开帷幕

8位宣讲团成员依次登台

真挚讲述台前幕后的坚守与感动

每一滴训练中流下的汗水

每一句歌词中饱含的热爱

那段峥嵘岁月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

历史记忆与民族荣光

在此刻深深铭记在青年的心中

作为学校桐声宣讲团的重要组成

全体宣讲成员将秉承

“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

铭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以昂扬姿态、生动语言

讲好北语人在活动中的红色传承故事

上好铭记历史、勇担使命的“大思政课”

为传承抗战薪火、弘扬民族精神

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注入北语力量

接下来

学校将陆续推出宣讲团成员的动人故事

本期分享首批宣讲的四位同学

让我们向榜样学习,赓续红色精神

携手传承抗战薪火

共赴新时代的使命之约!

王韵迪

接过那束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4英播王韵迪。很荣幸成为九三重大纪念活动当中广场合唱团的一员,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在这段日子里,我对“看见光、寻找光、最终接过那束光”的真切感悟。

最初看见光,是在军乐团驻地合练时。“出场即震撼,亮相即精彩”的标语在驻地格外醒目,军乐团的战士们被誉为“在五线谱上踢正步的人”,他们也是在阅兵当天最早到场、最迟离场的人。7月可以说是北京最魔鬼的月份,烈日、暴晒、酷暑,还有突如其来的大雨。作为学生,我们有防晒的皮肤衣和遮阳帽,也有避雨的雨衣。但这些军乐团的官兵们,在酷暑里依然穿着厚重的制服,肩扛乐器,全程挺拔站立;在大雨中,任凭雨水流进眼睛难以睁开,依旧巍然不动。有次排练结束,我路过他们时,看到一位吹小号的女兵发梢在滴着水,那个场景我在心里记了很久很久,就像图片中这样,毫不夸张;后来听总指挥说有位女兵排练时低血糖跌倒,摔碎了门牙,嘴角满是血,她含了块糖就爬起来,擦了擦脸,继续跟着节拍举起乐器。看到、听到这些,我心里像被什么烫了一下——原来真的有这样的光,是用忠诚焐热,用担当擦亮的。

后来寻找光,是在深夜的天安门广场,也在家族的老故事里。还记得第一次深夜到广场排练,我们途径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刚好遇到国旗仪仗队在月光下训练。他们肩线绷得笔直,眼神亮得能穿透黑暗,每一步都掷地有声。我们一群青年摒住了呼吸,看着那些挺拔的身影从我们面前经过。目送他们走远后,不知是谁举起手里的小国旗,我们便静静地跟在后面。那一声声正步敲在耳边,我突然懂了“有人替我们铺路”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是他们用双脚把黑暗踩成了坦途,才让我们能在盛世里放声歌唱。这也让我想起家里相册里太姥爷的照片。他左脸面颊有一道疤,是抗日战争留下的。姥姥说,太姥爷出生在山西太行山下的村庄,抗日战争时,村庄遭日军扫荡,亲人被害,家园被毁,他是从死人堆里“捡”回一条命的。后来他加入八路军,挖地道、打游击,和老乡们一锤一凿,在地底挖出纵横交错的“地下长城”:那些作战用的枪眼、瞭望孔,藏着乡亲们的生路;那些能容纳群众的生活设施,是乱世里的“诺亚方舟”。新中国成立后,太姥爷转业到地方,单位要给抗战老兵发优待,他却摆摆手:“活下来就知足了,我已经比牺牲的战友幸运多了,不能再索取了。”这份情怀也传递给了他的儿子——我的姥爷。姥爷年轻时参军报国,复员后参与到山区建设中。为了改善交通,他带着当地的退伍兵和乡亲们,硬是在太行山的绝壁上开凿出一条公路。没有机械,就用双手;没有技术,就靠经验。一锤一锤,凿出了路,也凿出了山里人的希望。但姥爷很少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都是在我缠着他时,一点点流露出来的,说到自己,他也是摆摆手,“这些路,可比你太姥爷挖的地道,好修多了”。

我小时候,姥爷常在院子里教我写字。我总写不对“国”字里面的笔画,他就握着我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写。他说:“有国,才有家。”

原来,那些我们以为遥远的“英雄”,其实都是把难扛的苦、该担的责,悄悄扛在肩上的普通人。而我们这代人接过的,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是前辈用岁月、用坚守攒下的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接过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它平凡,却坚韧;它无声,却有力。

或许多年后再回望,我会记得自己曾见过那样亮的光,然后愿意成为微光,让后来者抬头时,也能看见一片星火。总有人在修路,总有人在铺路,总有人在这一条又一条的路上生生不息。

黄新燃

荣光的另一种诠释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24级会计专硕的黄新燃。我宣讲的题目是《荣光的另一种诠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中,我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和那些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活动的同学不同,我的岗位在北京会议中心。这里听不见广场的礼炮,看不见受阅的方阵,却是保障盛会顺利进行的56个远端集结点之一。正是这段幕后经历,让我读懂了“荣光”二字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是台前的璀璨,更是幕后坚守各自岗位的点点微光。

任务始于2025年9月3日的凌晨,暑气尚未完全苏醒,北京会议中心的灯光却早已点亮。任务开始前,一场特殊的“战前餐”让我至今难忘:志愿者、武警战士、公安干警、保洁人员、医护人员……穿着不同制服的我们围坐在一起,我能看见武警战士即便在吃饭时,脊背也挺得如松般笔直;我还能听到坐在我旁边的公安干警边喝粥边核对工作细节;医护人员始终保持着警觉,目光不时扫过周围,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保洁阿姨们吃得最快,放下碗筷就拿起工具,提前上岗收拾卫生。那一刻,大家没有身份的差别,只有共同的使命,我分明看见荣光在黎明前的灯光中点亮,在并肩作战的身影中激荡。

或许有人会问,没能在现场观礼,会不会有遗憾?坦白的说,我在得知自己岗位的那一刻,有过转瞬即逝的低落。但当我来到北京会议中心,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拼尽全力时,心中的那份小小遗憾,却被一股更磅礴的情感所取代。我想,真正的荣光,从来不是“站在哪里”,而是“为了什么而站”。我们每个幕后工作者,或许就像一颗颗独自发光的星星,看起来微弱,但正是因为这万千星光各司其职、坚定闪烁,才最终成就了当天活动的顺利与圆满。所以,荣光,不是站在哪里被看见,而是为了什么而坚守。

我的任务是协助安检、引导观礼嘉宾有序集结。在人群中,几位年事已高、步履蹒跚的革命前辈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头发花白,脊背有些佝偻,却仍认真地配合着每一个安检流程——解开外套、出示证件,动作虽慢却格外郑重。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中有不少人是替当年牺牲的战友前来观礼的。能护送这些用青春和热血换来太平盛世的英雄前辈安全赴约,陪伴他们见证这来之不易的荣光,我心中的震撼与荣幸无以言表。这份经历,或许远比亲眼见证阅兵更让我刻骨铭心。目送他们的背影时我明白了,荣光是护送英雄时的郑重,荣光也是见证历史时的动容。

从凌晨到正午,任务强度不小,但前几次演练磨练出的默契,让整个流程像精密的钟表一样运转。当几千名观礼嘉宾在我们的引导下有序登车,顺利启程时,一种深切的成就感在心中涌动。我忽然理解了雷锋同志的一句话:“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荣光,在默契配合中凝聚,在集体奉献中成为永恒。

这段经历,也让我对“伟大”有了新的理解:伟大从不是某个人的勋章,而是一个集体为了同一个使命,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发。就像这场阅兵,台前的受阅队伍震撼人心,幕后的我们、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每个岗位的默默付出,同样是这“伟大”的一部分,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不平凡的历史。愿我们都不再纠结自己是不是“最亮的星”,愿我们都能珍视并相信自身微光的力量。当一束束微光汇聚,便是照亮时代前路的不灭焰火,便能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盛世荣光!

这就是我的故事,谢谢大家!

李钰洁

那晚,在长安街上听见的“春风”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23心理学专业的李钰洁,我宣讲的题目是《那晚,在长安街上听见的“春风”》。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中,我作为一名志愿者,负责劳动人民文化宫前的引导固定岗。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个让我特别动容的瞬间。

劳动人民文化宫,是位于天安门东侧的明代皇家建筑群,也就是太庙。作为一名志愿者,我要站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前对观众进行引导。但是演练的时候,我的站位是完全背对着长安街,在这个廊桥后面。正是演练时这个特殊的站位,让我切切实实感受到“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是怎样的场面。

那是我第一次上岗,受阅的方阵就在我身后进行彩排。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那整齐划一的脚步声从我背后传来。那声音不是杂乱的喧闹,更像钢琴键上跳跃的音符,每一步都踩在同一个节拍上,沉稳、有力,又格外悦耳。纪律、力量、担当,都融在那声音里,顺着晚风送到我耳边。说不想转身看一眼,那是假的,但是作为一名经过严格训练的志愿者,我知道,我的职责是面向前方。

我克制着回头的冲动,看着眼前一个个身影跃入我的眼帘——在文化宫门前我的组员屹然不动的坚守岗位,在文化宫的屋顶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有小生灵毫无防备的安眠。眼前的画面展现着一种极致的宁静与温柔。看着屋顶上飘扬的红旗,看着红旗下的生命,看着那抹热烈的红,裹着亮眼的蓝,在漆黑的夜晚格外温暖,感觉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柔软,是一种藏在庄重里的温柔。

就在那一刻, 有一句话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原来,所谓“春风”就是我身后那令人安心的整齐步伐,是眼前的生命都能被庇护到的从容……我的眼眶湿润了,因为我明白:我们常说的安全感,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

那时候,我突然很希望我的眼睛是一台相机,能够定格这个一画面,但转念一想,我的眼睛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相机呢,它早已被我的内心永久珍藏。我的面前,是岁月静好的和平美好;我的背后,是纪律严明、随时待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用整齐的步伐、挺拔的脊梁,为我们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钢铁长城;而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背后,也永远站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

从此,“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于我而言,不再是一句口号。因为我曾亲眼见过那面红旗下最柔软的守护,亲耳听过那份安全感最铿锵的交响。我们与祖国,从来都是同呼吸、共命运——她以强大护我们安稳,我们便用奋斗与她同行,共赴更灿烂的明天。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宁志远

一个水坑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23人工智能2班的宁志远。我宣讲的题目是《一个水坑的故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宏大的场面,而是今年九三阅兵期间,我作为一名普通志愿者,在一个雨夜、一个水坑前,一段看似平凡却又让我感触颇深的经历。

那是一次日常演练,天空飘起了小雨,宫墙外的路口,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坑,正好横在了人行道中央,行人稍不注意,就会踩进水坑,弄湿鞋子。看到这个情况后,我就找来一个锥形桶放在水坑前,作为临时的“路标”提醒大家。自己则守在旁边,当游客经过的时候,我会举起左手,脑子里想起培训时学到的志愿者“三米微笑”原则,热情地对他们说:“您好,请走您的右手边,中间有一个水坑,小心地滑,注意台阶。”不过,遇到人比较多的时候,就会出现排队等待的情况,这时候我就举起右手,引导后边等待的游客从水坑的另一边过去。等人都走完了,我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看着那个不起眼的水坑,一个孩子气的念头冒了出来:我想着,我一会儿举左手,一会儿举右手,如果我伸平双臂,双脚分开,不就像个“大”字吗? 这个大字颇有一些英雄气概,似曾相识,仿佛在哪里见过大字的身影。

水滴落下,在水坑中掀起了涟漪,我想起来了!水花中我看见五年前加勒万河谷的波涛汹涌,戍边英雄祁发宝团长张开双臂,毅然顶在最前面,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那一个个举起双臂的官兵,就是祖国“大”写的界碑。水坑清澈的水映照着我的脸庞,我想起了陈祥榕战士那时和我们一样的年纪,写下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从历史的深处回望,不止是加勒万河谷,在那黄浦江畔,曾经爱国将士们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在芦苇丛生的白洋淀上,当地的百姓撑着小船,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还有武警官兵们,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洪水肆虐的榕江,争分夺秒地转移受困人员,不辞辛劳地清理淤泥,他们在党旗下庄严宣誓,誓言里有一句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无数先辈也曾举起手臂,扛起枪炮,抵御外敌 ,保卫我们风雨飘摇的家国。我终于明白了,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成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小”。那一刻,我看着眼前被风吹皱的水坑,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我守护的,不过是一双行人的鞋履;而他们守护的,却是脚下这片土地的完整与民族的尊严。

雨停了,我挪了挪凳子,想把头凑过去看清水面中的镜像,那宽厚的红墙,宏伟的城门,牌匾上翩若惊鸿的“故宫博物院”几个字,还有那稳如泰山的神武门,都倒映在水中。平静的水坑倒映着红墙城楼,宛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海晏河清的盛世图景。

守护水坑这件事,实在微不足道。但这段经历让我真切地懂得:我们今日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源于昨日先辈们的奋不顾身。从战火纷飞到繁荣盛世,变的是一代人的任务,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担当。

这,就是我从那个水坑前,一个未曾摆出的“大”字里,获得的一些感悟。谢谢大家!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